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谢尔盖·拉夫罗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谢尔盖·拉夫罗夫
谢尔盖·拉夫罗夫
原图链接 来自360网
出生 (1950-03-21) 1950年3月21日(74岁)
莫斯科
国籍 俄罗斯联邦
职业 外交部长

谢尔盖·拉夫罗夫(Серге́й Ви́кторович Лавро́в),1950年3月21日出生于莫斯科,2004年起至今担任俄罗斯外交部长,是普京的第一号外交心腹,以强硬著称。

拉夫罗夫1972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熟练掌握俄语、英语、法语和僧伽罗语。一位英国记者说,不管拉夫罗夫说什么语言,他一开口"你会觉得冷战还没有结束"。 在拉夫罗夫眼里,"美国一直想整俄罗斯"。他将华盛顿在波兰和捷克建立反导系统的计划视为'包围俄罗斯'。路透社在一篇报道中干脆称他为俄罗斯的"说不先生"。

2015年3月21日,拉夫罗夫生日当天,俄罗斯总统普京发布总统令,授予拉夫罗夫一等"祖国功勋"勋章,以表彰其在实现俄罗斯外交方针及多年在外交活动中的卓越功绩。

生平简介

​谢尔盖·维克托罗维奇·拉夫罗夫Сергей Викторович Лавров,俄罗斯外交部长(自2004年起至今),1972年毕业于苏联外交部附属的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熟练掌握英语、法语和僧伽罗语。

  • 1972年在苏联驻斯里兰卡大使馆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 1976年至1981年期间,任职于苏联外交部国际组织司。
  • 1981年至1988年--在苏联驻联合国常设代表处任一秘、参赞和高级参赞。
  • 1988年至1990年--任苏联外交部国际经济关系局副主任。
  • 1990年至1992年--任俄罗斯外交部国际组织局局长、国际组织和全球事务司司长。
  • 1992年至1994年--任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副部长。
  • 1994年至2004年--任俄罗斯联邦常驻联合国代表。
  • 2004年至今,任俄罗斯联邦外交部部长。

拥有特命全权大使的外交级别。

曾得到多项国家嘉奖。

已婚,育有一女。

早年生涯

1950年3月21日,拉夫罗夫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干部家庭。他的父亲来自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是亚美尼亚人,所以拉夫罗夫自称"我的根在格鲁吉亚,但血管中流淌着亚美尼亚的血"。拉夫罗夫的母亲是俄罗斯人,在俄罗斯外贸部工作,他也随母亲的姓。从小热衷于国际关系史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大学期间,拉夫罗夫除了熟练掌握英语和法语之外,还学习了较为生僻的僧伽罗语(斯里兰卡语言)。

在苏联时代,每年的9月初,大学一年级新生不是在教室里学习,而是去工地上劳动。拉夫罗夫相貌英俊,弹得一手好吉他,与人交谈时善于倾听并理解对方的观点。很快成为工友、同学中的灵魂人物,并被选为学院群众文化工作组织者。他对自己的岗位充满了热情,创作并导演了"白菜馅包子"晚会(大学生自己组织的晚会,演出各种自编的讽刺性滑稽节目)。他对该项事业的热情延续到自己的职业生涯,甚至走出了国门。2005年7月,东盟地区论坛在老挝万象召开,期间举行了俄罗斯传统的"白菜馅包子"晚会,晚会上拉夫罗夫模仿电影《星球大战》中绝地武士的角色,进行滑稽表演。

1972年大学刚毕业的谢尔盖·拉夫罗夫就被派往斯里兰卡担任大使馆总顾问,于是他变成了翻译、私人秘书和助手,主管协议并从事分析工作。在那里他度过了初等外交学校从А到Я(俄语字母表上的第一个字母和最后一个字母)的日子。四年之后他又回到外交部。1981年拉夫罗夫获首派联合国,1988年他重新回到莫斯科。1992年4月,42岁的拉夫罗夫成为时任外长科济列夫的副手,主管与国际组织的合作、独联体事务局以及国际经济合作局。时间不长,他在联合国多边组织工作的丰富经验,让他被时任总统叶利钦看中,于1994年重返纽约,任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

联大十年

两次出使联合国,拉夫罗夫在纽约共生活了10多年。他的妻子玛丽娅跟着他随任,在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处的图书馆工作。拉夫罗夫在联合国舞台上展示了自己的强势外交风格。成为世界官僚机构殿堂里活生生的传奇。

