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谶纬之学介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谶纬之学

来自网络的图片

谶纬之学介绍现代我们的科技文化越来越高,更加的相信科学,相信科学可以改编一切。但在古时科学不发达的时候,更多的是迷信、信神。在几千年的东汉时期就尤为流行“谶纬之学”,谶纬这个词指的就是神学说,那在东汉为什么谶纬之学会盛行起来呢?[1]

谶纬是盛行于秦汉代的重要社会思潮,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纬书是对秦汉以来“纬”“候”“图”“谶”的总称。其中保存了大量关于神话民俗文化的记载,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大综合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研究中国思想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谶 ,本义是应验,《说文》曰: 谶,验也,从言,韱声。 是儒家制造出来的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宗教预言。而宣扬这种宗教预言的书,就叫做谶书。 谶书的作者为了增强神秘性,还在谶书中画有很多古怪的图画,因此谶书也叫做图书 、图谶。谶 ,或称图谶 ,作为一种立言于前,有征于后 的宗教神学,在历史上很早就产生了。西汉末年,随社会矛盾的加剧,谶纬之说开始广泛流行。

谶纬是一种经学和神学的混合物。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的图书符箓。这类宣扬神学的作品,往往有图有文,所以也叫图书或图谶。为了显示它的神秘性,又往往作一些特殊的装饰(如王莽的《金匮书》和刘秀的《赤伏符》)或染成一种特殊的颜色(如《河图》、《洛书》被染成绿色),所以又称符命或符箓。纬是用宗教神学的观点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因为经文是不能随意改动的,为了把儒学神学化,纬书就假托神意来解释经典,把它们说成是神的启示。谶纬说中虽然也包括一些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但大部分充满着神学的内容。

东汉统治者一开始就利用谶纬之说,并力图把它合法化。光武帝于中元元年(公元56年) 宣布图谶于天下 (《后汉书·光武帝纪》),把图谶国教化。汉章帝更于建初四年(公元79年)召集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的讨论记录,后来由班固整理成书,名为《白虎通德论》,或简称为《白虎通》、《白虎通义》,成了谶纬国教化的法典,使今文学说完成了宗教化和神学化。

汉朝是谶纬之学最兴盛的时期,尤以西汉末年及东汉末年最盛。例如王莽称帝就利用谶语制造舆论,制作了"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石碑。之后的汉光武帝也利用《赤伏符》即位。之后,在中元元年(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使之合法化。建初四年(79年),汉章帝还主持召开了一次全国经学讨论会,即白虎观会议,会议纪录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论》,以法令形式将谶纬之学定形,和正统经书具有同等地位。

魏晋以后,随着玄学的兴起,对儒家传统经学有了全新的解释,于是宣扬宿命论的谶纬之书渐遭毁禁。至宋欧阳修〈论删去九经正义中谶纬札子〉后,谶纬学说更是式微,其书籍文献多散失不传。随着明清儒家推崇汉儒,众多儒家学者开始辑轶纬书,谶纬之学重新崛起广大。

为什么在东汉盛行

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皆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 。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西汉。后来谶、纬逐渐合流。东汉初年谶纬大盛。

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以符瑞图谶起兵,即位后崇信谶纬,“宣布图谶于天下”,谶纬之学遂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圣性。当时用人施政、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依谶纬来决定;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甚至也要向谶纬看齐。谶纬在汉代的流行,是与汉代思想界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泛滥分不开的。

谶纬与经学的结合,推动了汉代经学的神学化。谶纬之学对东汉政治、社会生活与思想学术均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在东汉末年渐衰。由于谶纬本就是人为制作的,可以被一些人利用来散布改朝换代的政治预言,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危险,魏晋以后屡加禁止。隋炀帝正式禁毁之后,谶纬之书大量散失。[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