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曰已矣乎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解读
“好德”与“好色”的故事,已见于《子罕卷九》。此章保留了“已矣乎”,形象地记录了孔子讲这话时的情绪,比较激动。
人的修身与天性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孔子这里并没有作出说明,但却成为后来儒者论说的一个重心。最著名的就是《大学》讲“诚意”时,引“好好色”与“恶恶臭”为喻。
儒家宗旨是人如何修身成己,社会如何公正文明,而基础恰在体认人的天性,方向在顺应人的天性。“好德”与“好色”彰显了修身与天性的差距,后儒便希望人体认天性来修身。[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