拉夫罗夫第二次出使联合国时,俄罗斯正从叶利钦时代向普京时代转变,外交上热点不断,从前南问题、中东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到反恐问题、阿富汗伊拉克问题,不断考验着外交官的智慧。拉夫罗夫发表了许多措辞严厉的声明,坚定捍卫着俄罗斯的利益。2000年,南联盟的代表没有被允许参加安理会有关巴尔干问题的讨论,拉夫罗夫愤而离场,以示抗议。一位外交官告诉英国记者:"大家公认他是安理会里个性最强的外交官,他的思维敏捷,有丰富的知识,了解事情的发展,并且伶牙俐齿,很善于辩论。"另一位外交官说:"比起提出建设性方案来,他更善于攻击别人的立场--那正是他的力量所在。"还有人说他是"苏联风格的外交官","对西方强硬,对别人的倡议抱有戒心,对外交陷阱非常警惕,还对'俄罗斯被绕开'高度敏感。"但是,到拉夫罗夫即将卸任的2003年,联合国对俄罗斯所提倡议的支持率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

有两件小事让人们记住了"拉夫罗夫风格"。第一段往事是这样的:1997年的一天,拉夫罗夫乘坐自己的轿车前往联合国总部。车行至中途,纽约警车封锁了他的去路。当拉夫罗夫向警察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以后,警察傲慢地表示,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催促纽约的警务工作者,并且还拔掉了拉夫罗夫的车钥匙。拉夫罗夫将此事告到了美国政府,没过半个月就收到来自华盛顿的正式道歉。 第二段往事则是关于他和联合国时任秘书长科菲·安南之间的小冲突。2003年9月1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批准了一个新规定,禁止在联合国总部大楼的大小会议室吸烟,要过瘾只能去餐厅、酒吧等地方。此前,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刚刚推动通过了一个市政府的禁令,在纽约市的所有公共建筑物内禁烟。拉夫罗夫是个烟不离手的"老烟枪",对此很不满意,说安南这样做是为了讨好布隆伯格。"把一个城市的行为规范应用到联合国大楼内,这是荒唐的。"他说,这幢大楼属于联合国所有成员国,秘书长只是一个"雇来的管理者"。"秘书长尽可以管束他的手下人,但不能对驻联合国外交使团发号施令。"据说,拉夫罗夫真的随身带着烟灰缸,在禁烟区域吞云吐雾。一个老朋友说:"他总是一有机会就抽一根,这个习惯到什么时候都没变。"

外交部长

2004年春天,拉夫罗夫回到莫斯科,在斯摩棱斯克广场,等待他的是部长办公室。拉夫罗夫从美国带回了宝贵的专业外交知识,因为他不仅参加了前南斯拉夫、伊拉克和阿富汗等问题的协商,还参加了和恐怖分子的斗争,以及和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的斗争。此外,他和外国同事之间相处得也很友好,并且保持着密切的个人联系。但他把最宝贝的女儿叶卡捷琳娜留在美国学习,她是哥伦比亚大学学生。

在新的岗位上,部长不断完善自己的外交能力,并逐渐形成了强硬的外交风格。他果断、机智,有时近乎阴险,为此,他也得到了"难以相处的外交谈判人员"的声望。2005年2月,美国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曾尖锐批评俄罗斯限制媒体自由,拉夫罗夫并没有出言反驳,只是通过外交邮件给她寄了一张记录俄罗斯联邦电视频道节目的光盘。有时拉夫罗夫回应打击对方"不是回击而是采取不对称的方式"。2006年春天,欧洲委员会确认在俄罗斯存在种族歧视现象的报告公布之后,身为部长的拉夫罗夫亲手颁发给前欧洲委员会人权专员阿尔瓦罗·希尔·罗夫莱斯一枚友谊勋章。罗夫莱斯大为感动,以至于过分坦率道:"所谓人权,在某种程度上整个欧洲都没有恪守。"

随着拉夫罗夫执掌外交部,俄罗斯外交风格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路透社称,他"在某种程度上让俄罗斯重新回到了国际社会决策的中心"。冷战时期的苏联,曾多次在联合国安理会动用否决权。长期担任苏联外长的安德烈·葛罗米柯,更有个外号"摇头先生"。但是,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2004年,10多年间俄罗斯仅在1993年和1994年动用过两次否决权,都与前南问题有关。拉夫罗夫上任后,俄罗斯当年就在塞浦路斯统一公决问题上行使了否决权。这其中的象征意义不言自明。

在叙利亚问题上,拉夫罗夫代表俄罗斯不断地与西方国家"唱反调",反对以武力解决叙利亚问题。这也让他"说不先生"的形象更加鲜明。在年初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他面对尖锐质疑毫不退让。有人问"为什么俄罗斯支持巴沙尔总统",他说"我们既不是巴沙尔的朋友,也不是他的盟友"。对"俄罗斯向叙利亚政权提供武器"的指责,他的回答是"无论我们是否出售武器给叙利亚,都不会改变中东地区的均势"。 路透社称,"拉夫罗夫是让西方国家感到绝望和挫折的根源"。叙利亚的反对派也很恼火,2012年8月中旬,俄驻英大使馆多次遭到叙反对派的骚扰。

