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语言之花一束品赏(张幼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语言之花一束品赏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语言之花一束品赏》中国当代作家张幼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张幼军

1.

……

这座泥土砖石的老屋

筑就了一个新时代的基石

指向了一个新时代的方向

起飞了一个新时代的希望

(摘自2024年3月15日《新东西》彭书柳的诗《拜谒韶山毛泽东主席故居》)

站在伟人的故居前,移动在故居的人流里,都会“有一种历史的恍惚感/有一种时空的旋转感”。而作者的感受极为深刻:“这座泥土砖石的老屋/筑就了一个新时代的基石/指向了一个新时代的方向/起飞了一个新时代的希望”。

这些诗句,是对伟人故居的意义的准确定位,对其历史价值的独到的评价和提升。

是的,古老而多灾多难的中国,自从有了这座泥土砖石的老屋养育了石三伢子,就有了希望,尽管他当年还那幺小;

是的,中国多少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寻求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倒悬的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孙中山……没有一个是成功的,中国有了这座泥土砖石的老屋出了毛泽东这么一位盖世英雄,后来革命的航船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是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厦正是建筑在韶山伟人故居这座基石上的呀! 这些都是被历史、被时间、被中国的革命实践印证了的啊。 2.

小区相当一个村吧

我的小区应有上千户

人口几千

按农村算法

妥妥一个大湾子

近二十年啦

相识能几人

就算相识也不知姓名

更不懂何方神圣

电梯总在不停升降

偶尔相对一笑或点头

也只是沉默的开始

闹市里啊

只有隔壁

没有邻居

故乡的村庄几百人

算是一个大的村落

从我识人能语

依据父亲的指点

便懂得

爹爹奶奶叔叔婶婶

等等称谓

全村男女老少几乎都识

眼里满是亲人

那不带一点物质

的虚寒问暖

如今记忆里依旧温馨

(选自2024年3月18日《新东西》余毓明的诗《小区与村庄》)

这首诗的奥妙,似乎不难一眼看出来:对比呗!是对比。整首诗对比着写了现代社会城市里的小区和农村里的庄湾的亲疏人际关系。理解了这一层很重要。理解到这一层,就能进入到这首诗的更为微妙之处。您就不难发现,构架这首诗的重量级的构件竟是两个字:“隔”和“亲”。不是吗?现在住在城里小区里呀,人与人像隔了一壁墙。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可现在哪有哇,这数千年之文化俚俗到了这城里小区被颠覆了,真的成“老皇历”了不适用啦。在农村就不同了,不是隔,而是亲:“全村男女老少几乎都识/眼里满是亲人”,走出家门都是亲邻,“那不带一点物质/的虚寒问暖”就是能暖遍人的全身哪,在“如今记忆里依旧温馨”啊! 3.

月儿由楚国细腰女

渐变为盛唐贵妃

……

(摘自2024年3月19日《新东西》冯强生的诗《立春》)

用一瘦一胖形容初月和满月本身就很形象。写月儿由一弯初月到月中的一轮满月的变化用了两个比喻:楚国细腰女和盛唐贵妃,就更形象了。这里暗用了两个中国文化元素“以瘦为美”和“以胖为美”。据传战国时代楚国有位国王楚灵王喜欢男子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每天都是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以致天下女子群起而效法之,不知道饿死多少娇娇细腰女。数千年来国人感叹:“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诗中“楚国细腰女”典出于此。那位楚灵王以瘦为美,殊不知到了唐代审美观大异其趣却是以胖为美了。据传,这以胖为美源于一位美女,她就是盛唐时代唐玄宗皇帝的老婆杨贵妃。杨贵妃面如满月以其丰满的体态而著称。应该说,毛毛弯月和皎洁满月都是美的。诗中将月儿比作以瘦为美的楚国细腰女和以胖为美的盛唐贵妃,都表达了一种赞美喜爱之情。

4.

秋冬的某些皲裂

需要上苍的雨线来缝补

我身上的某些残破

需要慈母或爱人来缝补

……

(摘自2024年3月19日《新东西》冯强生的诗《雨水》)

这里巧妙在什么地方呢?您也许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巧妙在将雨水季节下的一阵阵一丝丝的雨比作慈母或爱人手上用来缝补衣服的针线。其实,这是个很一般的比喻,称不上巧妙。这里,巧妙在作者的运思。秋冬季节大地、田畴皲裂,会让你联想到大自然的衣服破了需要缝补;“我”衣服破了,会有慈母或爱人来缝补。这里,妙在作者先用“皲裂”将大自然的衣服模糊化,由“皲裂”派生出对应词“残破”,那么“残破”在这里又将“慈母或爱人来缝补”的衣服模糊化而泛化为“我”的不足、残缺、破败、失误、缺点、过失、恶行、败坏、失败……那么,慈母或爱人的恩德不仅仅是给“我”缝缝连连衣服,更为“我”弥合不足补救“我”人生的失足之旅了。诗人的狡猾,就在于,他最懂词语的模糊性,懂得将词语虚化、泛化,从而表达自己更为深刻的思想情感。

5.

