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调关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调关镇位于湖北石首市东南部的湘、鄂交界处,四十五里桃花山屏立于东南。调关镇东枕桃花山镇,南连湖南华容,西与小河口隔江相望,北临万里长江,龙虾等水产品成为调关镇的经济支柱产业。调关镇南北最长21.5公里,东西最宽7.55公里,版土面积为133.04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陆地面积约占66%,陆地面积中70%属冲积平原,30%为丘陵,地形由西向东北倾斜。全镇总面积中,2007年耕地面积为42178亩,其中水田34516亩,旱地7662亩。全镇辖22个行政村,2个社区,210个村民小组,39844人(2017年)。[1]

中文名: 调关镇

外文名: Tiaoguan Zhen

别 名: 调弦口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中国 湖北

地理位置: 湖北东大门

面 积: 133.04平方千米(2017年)

政府驻地: 解放大道

电话区号: 0716

邮政区码: 434404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季低温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人口数量: 39844人(2017年)

著名景点: 调弦亭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首府遗址 滨江公园

车牌代码: 鄂D

概况

[tiáo]石首市辖镇。面积133.04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39844人(2017年)。辖2个居委会、2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调关。

沿革

镇以驻地为名。解放后设焦调区,下辖调弦乡、守望乡、安南乡。1952年改为调关区(第三区),辖13个乡,1个镇。1956年并为五乡一镇,1957年改六乡一镇。1958年撤区建社,设立桃花山公社,社址为调关;乡改管理区,镇未变。1961年改为调关区,管理区改为公社,下辖6个公社、1个镇。1965年将所辖鹿角、桃花两社划出。1974年撤区并社时,将江北的小河、永合、南河等小公社划出设立小河公社,东兴公社并入桃花山公社,其余为调关公社。……1986年撤县设市时,设为调关镇。

1996年,面积107.9平方千米,人口4.4万人,辖石戈垸、高家岭、伯牙口、班竹岭、革家铺、指路碑、武显庙、桂家铺、连新垸、黄陵山、金台、披甲湖、敕王庙、沙湾、观音庵、火炬、沙咀、新河洲、南湖、搓港、北湖、章华、复兴洲23个行政村和调关居委会。2004年,镇政府驻调关,人口47009人,面积107.9平方千米,辖一居、二居、三居3个居委会和石戈垸、高家岭、伯牙口、斑竹岭、革家铺、指路峰、武显庙、桂家铺、连心垸、黄陵山、金台、披甲湖、转王庙、沙湾、观音庵、火炬、沙咀、新河洲、南湖、槎港、北湖、章华、胥家堂23个行政村。2005年,人口45189人,辖金台、琴台2个居委会和石戈垸、高家岭、伯牙口、斑竹岭、革家铺、指路峰、桂家铺、连心垸、黄陵山、金台、披甲湖、转王庙、沙湾、观音庵、火炬、沙咀、新河洲、南湖、槎港、北湖、章华21个行政村。

历史溯源

调关原名调弦。据传,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俞伯牙(楚国人),因奉晋主之命,来楚修聘,思念故国江山之胜,欲得恣情观览。从楚都顺江东下,至长江南岸江口(今调弦口)因狂风暴雨停舟于此,焚香抚琴,遇知音,故名调弦。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驻襄阳镇南大将杜预为平吴定江南,动用民力而开凿调弦河,出入长江,以避洞庭之险,故此地又称调弦口,此乃荆江古九穴十三口之一,距今1720年。清咸丰乙卯年(公元1855),重开调弦穴,设巡桥司,建海关,立水路关卡纳税,故又称调关至今。

调关矶头是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也是1998年党中央指挥人民解放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战胜洪魔的地方,为弘扬“九八”抗洪精神,纪念共和国两代总理(朱钅容基、温家宝)1998年亲临调关矶头指挥军民胜利抗洪,'98抗洪纪念碑在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调关矶头矗立。在此地建设98抗洪纪念碑,对于加强爱国主义、弘扬抗洪精神,巩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谊深”情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工程于2006年国庆前夕竣工,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是激励民众抗洪的精神支柱,也是游客旅游观光的绝佳去处,为调关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锦上添花。

建宁县遗址(调关镇槎港村):清乾隆丙辰(公元1736年)《石首县志》云: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析石首地,置建宁县于故白臼巡院,城址在今县东槎港山,隶属荆湖北路江陵府。

约1000年前,曾显赫过一时的建宁县衙就坐落在槎港村村委会,它在历史上前后共存在了约150年,统辖着一块跨越今石首、监利、华容三县市属地约2000平方公里的地域。

