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費氏牡丹鸚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費氏牡丹鸚鵡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費氏牡丹鸚鵡(拉丁學名:Agapornis fischeri),脊索動物門鳥綱動物。費氏鸚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物種。

費氏牡丹鸚鵡棕頭牡丹鸚鵡體長一般在15厘米左右,體重40-50克。頭部棕褐色,頸部有赤黃色的環帶。上胸淺綠色,背部和翼為綠色,野生的牡丹鸚鵡生活在熱帶叢林中,常集大群生活,一般在樹洞中營巢繁殖,以各種植物種子、水果和槳果為食。原生於非洲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的部分區域中。

費氏牡丹鸚鵡有白色的眼圈,比較小巧,說話能力不行。

基本內容

中文名字:棕頭牡丹鸚鵡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食物:各種植物種子、水果和槳果

分布區域: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原產地)、布隆迪肯尼亞盧旺達

繁殖期:1-2月、4-6月、7月

界:動物界

學名:Agapornis fischeri

生活環境:熱帶叢林

體長:15厘米左右

體重:0.04-0.05千克(棕頭牡丹鸚鵡)、0.042-0.058千克(費氏牡丹鸚鵡)

形態特徵

費氏牡丹鸚鵡一般長度14-15厘米,體重42-58克。略小於同屬的桃臉牡丹鸚鵡,鳥體為綠色,額頭、鳥喙和眼睛之間、臉頰、喉嚨為橘紅色;頭頂和頭部後方為橄欖綠色;前胸和頸部為橙黃色;身體兩側、腹部、尾巴內側覆羽黃綠色,尾部上方為紫藍色;翅膀內側覆羽藍綠色;眼睛外有一圈粗寬的白眼圈,鳥喙鮮紅色,虹膜棕色,腳灰色。幼鳥體色較暗,鳥喙基部有棕色斑紋。

喙鈎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腳短,強大,對趾型,適於攀援生活。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灌木叢和金合歡屬植物分布的高原地區、介於1100-2000米之間各種棕櫚樹和其他數種分布的林區、灌叢平原區、開闊的草原地型和農耕區等。

生活特點

在繁殖季會組成20-80隻左右的群體,生性非常吵雜,往往還沒看見其蹤跡就會先聽見那尖銳刺耳的鳴叫;平時會大批聚集於農耕區,覓食黍類、玉米和穀類作物等。有時候會高達數百隻;大多在地面覓食,個性十分活潑大膽,可以在很近的距離內接近它們。

費氏牡丹鸚鵡有季節性遷移的習性,平常是遊牧性質的鳥種,活動的地點完全視食物充足與否而定。主要以地面上的草類種子、漿果、水果、植物嫩芽等為食。也會定期前往農耕區覓食農作物,造成相當程度的損害。

人工飼養牡丹鸚鵡,可成對或成群籠養,每對鳥的活動空間不得小於0.5立方米。鳥籠需用12號鉛絲編制,網眼的直徑不得超過2厘米,以防鳥鑽出飛走。籠底應鋪細砂,並及時清理糞便,保證籠內清潔衛生。牡丹鸚鵡常餵給稻穀、穀子、小米等飼料,還可加餵麻籽、葵花籽、牡蠣粉、葉菜和水果。日常可把稗子、稻穀、穀子按3:2:2的比例混合餵給。

種類介紹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經人工培養有多種色系的品種,如黃、白、鈷藍、紫、灰、銀、乳白及雜紋等。

分布範圍

原產地: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引進:布隆迪、肯尼亞、盧旺達;來源不確定:烏干達。

繁殖飼養

在乾燥季節費氏牡丹鸚鵡的繁殖季為1-2月、4-6月、7月;它們會尋找枯死的樹洞為築巢地點,也有些鳥會在峭壁上的裂縫中築巢。

人工豢養的費氏牡丹鸚鵡非常容易繁殖,繁殖期大多在春季開始,可以提供20×20×30厘米的厚木巢箱;一般雌鳥每窩產卵3-6枚,孵化期約20天。孵化過程中,雄鳥堅守在巢外看護並飼餵雌鳥,而雌鳥除取食飲水和排糞時外出之外,始終堅持孵化。雛鳥出殼後由親鳥飼喂,35-40天方能離巢,50天左右才可獨立生產,6個半月達到性成熟。幼鳥羽毛長成約需32天。如果缺乏礦物質,親鳥會有拔去幼鳥身上羽毛的傾向,照顧得宜一年可以繁殖數次,但是為了親鳥的健康一年最好不要超過兩次。[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