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论语《贰·为政篇》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贰 为政篇

  《为政》是《论语》的第二篇,它一共包括24章。本篇主要围绕着“为政”、“君子”、“为学”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孔门十分重视“政事”,孔子也说:“学而优则仕。”可见,古人把《为政》列为第二篇也是大有深意的。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

【注释】

  [1]北辰:北极星。古人以为北极星在天正中而且静止不动。[2]共(gǒng):通“拱”,围,环绕。

译文

  孔子说:“用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在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围绕在它的周围。”

  圣人的智慧

  这是《为政》中的第一章,其中主要讲的是为政治国的大道理。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他指出为政者如果以德治民,自然就会具有极大的道德感化力,使百姓人民能紧紧地聚集在他们的周围。在具体的步骤上,孔子提出:要首先重视道德礼教,辅之以政令刑罚。要使百姓懂得荣辱廉耻,让良好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一味的严刑惩罚仅仅能使百姓心存畏惧,而不能使他们拥有高尚的情操。其次,孔子强调了为政者应该以公正、正直的心去选拔人才。这样,贤良之人得到重用,百姓才会满意。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虽然最终未能如愿,但是他的精神值得我们钦佩,他的很多想法对我们今天仍有启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惊人的程度。许多官员的腐败堕落,无数的大案要案触目惊心。我们要不要道德约束?怎样实现官员乃至普通百姓的自律是我们真正要面对的大难题。道德靠说教是行不通的,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其实公德无小事,你每做一件好事就在积攒一份向善的力量。刘备在白帝城留给儿子刘禅的遗书里说得好:“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荀子也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成为圣人,但是向着至善的方向努力,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1],曰:‘思无邪[2]。”

【注释】

  [1]蔽:概括。[2]思无邪:出自《诗经·鲁颂·𬳶篇》。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圣人的智慧

  这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诗》在春秋时期是士大夫人人都要学习的经典。孔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孔鲤就说:“不学《诗》,无以言。”在先秦的许多古书中,士大夫通过赋诗来表明自己心声和志向的内容,简直是俯拾皆是。然而,《诗》中的许多篇章就像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有不少关于男女情爱的内容。怎么看待这类诗篇呢?孔子到了晚年,对《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删改修订。他认为《诗》的内容是纯正的,没有什么不健康的东西。自孔子修订以后,《诗》成为了儒家的经典,脍炙人口。《诗经》里的时代离开我们已经太远了,然而先民的智慧和精神通过诗歌融进了民族的血液。《国风》的清新和真挚,就像仲夏夜的习习凉风,沁人心脾。《小雅》的深沉和幽怨,像一曲呜咽的竹笛,向我们诉说着先民们的忧思。《大雅》更像一首首史诗,把我们带到那个开天辟地的峥嵘岁月里,与祖先们同甘共苦。《颂》是英雄的赞歌,远古的辉煌激励着我们继承祖先的志业。今天,我们的流行歌曲再也没有这么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没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了。我们是不是需要从祖先那再汲取些养料,来提高我们的创作呢?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1],齐之以刑[2],民免而无耻[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4]。”

【注释】

  [1]道(dǎo):通“导”。引导,先导。[2]齐:整齐,约束。[3]免:指避免犯错误。无耻:指做错了事,心里没有羞耻感。[4]格:归服,向往。

译文

  孔子说:“用政治禁令去引导百姓,用刑罚去约束百姓,百姓只求免于受罚,心中并没有羞耻的感觉;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制来约束百姓,百姓有了羞耻之心,就会自觉地认同归依。”

  圣人的智慧

  孔子的政治思想,后人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德治”而已,在诸多的批评家中,大多认为孔子只注重德治而忽视法治,事实是这样吗?恐怕不然。孔子的时代,王纲瓦解,礼乐不存,诸侯争雄,各逞其能,百姓陷于刑罚者不知其几,严刑酷法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得百姓想尽办法尽量躲避受罚,只有投机取巧之心,而没有羞耻之心。在孔子看来,政治刑罚只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并不能彻底地使百姓摆脱刑罚。但是道德礼制的引导约束,是能够让百姓在心理上去自觉自愿地接受领导,这就将政治法律的他律变成了自律,从这一个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1],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1]天命:这里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人生的道义和使命等许多重含义。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时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判断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违背规矩。”

  圣人的智慧

  孔子的一生是不断学习和提高修养的一个过程。他讲自己从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质的提高。这正是圣人的成长轨迹。《周易》里说得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正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眼前总是有形形色色的诱惑,太多的理由叫我们放弃。人生苦短,何必这么劳累呢?但谁又能保证在他年迈的时候不后悔呢?人总是处于这样的矛盾困惑中。不如这么吧,规划好每天,把每一天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不留遗憾。每一天的圆满,才能铸就无悔的人生。美国着名的自行车运动员、一度被查出患有癌症而后又连续七次夺得环法大赛总冠军的阿姆斯特朗说:“我要让每一天都有意义。”NBA的球星阿里纳斯在一个广告里也宣称:“每一天我都竭尽全力。”朋友,你还犹豫什么呢?

原文

  孟懿子问孝[1],子曰:“无违。”樊迟御[2],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姓仲孙,亦即孟孙,名何忌,“懿”是谥号。鲁国卿大夫。与叔孙氏、季孙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合称“三桓”。[2]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36岁。御:赶车,驾车。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制。”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制’。”樊迟问:“不要违背礼制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之后,要按礼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原文

  孟武伯问孝[1]。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姓仲孙,名彘。是孟懿子的儿子。[2]其:指代父母。

译文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果作为父母,只需要为儿女的疾病担忧(这样的子女就可称为孝子)。”[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