……

父亲走了

田地里那座坟

尖细的小草破土而出

就像

父母叮嘱的话语

(摘自2024年3月19日《新东西》金秋的诗《春天,走进田野里》)

父亲走了,他入土为安了,他长眠于他所喜爱和珍视的田地的土里了。父亲永远安息了,他不会再有话语了。但是,“我”感觉,父母始终是在“我”身边的,父母亲都很爱唠叨,总要嘱咐他们的孩子这,嘱咐他们的孩子那。平日里,“我”是很烦这些的。可是,当他们走后,反倒觉得非常珍贵起来,“我”是多么希望再多听听他们的唠叨,再多听听他们的叮嘱哇!以至“田地里那座坟/尖细的小草破土而出”,“我”都似乎能听出,那是“父母叮嘱的话语”。读着这样的文字,让人能感觉到作者深深怀念亲人的特殊情感。 6.

无论钟声多么宏亮

都来自把柄

钟越大

把柄越粗

紧握着把柄

不用力敲打

钟声还是不响的

有的人喜欢捏着别人的把柄

时不时地拿出来敲打一番

洪钟很少

把柄很多

不是谁都可以随便敲打的

有的把柄拿捏一生

也不会敲打一下

有的把柄匆忙出手

反而伤了自己

(摘自2024年3月21日《新东西》向天笑的诗《来自把柄的钟声》)

敢问:诗人此趟去通山九佛山弥陀塔寺收获如何呀?

答曰:“在弥陀塔寺的钟楼/妙量法师让我敲钟三下/这口高达四米八的大钟/声音宏远,每一声都有悠长的回音/似乎每一下都敲到心坎里/走下钟楼半天,那钟声/还在心里回荡/妙不可言”。(《弥陀塔寺的钟声》) 敢问:妙在何处呢?

答曰:无论钟声多么宏亮/都来自把柄/钟越大/把柄越粗。

那是自然的哪!就这?妙吗?

答曰:紧握着把柄/不用力敲打/钟声还是不响的。

那是自然的哪!就这?妙吗?

答曰:有的人喜欢捏着别人的把柄/时不时地拿出来敲打一番。

不得了!原来你由寺庙敲钟,联想到社会世象啦?妙!

答曰: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洪钟很少/把柄很多”呀?但,“不是谁都可以随便敲打的”。

那是那是。

答曰:“有的把柄拿捏一生/也不会敲打一下/有的把柄匆忙出手/反而伤了自己”

了不得!了不得!诗人此趟去通山九佛山弥陀塔寺收获真大呀,您拾得好一首哲理诗哩!

是了,社会上有的人对社会贡献很大,人们给他荣誉,由此名声很大,以至声名远播,犹如弥陀塔寺的那口洪钟。然而,贡献大,名声大,荣誉多者,也许瑕疵也多,这些瑕疵都留给人把柄。把柄往往成了敲打和报复人的利器。不是有句成语“震耳欲聋”吗?你的名声太大了,都把人耳朵给震聋啦,留给人把柄岂能不大,用来敲打和报复人,就厉害了:你震聋了人耳朵,你成心害人,你罪责难逃!这就是社会世象啊。诗人告诫说:尽管你手上捏着的把柄很多,但“不是谁都可以随便敲打的”,如果“匆忙出手/反而伤了自己”。《红楼梦》里不是说了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7.

这么好的日子

谁都不会错过

这么好的天气

不应该忧郁

这么秀丽的山水

值得流连忘返

可以分享丰收的喜悦

瓜分田野上的果实

可是

这么唯美的秋天不忍心掰碎

无论怎么分

都不公平

(选自2024年3月22日《新东西》冯强生的诗《秋分》)

秋分时节,是一个美好的时节。中秋国庆,是在这个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也是在这个时节。不是吗?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秋分时节,天高气爽,阳光明媚。树上的橘子在泛黄,稻田里的稻子在泛黄,山地里的高粱红着脸儿在待嫁,雁阵万里远行,丹桂万里飘香。正是“正金风玉露,安排秋节”;正是“这么好的日子/谁都不会错过”;正是“这么好的天气/不应该忧郁”;正是“这么秀丽的山水/值得流连忘返”。让我们“分享丰收的喜悦”吧!让我们“瓜分田野上的果实”吧!文章不就是应该这样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地写下去吗?特别是,这里诗人的遣词造语有意往秋分的“分”上引,陡然产生艺术的奇趣。

在唯美的秋天里,分果实、分喜悦,人们自然要想到一个词儿“平分秋色”。然而,文章不是这样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地写下去,而是来了个跌宕陡转:“可是/这么唯美的秋天不忍心掰碎”!分,自然要掰碎了分;掰碎了分,会破坏整体,就不完美了。要这么分的话,实在是叫人不忍心哪!

