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象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象鼩象鼩是一类非洲原住的食虫哺乳动物,属于象鼩目(Macroscelidea)。它们有着很像象的长鼻。它们广泛分布在南部非洲,由纳米比沙漠至南非及大森林中都有。其中的北非象鼩则生活在非洲西北部半干旱及多山的地区中。 (拉丁学名:Rhynchocyon udzungwensis,别名:跳鼩),象鼩目象鼩科动物。它广泛分布于非洲

象鼩后腿长,耳与眼都大,尾细长,外表像跳鼠或更格卢鼠,连尾体长度为17~57公分,毛柔软,呈浅黄到淡黑色,多数种有灰色眼环,有蹄类般有大的犬齿及高冠的颊齿。它生性活泼,动作敏捷,居住在草原、森林和多岩石地区。[1]

象鼩

中文名称:象鼩

外文名称:Rhynchocyon udzungwensis

别名:跳鼩

分布区域:广泛分布于非洲

科目:象鼩科

物种起源

象鼩生活在亚洲的热带森林中,象鼩身形像松鼠,但更小巧。它们会不停地奔跑于地面或爬上树寻找昆虫蠕虫、小型脊椎动物和果实。象鼩的脚趾外张,爪子锋利,非常适合抓住树皮或岩石;而且它们的长尾巴可以起到平衡作用。象鼩一般手捧食物坐着吃,这种做法可以使它们更好地防御鸟类、蛇和细尾象鼩等天敌的偷袭。雄象鼩负责在树洞内用树叶搭建产崽的窝。雌象鼬每窝可产3只幼崽,但它们很少负责抚养幼崽,有些种类的雌象鼩甚至只是每隔1天来看望一次幼崽而已。象鼩是重要的早期胎盘哺乳动物种类,但它们与真正的象鼩毫无关系。

象鼩是地球上15种“活化石物种”之一,它至少在0.23亿年的进化历程中体型未发生变化。

象鼩在外形上和生境等方面与真正的鼩鼱是相同的,曾被归为食虫目。然而它们解剖学的许多方面表明它们与兔型目动物穴兔和欧兔的亲缘关系更近些[1]。

此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象鼩是刺猬和鼹鼠的近亲,但事实上象鼩并不是鼩鼱,象鼩与它们的差异很大,因此专门给其设立一个科:象鼩科(Macroscelididae)。


2006年一支探险队前往当地进行考察,并成功地捕获5只巨型象鼩,不幸的是其中的一只已经被鸟吃掉一半。

2008年科学家在坦桑尼亚中部乌德赞瓦山脉发现了一种巨型象鼩十分特殊。它的体重为1.5磅(700克),与野兔差不多,比其他所有的象鼩物种都大四分之一。这项动物研究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等科学协会科学家加林·拉思本和意大利国家科学博物馆弗朗西斯科·拉维罗负责的,该研究报告发表在2月份出版的英国《动物学》杂志上。

2013年,进行的DNA分析将其列入非洲兽总目(Afrotheria)下,非洲兽总目下的哺乳动物都拥有共同的非洲祖先。这个总目分类下成员繁杂,大象和鼩鼱都包含在内,除此之外还有海牛和土豚(即非洲食蚁兽)。全世界一共生活着19种象鼩,它们彼此之间的颜色也各不相同,但都拥有长长的,非常灵敏的鼻子,这有利于象鼩寻找昆虫。

科学家们估计,到2013年为止,世界上大约生活着1.5万~2.4万只巨型象鼩,

灰脸森吉(Rhynchocyon udzungwensis)是126年来发现的第一个象鼩新种,体重仅有18盎司的灰脸森吉算得上是象鼩家族中的庞然大物。虽然它们与大象有着较远的亲缘关系,但是它们并不是鼩。

仅在非洲生活的象鼩是“一夫一妻制”,早期科学家之所以将它们命名为象鼩,是因为它们长着长而柔韧的鼻子,与大象的鼻子很相似。


外形特征

象鼩后腿长、耳与眼都大、尾细长、外表像跳鼠或更格卢鼠。连尾体长度为17~57公分(7~22吋)。毛柔软,呈浅黄到淡黑色,多数种有灰色眼环。活跃敏捷。初生幼仔体比较大,有毛,有可能已睁眼。

象鼩像有蹄类般有大的犬齿及高冠的颊齿。它们的齿式是:上颚1~3.1.4.2;下颚3.1.4.2~3。

短耳象鼩(Macroscelides proboscideus, 即黑耳象鼩)吻很长。象鼩属(Elephantulus,有12种岩象鼩,或称长耳象鼩)和岩象鼩属(Petrodromus,有10种森林象鼩)分布广泛。

东非象鼩(Rhynchocyon cirnei)是最大的种,体长43~58公分(17~23吋),背部有褐色和淡白色花纹。象鼩的体型由10至30厘米不等,重50克以下至超500克都有。短耳象鼩平均大小为15厘米。所有象鼩都是四足行走的,有像鼠的尾巴,并较长的脚。虽然长鼻各有不同,但都可以扭曲来寻找食物。它们的寿命约为2~3岁。

生活习性

栖息环境

象鼩并非高度群居的动物,很多都是一对生活的,共同保护领土。它们会用臭腺来划分自己的领地。东非象鼩属会在泥土挖像袋狸款式的细小圆锥穴,但其他的则会利用天然裂缝或以树叶筑巢。象鼩占据各种栖息地.从岩质的小山到草地、森林下的地面等的高纬度的森林地带[1]。

食物食性

象鼩主要产于非洲干燥多石的地区。

象鼩白天在其领域周围用其强壮的后腿和长尾像袋鼠一样跳跃寻食。主要是吃昆虫及其他细小的生物,尤其是甲虫、蜘蛛、蠕虫、蚁及白蚁,大部份都是从叶子堆中找到,另外它们亦会吃一些种子及嫩枝。有些种类也以植物的芽、浆果和其他部分为食[1]。

行为特点

它们一般在地面下面筑巢,白天出来觅食。虽然大部份象鼩在日间非常活跃,但却很难见到或捕捉到它们的踪影。它们很小心,懂得如何伪装及非常熟悉逃避危险。有几种会在矮树丛中开出一连串的路径,并会在当中寻找食物。若它们受到骚扰,就会立即沿路径逃走。

象鼩40%时间在两个觅食地点之间奔跑,清除各种障碍物。

分布范围

象鼬广泛分布于非洲,占据着非常多样的栖息地。例如,跳鼬的分布地区就包括非洲西南部的纳米布沙漠,也包括位于南非开普省的环境严酷的多刺疏林,而2个岩栖种——裸尾象鼬和岩象鼬一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非洲南部的岩质出露层和漂石地。象鼬属的大多数种类生活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巨大的大草原和稀树草原中。长鼻跳鼬属的3个体型大的种和四趾岩跳鼬的分布局限于非洲中部和东部的低地森林与山区森林,以及与之相连的灌木丛。普通象鼬则发现于非洲最西北的半干旱山区栖息地,与其他所有的象目物种被撒哈拉沙漠分隔开。象鼬在非洲西部没有发现,这种情况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说明。没有哪个地方的象鼬尤为常见,尽管它们高度陆栖,大部分在白天或夜间于地面上活动,却常常能躲过人们的视线,因为它们行动迅速而又行踪诡秘。

繁养方式

雌性象鼩的妊娠期为45~60日,一年会生育几次,每胎约有1~3只幼鼩。幼鼩出生时相对的较发育健全,但仍会留在巢中几日才出外。


參考來源

  1. 象鼩,动物满园,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