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绿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贺绿汀[1](1903年7月20日-1999年4月27日),男,原名楷、安卿,号抱真,湖南邵东仙槎桥人。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家、教育家。
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前,先后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文工团团长。
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并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
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
辉煌人生
贺绿汀[2] [3],1903年7月出生于湖南邵东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家乡美丽如画的山水和优美动听的民歌,滋润著少年的心灵,他放牛、拾柴时常与村童对歌。
1917年,考入长沙的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半工半读,并在两年后,插班考入宝庆(邵阳旧称) 县中,毕业后在仙槎小学当教员。1923年春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长沙岳云中学艺术专修科,攻读绘画与音乐,1924年毕业留校任音乐教师。1926年回到宝庆县中、县立师范及母校循程小学教音乐、美术,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农村大革命,为北伐军组织义演,并于次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从事宣传工作,后转道香港赴上海。
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选修钢琴与和声学,课馀翻译《和声学理论与实用》。
1934年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贺绿汀以《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别获得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一曲成名,学校将他改为公费。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译著。百代唱片公司为他的得奖作品灌制唱片发行海内外。
同年进入电影界。聂耳介绍他到明星电影公司任作曲股长,参与左翼电影事业。他为影片《船家女》、《都市风光》、《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和话剧《复活》、《武则天》等20多部影剧作品配乐作曲,创作了《摇船歌》、《背纤歌》、《春天里》、《怨别离》、《怀乡曲》、《恋歌》、《秋水伊人》等上百首歌曲,脍炙人口,传唱不已。他为影片《马路天使》谱写的《四季歌》、《天涯歌女》两支歌,成为他的电影歌曲创作和30年代进步电影的经典代表作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贺绿汀参加上海文艺界抗日救亡演剧队,奔赴武汉、郑州、西安等地演出,宣传抗日。在山西临汾,他在煤油灯下创作了不朽的抗日战歌《游击队歌》,并在八路军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指挥演唱这首歌,获得巨大的成功。从此,《游击队歌》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抗日战场,成为鼓舞抗日军民奋勇杀敌的进军曲。
1938年6月到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郭沫若任厅长的第三厅所属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武汉失守以后撤到重庆,任职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同时任育才学校音乐教师。贺绿汀创作了《全面抗战》、《上战场》、《弟兄们拉起手来》、《保家乡》、《中华儿女》、《胜利进行曲》、《还我河山》等充满战斗热情的歌曲,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毅然离开重庆,辗转抵达华中新四军军部,参加新四军鲁迅艺术工作团,为新四军将士写歌教唱,受到刘少奇、陈毅的热烈欢迎。
1943年贺绿汀到达延安,见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称赞《游击队歌》写得好。贺绿汀在鲁迅艺术学院教书,并创作了一系列革命歌曲。
1946年10月任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人民文工团副团长。创作《前进,人民的解放军》、《新民主主义进行曲》(或《新民主进行曲》)、《新中国的青年》,成为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嘹亮战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贺绿汀回到母校,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从校舍建设到教学设备,从聘请教师到录取学员,他都精心组织、辛勤操劳。他还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附小,为国家培养初、中、高级优秀音乐人才。他的音乐创作也进入新的高峰期,谱写了大量的好歌曲。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为悼念冯玉祥将军,受周恩来的委托,他根据一首民间曲子创作了曲名为《倒卷珠帘》的哀乐,震撼人心,动人心弦,后修改成常用的《哀乐》。他还与人合作写了剧作《长征》,独立创作大合唱《十三陵水库》、《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人民领袖万万岁》、《军旗颂》等重要歌曲。
