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君子亦有恶乎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原文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解读
君子“厚德载物”,对人对事都宽容,但宽容不等于无好恶。宽容是知晓人与事所以如此的原因,从而坦然面对,从容相待;好恶却是依循自己持守的准则而作出取舍。因好恶而不能宽容者,实不知世事之复杂;因宽容而全无好恶者,则亦属全无识见与操守。
人之好恶不同,不能也不应整齐划一。此章孔子与子贡所举,亦不全同。但如细心体会,也不难发现孔子与子贡所厌恶者,不外是不明事理、不通人情、骄横无礼等,概言之,都是己所不欲的言与行。[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