不忍心分,这就把对“唯美的秋天”的喜爱之情展现到了极点。

再说了,在唯美的秋天里平分秋色,虽说是平分,但“无论怎么分/都不公平”。

这是理由吗?你诗人“不忍心”,你诗人认为分享瓜果分享喜悦,无论怎么分都不能做到公平,就不能在唯美的秋天里分享了吗?诗人的情感逻辑是一个混乱不堪的逻辑。

然而,我们是不可以责怪的啊。诗人暗设机宜,来了个无理而妙。在文学中,无理和有情,常常成为一对统一的矛盾。所谓“无理”,就是违反生活常理,不合理性逻辑;而其“妙”处,即是能抒写出更强烈更深切真挚的情感。

无理而妙,艺术之奇葩也。 8.

……

如今路己从脚下

跃上天空

那一棵一棵的星星

是宇航员的闪光足迹

……

(摘自2024年3月22日《新东西》何丽萍的诗《路》)

路,原本是修在地上的,现在有人竟然把路修到天上去了。 谁?

是宇航员。

怎么可能?何以见得?

天上那颗颗闪亮的星星,不就是宇航员行走的闪光足迹吗?

奇特的想象,将现实和虚幻巧妙结合,放射出艺术的精彩。 9.

樱花丛里的灯笼

如一张少女被雪冻红的脸

红朴朴

又像是被窥破了心事

腼腆

羞涩

她的美

再大的雪也藏不住

2024.3.21

(选自2024年3月24日《新东西》李建华的诗《樱花丛里的红灯笼》)

作者好会打比方啊!仅八行诗,却比喻一大堆。

一是,把樱花丛里的红灯笼比作少女红朴朴的脸;

二是,这张脸呀,红朴朴的,不是冻红的,那是少女被人窥破了心事一样,腼腆、涩羞而成的;

三是,干脆把樱花比作雪;

四是,干脆用“她”把那盏红灯笼比作美女啦!

叫人好欣赏啊!

10.

要打碎多少颗干瘪夕阳

才够拼凑出

那隐没在你眼里

已饱满多年的月亮

(选自2024年3月24日《新东西》刘培勇的诗《夕之想》)

这是两幅反差极大的画面。朝西望,夕阳正在西沉,像一个干瘦的老者,面灰暗,略带一点点红色,显出还是个活人。不过,他真的很老了,风烛残年了。朝东看,一轮满月正冉冉升起,像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面白而稚嫩,情绪饱满,活力四射。学校老师告诉我们说,月儿本身并不发光,月辉如银,那是借的太阳的光。现在这已经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了。我就猜测,作者写这首诗,是不是从这常识里生发出了写诗的思路:太阳和月亮一路走来,是太阳呵护着月亮成长?或者,月亮是太阳的接班人?最终,作者选择了,人们也许会作这样的遐想:一轮满月,多不容易啊,这该“要打碎多少颗干瘪夕阳/才够拼凑出”呀!瞎猜归瞎猜,但《夕之想》告诉读者,作者面对两幅画面产生了这样的遐想是真的。可是,夕阳不可能被打碎,满月也不可能是拼凑出来的呀!作者正是做了这种“不可能”的想象,才有趣味,才有如此稚拙得可爱和如此满满的天真浪漫的诗意。 11.


