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让我们相约一起坚守(郑安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让我们相约一起坚守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让我们相约一起坚守》中国当代作家郑安火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让我们相约一起坚守

开学第一天,我早早地赶到学校。老师们还没到齐,离开会还有一段时间。我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上网。

过了一会儿,徐老师赶到。他和我同是语文组的,同在一个办公室。而且,我们俩是初中的同班同学。一见面,徐老师便说:“听说又有四个老师调到市区学校去了。”我笑了一下,说:“一个个都不愿意待在这里,想方设法往市里挤。只有我们安心留在秦峰,把根扎在这里。我们老死秦峰算了。”徐老师也说:“是呀,我们老死秦峰吧。”

秦峰,生我养我的地方。秦峰中学,是我初中时代的母校。

1987年师范毕业后,我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教师,回到秦峰走上讲台,至今仍是秦峰的一线教师,从没有离开过秦峰。唯一有点变化的是前二十年在秦峰小学,之后调到了秦峰中学。现在秦峰中学的老师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当初从秦峰中学毕业出去又回来的,而那些从其他县里或市里来的年轻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待不了多久就走的。还有为数不少的秦峰籍教师也纷纷往市里去——人往高处走嘛。谁让秦峰地处偏远又贫穷落后呢?年轻人怎么会心甘情愿地待在这个地方。说实话,我以前也曾动摇过,希望有人能帮我一把,让我逃离这个鬼地方。我那么努力地读书,以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结果呢?唉,真是说多了都是泪。不愿待在农村学校又无力改变现状的大有人在,有的人意志消沉得过且过。有的人满腹牢骚,抱怨这个社会太不公平,恨不能把天戳个窟窿来解解气。

2012年暑假,我去参加师范毕业二十五周年同学聚会。我们围坐在一起,轮流向大家介绍自己毕业后的情况。记得我当时说了这么几句:“这二十五年来,我一直都待在秦峰——我们信州区最偏远的乡镇。因为贫穷,因为偏远,我的一些同事纷纷往市里调动,而我却没有挪一下窝。说得冠冕一点,我是属于立志把我的青春,把我的终身都献给农村教育事业的人。”没想到我的话,引得同学和老师都为我鼓掌。不过也有人听出了我话中的失落、伤感、沮丧、无奈,我羡慕那些已经改行的或从商或从政的同学,也羡慕那些能够进城的同学,在他们面前我自惭形秽。在聚餐时,当年的班长对我说:“你自己的家乡你自己都不愿意去建设那还有谁愿意去建设?”一句话,解开了我心里多年的疙瘩,真是金玉良言啊。咀嚼着老班长的这句话,我抛开了多年来郁结在心中的愁苦、烦闷和不甘。

然而,我难以接受某些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我们这些乡村教师。以前有一任校长看到那么多老师都削尖脑袋往市里挤,非常心痛,随口说了一句:“好老师都调到市里去了。”真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难道留在秦峰的都是一些垃圾老师吗?太让人气愤。城里的老师在我们这些乡村教师面前往往也会在不经意间表现出一种优越感,似乎他们就是要高我们一等。真想跟他们理论理论,大家其实都是同一座窑里烧出来的砖,只不过你们这些“砖”运气好被运进了城里用来盖了高楼大厦,而我们很不幸从车上掉了下来,落在了坑坑洼洼的路上,于是就被拿来铺了路任人踩踏。因为清贫,乡村教师也常常遭人用鄙夷的眼神看待。我们不可能过上奢华的生活,我们与名牌无缘,永远没有能力去追赶时尚的步伐。在我身边不乏一些土豪,我从来都不主动去接近他们,我怕他们认为我刻意“高攀”。

《好大一棵树》这首歌,是赞美乡村教师的。我们都不喜欢这种空洞的赞美,我们需要实实在在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幸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乡村教育,有些政策已经开始向农村倾斜。久旱的大地是否真能得到一场甘霖?我们翘首以待。

数学组的朱老师前不久与我们几位语文老师聊天的时候说,不要被城市学校的风光所诱惑,我们还是安心待在秦峰好了。他也是一位很有教育情怀的秦峰籍的老师,和我们一样,一直都坚守在秦峰,对秦峰这片土地不离不弃。我们年龄相仿,同是六零后,没有代沟。我们互相“疗伤”,寻找心灵上的一点抚慰。反正我们已把人生当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秦峰,干脆继续在这里奉献下去吧。我们这里的方言,“秦”与“穷”谐音,朱老师有时会把“秦峰”戏称为“穷疯”,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尽管如此,他也没有逃离这“穷疯”之地。真有一种“子不嫌母贫”的意味。我相信“秦峰”永远都不可能会落到“穷疯”这一步,我只相信“秦峰”乃“勤丰”之地,人们一定会因“勤”而“丰”。多年前的那首流行歌曲《我热恋的故乡》至今还常常回响在我的耳畔,感觉歌中所唱的故乡就是我的家乡,虽然不美丽,虽然不富裕,但是我深深地爱着她,我愿意为改变她的面貌而努力。廖昌永唱过《多情的土地》,那简直就是献给我的家乡的无比深情的歌曲。诗人艾青的名句也一直刻在我的脑子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不知道除了家乡,还有哪里的土地能让我如此深沉地爱着。爱家乡的方式当然不止一种,有人选择离去,而后频频回望,深深怀念。而我则愿意做一棵竹子,像郑板桥在诗中所写的那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说好了,不离开。我们相约一起坚守!

[1]

作者简介

郑安火,生于1969年,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秦峰中学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