他总结长期从事音乐创作的经验,著有《我对戏曲音乐改革的意见》、《论音乐的创作》、《民族音乐问题》,出版了《贺绿汀歌曲选》、《贺绿汀合唱曲选集》、《贺绿汀管弦乐曲7首》、《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等书。贺绿汀一生创作了260馀首歌曲。其美妙的旋律,动人的音符,流淌在人民的心里,留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宝库中。[4]
贺绿汀一生为人民事业奋斗不息、歌咏不止,坚持正义和进步,歌唱光明和真善美,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倾毕生心血塑造起人格的丰碑。50年代后期的反右派扩大化时,贺绿汀的直言不讳和凛然正气,招来了长期的麻烦。“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牢狱之灾。1973年1月,毛泽东主席当面责问张春桥:贺绿汀怎么样了,不要整了吧! 这才使他从监牢中出来,但处境仍然艰难。尽管如此,他不变求真求美之心,从不随波逐流。[5]
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病逝,终年96岁。他是杰出的人民音乐家、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一副挽联这样写道:“牧笛扬华音,战歌壮国魂,灿烂乐章谱春秋,满腔赤子心;真言荡浊流,铁骨傲鬼神,浩然正气耀日月,一身报国情。”
经典作品介绍
晚会
原名《闹新年》,是贺绿汀在1934年创作的一首钢琴曲,1940年改编为管弦乐曲,并通过电台对苏联广播,深获好评。1943年作者在延安对乐曲作了修改。1949年作者把自己的六首作品编成一部管弦乐组曲,《晚会》为其中一首。乐曲如标题所示,描绘了人们欢天喜地举行晚会庆祝胜利的情景。全曲共分为六段,后三段是前三段的反复。在第三段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中国民间锣鼓的节奏,使欢乐的情绪达到高潮。
嘉陵江上
作于1939年,原为贺绿汀为作家端木蕻良的抒情诗《嘉陵江上》谱写的一首女中音独唱。歌曲以第一人称写成,表现抗日战争时期一个东北难民在四川嘉陵江边流浪的心境。全曲共分两段,第一段是主人公对往事的追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她失去了田舍、家人和牛羊,被迫由东北流浪到嘉陵江边,不再有欢笑和梦想。第二段的情绪由沉痛转为激昂,表达了主人公决心冒著敌人的枪弹和刺刀打回老家收复失地的决心。
摇篮曲
作于1934年,原为钢琴独奏曲。乐曲采用三段体结构。第一段以优美动听、真挚纯朴的曲调,描绘母亲在婴儿的摇篮边,轻轻地吟唱摇篮曲,轻拍著心爱的孩子入睡的情景,给你以温暖之感。第二段仿佛描写母亲因为想到孩子未来的生活情景而心潮澎湃、激动的心情。表现了母爱的伟大!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把婴儿平静地进入梦乡的意境描绘得十分形象。获得二等奖。后来作者曾把它改编为大提琴独奏曲。
游击队歌
游击队歌作于1937年。当时,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从事巡回抗日宣传工作,1937年底到达山西临汾,在八路军办事处创作了这首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歌曲。歌曲在八路军总部高级将领一次会议的晚上首演,随即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这首进行曲风格的歌曲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曲调生动流畅,歌词通俗易懂,表现了游击队战士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依然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问世近半个世纪以来,历久不衰,始终深受国内外群众的喜爱。
四季歌
原为影片《马路天使》的插曲。1937年由贺绿汀根据苏南民歌改编。影片中由著名影星“金嗓子”周璇演唱。影片上映后,此曲便不胫而走,迅速流传开来。歌曲的旋律婉转秀丽,富于江南韵味,但这秀丽的旋律却包蕴了一个严酷的主题。歌曲以四季景物的变化,含蓄的反衬一个少女的不幸遭遇。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少女被迫从北方流浪到南方,故乡、父母和正在前方同侵略军作战的情郎,时时引起少女的伤感和无限的思念。
牧童短笛
作于1934年,原为钢琴独奏曲。乐曲采用三段体结构。第一段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著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可是说这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自我写照。中段是传统的民间舞蹈,用欢快的节奏和旋律写成。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是中国近代钢琴音乐的一个创造性的典范。当年正在上海国立音专求学的贺绿汀以此曲参加俄国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获得一等奖。此后齐尔品把这首钢琴曲带到欧洲演奏并在日本出版。