眨眼春分

天暖和了

年迈的妈妈

低头弯腰使劲用力掀开

盖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

各种花盆上的塑料布

用弯曲变形布满青筋的手

摸摸叶子扶扶枝条

眼瞧着这盆盆花草

经历风雪越过严寒

伸伸腰踢踢腿

叶子仍然透着绿

枝条依旧泛着青

妈妈内心的欣慰

象极了一朵希望之花

盛开在她布满皱褶的脸颊

天放亮了

妈妈扬起手掌亮起嗓门

撩起蚊帐掀开被窝

拍拍这个喊喊那个

起来起来都起来

挑水捡柴喂鸡放鸭

带妹抱弟烧火煮饭

热热闹闹烟火腾腾

出工的出工

上学的上字

……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越过九九严寒

迎来一个又一个的春天

我们象小草努力地向上

我们象小花缤纷地绽放

向阳的太阳花、

爱水的水仙花、

蓬勃的多彩绣球花、

粉红玫红的月季花、

香气四溢的桅子花、

清雅幽香的金银花,

满院春色生机盎然。

耄耋妈妈种花护花,

一如年轻时养儿育女,

春风夏雨秋月冬雪,

认真细腻一丝不苟。

看着这些充满生机,

可与人语的灵动花草,

一如她的儿女小时候的我们。

妈妈就心生欢喜甚是怜爱。

稍有空闲便乐此不疲地

浇水施肥剪枝移栽。

风雪来袭的冬季,

妈妈制置各种材质的御寒被子

严严实实覆盖着花草。

阳光明媚万物复苏,

妈妈为花草们掀开被子,

欣喜地诉她们

宝宝们醒醒吧!

春天来了。

(选自2024年3月24日《新东西》费红霞的诗《妈妈护花》)

这首诗。通篇有很多隐语。

题目“妈妈护花”,其隐语是:妈妈呵护自己的孩子们。

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妈妈“使劲用力掀开/盖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各种花盆上的塑料布”,其隐语是:“想起我们小时候/天放亮了/妈妈扬起手掌亮起嗓门/撩起蚊帐掀开被窝 “把我们一个个拍醒。

妈妈侍弄了满院的向阳的太阳花、爱水的水仙花、蓬勃的多彩绣球花、粉红玫红的月季花、香气四溢的桅子花、清雅幽香的金银花,生机盎然,满院一遍春色,其隐语是:我们都是妈妈精心栽培的花朵。

隐语,在这首诗里,不是直白说出的语言,而是隐含在诗行里面的读者读之能心领神会的艺术语言。这首诗中的隐语,全都是比喻。

不过,作者无意一隐到底,诗中有一处就做了明白的揭示:妈妈“看着这些充满生机,/可与人语的灵动花草,/一如她的儿女小时候的我们。“造成”显“和”隐“交错有致的格局,是为画龙点睛的巧笔。 诗的最后写道:妈妈“稍有空闲便乐此不疲地/浇水施肥剪枝移栽。/风雪来袭的冬季,/妈妈制置各种材质的御寒被子/严严实实覆盖着花草。/阳光明媚万物复苏,/妈妈为花草们掀开被子,/欣喜地告诉她们/宝宝们醒醒吧!/春天来了。“读者都能一眼看出诗行中的隐语:妈妈对自己的儿女就是如此精心栽培呵护的啊! 隐语是意味深长、含义婉转的语言表达方式。它通过用具体的形象的描摹来丰富意象的内涵,使得作品更具深度;它通过暗示、隐喻等手法,传达出作者的深刻思想和情感。《妈妈护花》正是这样,可谓出色。

12.

花未开,看看绿濛濛的叶

也是快乐

心随风跑遍山野

我曾经种下的那棵树找不到了

满山的树同气接枝

揽清风,藏鸟语

早沐朝阳,夜隐星辰

有这些就够了

花开,只是锦上添花

(选自2024年3月28日《新东西》潘兰香的诗《去看槐花》)

读这首诗能感觉出作者的心情有多么好。有多么好呢?满纸都是,好得好像要溢出纸面了。“我”特意去看槐花,可是槐花未有开放,只看到树上绿濛濛的叶。“看看绿濛濛的叶 /也是快乐的”呀!“心随风跑遍山野”句,可是把快乐心情写到无以复加的好。不说“我”漫山遍野地疯跑,而说愉快的心随愉快的风跑,自己的心情好,感觉风也是愉快的,或者说用愉快的风来烘托自己愉快的心情。这实际上是古人惯常用到的情景交融、融情于物的手法。漫山遍野地疯跑是干嘛呢?找“我”我曾经种下的那棵树呀,可是找不到了。找不到了,本来是多少有点让人沮丧的事,然而,“满山的树同气接枝 /揽清风,藏鸟语 /早沐朝阳,夜隐星辰”,这些还不够吗?“有这些就够了 ”哇!只觉得,随着作者的脚步和她那支笔之所及,已经看到一幅美妙的春景图,真是美极,尽管槐花未开。,就现在,春已经很美啦,花要是开了,“只是锦上添花”呀!

13.

