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沙镇(黄文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豆沙镇》是中国当代作家黄文山的散文。
作品欣赏
豆沙镇
走到豆沙镇,都要歇一脚。关河水从高高的豆沙关奔流到此,水势平和起来,可以歇船,上得岸来,一壶热茶三杯老酒,上好的牛肉切成大块,卤香十里。歇过一夜再启程时,一定不会忘了揣上豆沙镇的女人蒸的黄糖糕,几十个不算多。糕是磨细的米粉做的,加了黄糖,也就是红糖,用山里采下的新鲜棕叶包好,蒸出的味道松软甜香,是在山道上走乏了的时候,最好的补充。还少不了干辣椒,大个儿的像红蜡烛,小个儿的像胭脂花,各式各样的,有的辣中带甜,有的带麻,有的辣得人跳脚,赶马帮的人风餐露宿,路上的寒气重,没有辣椒和酒顶不住。云南各地的人都喜做腌菜,昭通这一带也如此。小镇的女人腌好的泡菜、豆豉,用小罐子装了,罐子口扎紧了麻绳,不透风不会变味,看见就忍不住咽口水,下饭是最好的吧。
那天,走在豆沙镇的小街上,正是集日,暖洋洋的。脚下的石板街据说已有一二百年,长长的麻条石,光可鉴人,沿街摆满了小摊,摊子后面是店铺,卖酒、腊肉、药材、青菜,还有数不过来的小吃。豆沙镇上的妇人长得美,一颦一笑招人喜欢,我拿着手机想给她们拍一拍,有大方的侧过身子来对着镜头笑,也有不太愿意的扭过头去,手也收了,揣到系在身上的围裙里,假装跟旁边的人说话,其实眼角还瞄着这边,或许心里想,这些人干什么呢?
其实这镇上从来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妇人们早都见惯了。如果要买她的黄糖糕什么的,妇人当然最是高兴,她们笑着推过膝下的竹箕,说刚蒸好的,味道好吃得很,你要不尝一个嘛!说着就要掰下一块来。
豆沙镇上下三五里,陪伴着远方来的关河,关河像一个奔放的男人,行走到这里,有了女子的温存,也不由显出多情的样子。这几年小镇重新修过了,就像婚后的女子好多年都不怎么打扮,突然了新衣裳,有点不太自然,但显现着新的气象。
回想豆沙关,当然忘不了它的雄奇险峻与悠远的历史,忘不了那条承载了军事、商贸、文化的五尺古道,然而更吸引我的还是豆沙镇上的烟火,那些漂亮的妇人,以及她们巧手酿制的美酒佳肴,树荫下“摆古”(讲故事)的白胡子老人和跑来跑去的孩子。
众人皆知,昭通古时曾叫朱提、乌蒙,是一个彝族聚居区,彝族古代以鲁望为中心向四方分野,鲁望即是现今鲁甸县。鲁甸曾遭受多次地震,尤以2014年8月3日那次最为严重,可谓百年不遇,龙头山一带房屋尽毁。鲁甸盛产花椒,量大品优,当地的农户都以种花椒为业,有的靠它修起了房子,有的为孩子上大学挣来了学费。8月间正是满山花椒飘着清香的季节,农户们大都上山去收获了,当地人叫作“扯花椒”,万万没想到遇到地震,扯花椒的人因此逃过了劫难,人们不止一次念叨,说花椒树真是宝啊。
作者简介
黄文山,必读社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