但拉夫罗夫也愿意解释俄罗斯"说不"的理由。他在美国媒体上发表文章称:"在目前阿拉伯国家剧变过程中,我们坚决反对暴力,尤其是针对平民使用暴力。""相比其他大多数国家,俄罗斯更清楚革命的代价,我们深知,革命常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倒退,甚至是流血和苦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支持在中东和北非渐进、和平地推进期待已久的变化。"

拉夫罗夫"说不",并非仅出自个性。正如美国外交学会研究员杰弗里·曼科夫所说,"拉夫罗夫的任务主要是贯彻来自克里姆林宫的理念"。他在担任外长时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恢复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而这是普京的决策。 俄罗斯专家指出,从拉夫罗夫主管外交部开始,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不断得到修正。普京执政之初,俄罗斯曾想加强与西方的关系,但西方并没有投桃报李,反而不断挤压俄的战略与地缘空间。这逼迫普京不断调整外交政策。拉夫罗夫不止一次地声明,在国际领域俄罗斯要致力于世界的多极化发展,反对西方的双重标准以及将本国意志强加于别国的企图。这也正是普京的看法。在某种意义上,拉夫罗夫"说不",人们听到的其实是普京的声音。

普京在2012年8月初访英时表示,"俄英还有机会就叙利亚问题达成一致,双方同意共同努力寻求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而拉夫罗夫8月18日表示,俄反对在叙设禁飞区,并呼吁西方不要放弃叙利亚问题"行动小组"在日内瓦会议上达成的协议。可以听出,俄罗斯在对强权与战争说"不"的同时,始终在对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说"是"。[1]

2016年12月30日,据外电报道,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30日建议俄总统普京驱逐35名美国外交人员。

政治思想

普京和拉夫罗夫在对外政策的观点上仿佛一对孪生兄弟,都是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我们讨论拉夫罗夫就是在质疑普京,反之亦然。拉夫罗夫担任外长时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贯彻来自克里姆林宫的决策和理念。他的出色表现也使他在外交部长的位子上一干就是十余年,他是俄罗斯联邦三次连任外长的第一人。据说,普京不仅欣赏拉夫罗夫的聪明才干,也喜欢他的强硬个性。

拉夫罗夫的强硬作风一直备受人们关注。2008年,英国《每日电讯报》载文称,拉夫罗夫有一次与时任英国外交大臣大卫·米利班德通电话,不知为什么两人发生了口角,拉夫罗夫认为对方在教训自己,脱口而出道:"你算老几啊,还敢给我上课?"拉夫罗夫究竟是否暴了这样的粗口难以查证,但很多人相信这事情像是他干的,他就是这种个性的人。他还在国际会议上,拒见乌克兰临时政府的外交部长安德里·杰谢齐亚,尽管西方国家外交官当天两次试图说和拉夫罗夫与杰谢齐亚见面。[2]

在拉夫罗夫任外长期间,俄罗斯重新恢复了超级大国的野心:2004年4月俄罗斯10年来首次运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否决权--无论是叶夫根尼·马克西莫维奇·普里马科夫,还是伊戈尔·谢尔盖耶维奇·伊万诺夫在任时,在联合国俄罗斯代表一次也没使用过那样的否决权。当时路透社称"拉夫罗夫是让西方国家感到绝望和挫折的根源"。2011年拉夫罗夫违背梅德韦杰夫意愿,在联合国对利比亚空袭表决中投下弃权票。

个人生活

无论是在外交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拉夫罗夫永远是那样满怀激情。他喜欢苏格兰威士忌和意大利美食,本人也多才多艺,读大学时热衷于参加各种晚会。他曾用吉他弹唱维索茨基的歌,还曾在卢日尼基体育场当众朗诵沃兹涅先斯基的诗。足球曾是他的挚爱。他是莫斯科斯巴达克队的忠实球迷,熨烫好的球衣时刻准备着,并且每次穿上它,拉夫罗夫都会带着不亚于穿严肃的深蓝色西装的那份虔诚。只要有空,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向绿茵草地,在那里和知心好友谢尔盖·绍伊古一起忘我地追赶足球。拉夫罗夫还喜欢漂流,每年他都会参加漂流比赛。2007年,他领导了俄罗斯激流回旋协会。"散文家"也是拉夫罗夫的一个称号,他善于创作诗歌和歌曲,不久前出版了一本诗集《致年轻的勃洛克》。

外长至今保留着大学时的朋友圈--1972-1974年国立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毕业生,包括国际罗斯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安德烈·布格洛夫、俄罗斯X5零售集团的顾问尤里·克巴拉杰、第一副外长安德烈·杰尼索夫等。他依然为母校毕业生传统的比赛做准备--用两天的时间写了献给母校的歌曲。国立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校长阿纳托里·托尔古诺夫十分喜欢拉夫罗夫的创作,并且将它作为学校的校歌:"学习就是这样只争朝夕,喝酒就是这样一干到底,不退缩,直奔目标,一腔热血洒向世界,相信事业,相信欢乐····这是我们的学院,这是我们的记忆,而其他的永远也不再需要……"[译自俄罗斯《总结》][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