清人喻嘉才在《绣林景献记》中有这样的叙述:“张骞乘槎,港因得名。”说是因汉代出使西域的特使张骞曾乘木筏(槎:木筏)来此而得名。如此说来,早在汉代,槎港至少就是一个水上码头了。在515,据当地一些老人说,这里自古以来人户最为集中,地形有“金线吊葫芦”之誉,历来这里发现的古石柱、石墩和残砖断瓦也不少。迄今,515仍是槎港地区最繁华的居民点。

据《石首县建县沿革考》载:“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析石首地置建宁县于故白臼巡院。县衙地址在今县东槎港山,隶属荆湖北路江陵府”,石首、建宁两县并治108年。神宁六年(1073年)省建宁入石首县。在当时撤销建宁县划归石首县管辖时,这里有一位原建宁县槎港山居住的学者名秦之俅不服气,他觉得为什么要撤建宁县,不撤石首,是不是建宁县名不如石首县名壮丽?他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亲赴荆州找其恩师荆州府官郑獬。这个郑獬也是槎港山附近桃花山人,同秦之俅是师生关系,他对建宁和石首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当秦诉说撤建宁而不撤石首的原委后,郑獬忙向秦解释道:这石首县名比建宁县好。

“两山夹一城,数石峨峨,玉石立首,故名石首“。

这时的秦之俅,心里还是不服气,他深知恩师的文才博大,不敢顶撞。于是,他想出了一个疑难问题,对恩师说:那您们荆州府,居于江陵之城,其县名永固(辞书载:汉置江陵县,历代沿置),“那江陵呢?”这一问,的确把恩师难住了,他想了一会儿,答不上来。书房内师生交谈的气氛也随之静了下来,出现了尴尬。于是,恩师提议:出府门到荆州城墙上走走。他们师生站在南门城楼上,举目四下眺望,静而面对长江,那奔腾不息的波澜,滚滚向东而去。这时,恩师惊讶地对秦说:有了,你刚才提问的江陵,你看这有:

“四方兼八面,大江荡荡,荆江藏陵,因号江陵。”

学者一听,连声叫好,这才服气。石首之名,也就顺理成章永恒不变地固定下来。后来:“玉石立首”,石首意有玉石首之;“荆江藏陵,荆州府域总是把江陵藏在城内,后经历朝历代,直到1995年江陵县人民政府,才从荆州城区搬迁到郝穴。那建宁古县城呢?已被历史掩殁。但后人们为了挖掘建宁古城文化,特地把公石路段横跨石首城区外,开发为建宁大道,利用它为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行政区划

全镇辖2个居委会、21个村委会:金台、琴台、石戈垸、高家岭、伯牙口、斑竹岭、革家铺、指路碑、桂家铺、连新垸、黄陵山、金台、披甲湖、刺王庙、沙湾、观音庵、火炬、沙咀、新河洲、南湖、槎港、北湖、章华港。镇政府驻调关。

气候特征

调关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每天日照5.1小时,平均气温为16.5度,年均降雨日131.5天,降雨量一般在1100毫米左右,平均降雪日8.1天,无霜期长达260多天,寒暑适度分明,适宜农作物生长。

地理环境

调关东南有中湖、三菱湖、宋湖,境内有窑津湖、牛角湖、湘尤湖等湖泊,水域辽阔,资源丰富。纵横交错的河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形成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进可攻,退可守,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川老鼠”扬森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徐源泉部,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侵略军及解放战争时期的保安八旅等均在此布防,设重兵把守。

城镇建设

教育事业

调关镇坚持经济发展,教育先行的原则。调关镇加大对教育投入,累计投入110万元,用于扩建维修校舍2800平方米,改厕3000平方米,新建围墙1387延长米。全镇现有1所中学、8所小学,均达到区级花园式学校标准的要求。在校生近4000人。拥有市、区级骨干教师38名。被誉为农村的“108中学”的58中学多年连续被市、区评为中考优胜单位。2005年镇政府投资了600万元,将原中心小学和58中学合并,建立了6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对现中心校、腰十小学等村小继续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强化硬件配备,为本镇居民和流动人口子女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民政优扶

高度重视民政优扶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工作,把相关政策落到实处。2004年,将原三道和调关两个敬老院合并,投资100万元对敬老院的房屋进行了维修,将所有的床、被、褥进行了更换;2005年,又投资20万元对敬老院进行了装修,使敬老院达到了省级一流敬老院的标准。发放各种救灾、扶贫、救济款17.5万元。

