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做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读书与做人 湘江浯溪
书不可不读,这是我读书的信条。少年时我爱上了读书,那是跟父亲有关。父亲常买来一些激励人志鼓舞人志的书给我读,还常对我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尽管经济困难,他也一样乐此不疲地给我买书。那时候我常读的书有《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清贫》、《绞刑架下的报告》······直到现在我还保存着这些书。
中学时我读书常爱摘录一些名哲语录,视为珍馐,奉若神明。我常爱去记忆那些蕴含深刻的语句语段,作文时也爱引用几句,居然博得语文老师的好评。不过,我读书很难做到过目成诵。这一点在古人说的“书不可不诵”面前,我是自叹弗如的。读过的书经常连故事情节都说不出来。面对书,我有时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往往是囫囵吞枣,生吞活剥,不能博闻强记,博览多知。想着这里,我心里有时甚急。
到了后来,我常扪心自问:我到底丰富了自己没有?我在心里划上这么个问号,就急不可待地读书,太苦也太累。带着功利性去读书费心费血,到头来反而弄巧成拙,收效甚微。后来便想—— 书海无垠,知识浩繁,而“明镜催人白发多”,人生苦短,那么就手执一卷,纯粹消遣吧。倘若瞻前顾后,踌躇不安,难免光阴虚掷,一事无成。
可我读书常随书而动情。多年的读书习惯造就我有了一个多愁善感的毛病。我常流泪于人物命运的悲惨,常欢欣于成功者的宝杯,常掬同情于如花似玉的丽人,常感慨与己同境的妙笔······我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角色,但不勉强,不做作,不附会。
常坐卧于书,常伴书而眠。常沉醉于书于情于景,常读得没有城府之心,常读得没有异想杂念。常激励自己明明白白,不卑不亢,不奴颜不婢膝,不肆意雕琢。常惊喜于怀,常顿然大悟,犹如古人所说,“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做人莫过如此。读书的品位是真,做人的品位是纯,真纯乃是人生之本色。读书生活是真与纯的包容与渗透。读书和做人常常是形影不离相辅相成互为辉映的。
读书不唯是为了引经据典出口成章,那样未免有掉书袋之嫌,凡做人也不是常挂书于嘴。“世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读书只不过是登上仕途的一种载体而已。把读书看成通向人生辉煌的唯一阶梯,那是不可取的。至于在书中读出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那是在于各人的悟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总之,咬文嚼字也罢,含英咀华也罢,如同嚼蜡索然无味也罢,读书是很值得玩味的。否则,纵然喝了墨水,一不知其微言之意蕴,二不知其精华与糟粕,仅增添闲谈的话题而哈哈一笑,又何以为足耶?
做人犹如读书,不艰涩不浅陋,不繁博不寒碜,不故弄玄虚不故作神秘地藏匿起来。历代学人著书立说,留下绝唱名篇,读书之法,做人之鉴,已是浩浩瀚瀚的了。
读书犹如做人,需要增进营养。我常激励自己,笨鸟先飞,没有好记性却有烂笔头。我勤于做笔记,我爱抄录,史料、掌故、风俗、人情皆记下来。写起文章来自然得心应手,相得益彰。
我常品书而踽踽独行,乍见古人的风骨,乍见仁者的睿智。面壁而立,寂寞清苦自不待言。然而其苦也甜甜,其乐也陶陶。写家的玄远绵长,清澈悠游,顿成胸内境界。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十年磨一戏”,许多东西都是在无形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能写出文章来,我也不再引以为荣,而是依然熄火静气,不浮躁,不沾沾自喜欣欣于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