代表作品
《牧童短笛》
创作背景
当贺绿汀考入国立音专时,他还是一个在上海求学的穷学生。当时他住在一家缝纫店的主楼,夏天热得要命,但是贺绿汀没有被这困难吓倒,他一边学习,一边创作,同时还不断地注视著音乐界的动态。虽然贺绿汀随时有辍学的危险,甚至这样差条件的房子,也都会有交不出房租的可能,就在这危难之际,有一天,他在学校的栏刊上看到了一则“征集中国风格钢琴曲”活动,是俄国作曲家兼钢琴家齐尔品在上海举办的。如果谁获优胜将能得到免费出国求学资格,并获奖金100元,而且作品的作者姓名必须严密封锁,任何人都不能“走后门”。得到这一消息后,贺绿汀非常兴奋。从此,他整天就泡在那间酷热小屋里开始了他的创作,夜以继日的创作,使他忘了一切苦楚。有的朋友问他“你这样认真地投入这次比赛,难道那幸福之光环真的能射到你身上?” 贺绿汀非常自信的说:“我欣赏这次比赛的规则,它对任何人来说都有获奖的机会,因此,我必须认真地对待这次比赛”。由于天气太热,他又住在楼的顶层,白天无法工作,只好利用夜间及黎明前的那一段时间进行创作。同时为了有更多的机会获奖,他一连写了三首钢琴曲(即《牧童短笛》、《摇篮曲》和《往日思》),作品写好后他非常郑重的寄了出去,然后就期待著这次比赛的结果。
作品结构
《牧童短笛》分三段, 第一段的主题轻快活泼,像牧童天真的笛声,回响在翠绿的田野上;第二段用民间的舞曲处理,与牧童的笛声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仿佛听见了放牛娃们欢乐的笑声;第三段是笛声的 “再现”,与第一段形成呼应。这种典型的欧洲的曲式结构借鉴,生动自然,毫无雕琢之感。与 “笛声”相应的另一声部有机地处理,是欧洲 “复调技法”在中国作品中最成功的范例。
作品意义
此钢琴作品,无论从音调,从多声部的处理,还是从音乐的内涵,都最能代表中国的风格,也成了钢琴这件 "洋乐器" 开始有了中国作品的标志,是驰名世界的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贺绿汀以《牧童短笛》荣获头奖。此后齐尔品把这首钢琴曲带到欧洲亲自演奏,并在日本出版。从此,这首钢琴曲闻名国内外,成为各国钢琴家们的常备曲目之一。这首钢琴小品以清新,流畅的线条,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国民间乐器—笛子的特色,从而向听众展示了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仿佛使人们看到了江南水乡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悠然自得地吹著牧笛。作者贺绿汀曾经说:“我所写的《牧童短笛》,有人说是这个民歌或那个民歌,其实什么都不是,但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民间风格……由于你知道的民歌太多了,流露出来的自然就有民间风格。”
与恶劣环境形成强烈对照的是,《牧童短笛》表现了栩栩如生的纯真童趣。该曲初名《牧童之笛》,作者似觉斯文有过,通俗不足,几番斟酌,最后根据一首民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词意改称《牧童短笛》。一字之动,点睛之功。
简评
贺绿汀是一位对我国音乐事业有重要贡献的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他被称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先行者。他承传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并见证了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发展。他数十年的音乐理论和创作实践,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音乐财富。尤其是在民族性音乐创作方面有著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贺绿汀的作品艺术结构严谨、音乐发展富于逻辑性。 贺绿汀在近代电影音乐创作中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电影歌曲体裁多样、旋律优美、有著鲜明的艺术个性。他对电影歌曲的创造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促进了以电影歌曲为主的电影音乐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歌曲创作。在贺绿汀的音乐生涯中,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为当时的进步电影创作歌曲是其音乐创作中最突出、最有影响力的方面之一。
解放后,贺绿汀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音乐教学上。他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职务,并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音乐人才。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并且写下《我对戏曲音乐改革的意见》、《论音乐的创作》、《民族音乐问题》等文章,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