基础设施

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电话普及率达80%。进行农村电网改造,降低农用电价,实现农村与城市同网同价。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每年都定期开展趣味农民运动会、乡村文化节、农民文艺表演赛、农民篮球赛等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深受农民欢迎。同时,利用这些活动农民聚集的机会,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和政策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城镇规划建设中,重视对村屯路网的改造,达到村村相通,屯屯相连,晴雨天出行都方便。2005年,新修柏油路9公里,水泥路11.1公里,维修沙石路42.1公里,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加强公共卫生和环境美化工作,近两年共投资47万多元改善了全镇卫生环境,镇区新设垃圾箱24个,各村、街分别增设10—20个垃圾箱,每村都有自己的清扫保洁队伍,做到了常年有专人清扫、专车清运。加大“四改”工作的投入,使改水率达90%、改厨率达90%、改院率达95%、改厕率达85%,新建公厕27个。长青、苇子、和平三个村农民都吃上了自来水。

农业发展

1、养鹿:调关镇地处半出区半丘陵地带,这里牧草丰富富,水资源充足,气候适宜,非常适合养鹿业。已形成以鸡调关、古城子、娄家为主的养鹿基地,梅花鹿、马鹿养殖户1200余户,梅花鹿存栏2.4万只,年产鹿茸3500多公斤,有百头以上鹿业园区6个,有7个鹿业有限责任公司。

2、养牛:调关镇草资源丰富,有草山坡和林下草地6万公顷,可供10万头大牲畜放牧。形成的以何家、米乡为主的养牛基地,有牛存栏12714头。

3、养鸡:以单家、康家为主的蛋鸡饲养基地,蛋鸡存栏10万只,有养鸡户800户。

4、牧业小区:调关镇养猪优势较大,不仅饲料原料丰富,而且养猪基础条件好,品种优良。全镇有生楮存栏3.8万头,百头以上养猎户有10余社户,2008年引资400万元,新建洁枫牧业小区,年可饲养种猪700头,仔猪4000只,育肥猪1200头。

5、果树:调关镇气候条件好,非常适合果树种植,现已形成以李家、金家、东升为主的果树基地,果树面积1040公顷,有果园1200个,年产苹果3200万吨。

6、绿色优质稻米:调关镇水资源丰富,钦马河流经镇内,以西北、三合、二十家子等村。饮马河流域绿色优质水稻基地,有水田1010公顷,有农户200户,年产绿色优质水稻1200吨。

7、药材:调关镇属半丘陵半山区,森林覆盖率45%。属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土壤以棕壤土为主,非常适合长白山系列药用植物的生长种植面积112公顷,药材户510户,2公顷以上大户6户。

党政建设

调关镇开展“双评、双提高”活动,“双评、双提高”,即:民主评议党支部、民主评议党员,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每年的年中、年底进行评议,调关镇党委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进村,组织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并邀请村委会成员和群众代表参加,就经济社会发展、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对村党支部和党员进行测评。会上下发测评票,测评票由镇党委统一制作,根据工作实际分项列表测评。首先对村党支部评议,党支部书记代表支部围绕承诺内容、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向大会述职,在镇纪委的监督下,党员逐一到划票室划票,汇总后测评结果当场公布;其次对党员评议,支部评议结束后,党员进行自评和互评,围绕履行义务、发展产业、创富领富、发挥作用等方面进行测评,投票采取背靠背的方式进行,镇党委统一收回党员测评票,统计结果按优秀率排名,并在村党务公开栏公开;最后对在评议中查找出的问题和不足,召开支部大会、支委会,并吸收村委会成员参加,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党支部的整改方案报镇党委审批,党员个人的整改措施由党支部把关。通过切实整改,实现村党支部和党员双提高的目标,从而推动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旅游资源

调关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干线四通八达。调关镇周围自然风光秀丽,镇内青顶山山清、水秀、洞奇而闻名遐迩。山中的仙人洞清泉溪水,飞流而下形成壮观景色。山下清泉流淌着几千年的神话传说,引起人们许多遐想。山下阡陌纵横,禾苗青青,独具田园特色。良好的自然环境使调关镇开发旅游观光业成为可能。不久的将来,调关镇不仅山清水秀而民富镇强。

红石砬子山,主峰海拔878.7米。1932年11月杨靖宇来到,按省委的决定将工农反日义勇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在红石砬子山和与之相连的西玻璃河套,这块方圆百里的地方建立了根据地,称为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1982年12月,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调关镇政府在重要遗址立了纪念碑,将在遗址发掘出的步枪、火炮、弹夹、皮子弹盒、镊子等红军游击队用过的遗物,作为革命历史文物保存在湖北省革命博物馆。红石砬子山上的八家沟有红军医院、被服厂、武器修理所和密营遗址;在西玻璃河套的生财沟有红军办公室、武器修理所、炭窑和密营遗址。

视频

石首市调关镇初级中学《循迹屈原故里 探访峡江文化》2018玩哈客研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