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读
“鲜”通常表示“很少”,此处表示“绝无”。朱子讲这是孔子用词不迫切,但读者却要深戒。
为什么巧言令色受到如此严厉的否定?因为仁是一种情怀。情之可贵,在乎真诚。巧言令色,便有揣测迎合的成分在。情非发自内心,真诚既失,虚伪即起,仁便无从谈起。
谁又愿意巧言令色呢?总也是有求于人,无奈而为之,偏偏人又喜欢被奉承。但这是两码事。一旦巧言令色,人便失了真诚,却是事实。
不过这话的语境,也可能是孔子对当政者的揭露。[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