城里的树

与乡下的树

并无两样

但城里的落叶,与

乡下的落叶,命运迥异

在乡下,落叶

习惯了找根

遇风,也偏离不了多少

而城里的那些落叶

却被一种习惯

当成了垃圾

(选自2024年4月4《新东西》刘源望的诗《落叶》)

中国有一成语叫“落叶归根”。落叶归根的意思是树上飘落的枯叶,总会掉在树的根部;说明事物有归宿;往往用来比喻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很特别。特别在对这一成语作了新的解读;更特别在,对这一成语有所修正。

诗里大致的意思是,树上的落叶并不都归根的,乡下的树上的落叶才归根,而且它总能找到根,准确地说它是“习惯了找根”,即使“遇风雨,也偏离不了多少”的;城里的树,与乡下的树,看上去似乎并无两样,可差别大着哩,城里的树上的落叶往往当成了垃圾而被扫进垃圾箱,而且这已经成了人们的习惯。

所以,落叶归根这个成语应当作这样的修正:树上的落叶是有差别的,乡下的树的落叶会寻根,是能归根的;城里的树的落叶是不习惯寻根的,倒是人们习惯把他扫进垃圾箱,它终是不能归根的。

由此,可以推及很多很多。同是一年里出生的男孩或者女孩,命运迥异;同是“青年”这个活力四射年龄段的人,命运迥异;同时日薄西山的“老人”,命运迥异;同是身居异乡的人,老来有的能落叶归根,而有的则不能,命运迥异……

于是,这首诗通过对落叶的深入析辨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并能引起人们推及其他。因此,这首诗便带上了哲理意味。 14.

这庞大凋零的纸花

是我们去年清明给父亲插上的

太阳明亮。这只剩竹骨架的纸花,仍高高举着

举着我们在人世的忧伤

(选自2024年4月4《新东西》小米粥粥的诗《在墓前》)

诗虽四行,却把'我们“的忧伤作了痛彻心扉的表达。

庞大的纸花,“是我们去年清明给父亲插上的“,现已凋零。花,凋零了,而且是纸花的凋零。这样写就把忧伤的氛围造就,并重重加码。

父亲的墓地,“太阳明亮“。这就能非常鲜明地把这已经凋零了的纸花,”这只剩竹骨架的纸花“凸显在人们眼前。

明亮的太阳,照着残花,只见这只剩竹骨架的纸花,仍高高举着。

——那,是“举着我们在人世的忧伤“啊!

“仍高高举着“,画面感极强。这是怎样的画面啊,是令人悲催、是令人忧伤、是令人痛悼的画面! 忧伤,本无形,如何得见?然而,诗人这样写,诗人创设的画面,竟让人们见着了,深深地感觉到了。

15.

细雨把故乡淋湿

泥泞的小路上

脚步是这样凝重

乡亲们那张张笑脸

是故乡对我的挂念

茫然的眼睛

寻找父母的身影

门上的锈锁

告诉我父母已远去

落在屋檐下的斑鸠声

让我满脸愁怅

飘来的小草芬芳

慰藉我思念的衷肠

鼻尖闻到了

从屋里飘出的烟火味

树叶上落下的雨滴

是我心中的泪

(选自2024年4月5《新东西》刘树国《清明》)

这是一首思念极深,心情极沉,诗味极浓的好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细雨把故乡淋湿/泥泞的小路上”,行人欲断魂。“脚步是这样凝重“,思念满溢,“我”回来了。“乡亲们那张张笑脸“相迎,”是故乡对我的挂念“,多少年来都这样。 清明祭祖,写清明“我”回乡的情形,迷茫凄冷的景象。开首五句诗,写心情沉重步履凝重眼睛茫然,并渲染了环境氛围。

茫然的眼睛寻寻觅觅,寻找父母的身影,如何得见;内心千百遍呼唤亲人,只有“落在屋檐下的斑鸠声”回应。人去楼空,物是人非,情何以堪。“门上的锈锁/告诉我父母已远去”。见此情景,“让我满脸愁怅”,柔肠寸断,伤悲不已。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生“我”养“我”的父母,已经不在了,好在乡情乡愁乡音都还在。此时,“飘来的小草芬芳/慰藉我思念的衷肠”。恍恍惚惚中,“鼻尖闻到了/从屋里飘出的烟火味”,莫非是“我”那慈爱的母亲得知她的儿子回家了,赶回家里给“我”做好了香喷喷的饭菜?如梦似幻,似梦还醒。“我”眼泪已经模糊了双眼,心更是在悲伤落泪。此时,没有人能知道,“树叶上落下的雨滴/是我心中的泪“啊!这些接下来的诗句将“我“心中之悲之伤之思描摹得真切,宣泄到了极致.[1]

作者简介

张幼军,湖北大冶市人,1948年1月出生。大冶一中退休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