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警戒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警戒色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语言一发即逝,不留痕迹。当人类意识到需要把说出的话记下来时,就发明了文字[1]。在世界范围内,曾经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们的汉字外,还有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2]。后来,这些古老文字的命运各不相同,或因某种历史原因而消亡,如玛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变革而遭废弃,如楔形文、圣书字,只汉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传承的脉络清晰可见,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良好载体。

名词解释

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动物界有不少身有剧毒,同时有着鲜艳体色的动物,这些鲜艳的体色能对敌人起到一种威慑和警告的作用,这就是警戒色。而在昆虫家族里,也有一些带毒的昆虫具有这样的靓丽“外衣”,靠着警戒色,它们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警戒色除了可用来研究生物特性,还可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服饰、警戒线的颜色、军事等。

有些昆虫既有保护色,又有与背景形成鲜明对照的体色,称为警戒色。警戒色是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可用以使敌害易于识别,不致遭到攻击。它是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如蓝目天蛾,其前翅颜色与树皮相似,后翅颜色鲜明并存,类似脊椎动物眼睛的斑纹,当遇到其他动物袭击时,前翅突然展开,露出后翅,将袭击者吓跑。

内容

警戒色是某些动物体表具有对捕食者起提醒和警告作用的颜色。这些动物含有毒腺、毒刺或奇臭腺体。

警戒色是动物或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如毒蛾的幼虫,多数都具有鲜艳的色彩和花纹,如果被鸟类吞食,其毒毛会刺伤鸟的口腔粘膜,这种毒蛾幼虫的色彩就成为鸟的警戒色。一些有毒箭蛙的体液常被涂在箭头上用以捕猎;胡蜂用它有毒的蛰针对其他昆虫发起致命的攻击;夹竹桃虽可观赏,但其茎叶却有毒。还有鲜艳的毒蘑菇,为了防止被误食,产生了对一些植食动物警告的色彩。这些生物对捕食者构成了威胁或伤害,其艳丽夺目的体色成为捕食者终身难忘的预警信号。但是,警戒色在预防敌害中也只有相对的意义,虽然一般鸟类不敢贸然进攻毒蛾的幼虫,但杜鹃的口腔上皮却有着特殊的保护功能,它们专吃这些幼虫。凡此种种,动物的这些本能,都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警戒色与保护色、拟态的区别

保护色和拟态现象都表现为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被识别,从而可以保护自己。而警戒色则表现得与环境不同,容易被发现,而且具有警戒色的动物和昆虫一般都具有潜在的伤害性,据此可把警戒色与其他两者区分开。

对基因的影响

昆虫的警戒色和不可食性往往是与群居习性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味道不好、色彩鲜艳的蝶类及其幼虫常常群居,而隐蔽性的近缘蝶类则过着独居生活。同一群的个体之间一般都有亲缘关系,如果少数个体遭到捕食而使捕食者学会将尝到的苦头与警戒色联系起来,那么支配不可食性的基因和警戒色的基因就会通过亲缘选择而逐渐增加其在后代基因库中的频率。

对军事的影响

伪装是动物用来隐藏自己,或是欺骗其他动物的一种手段。不论是掠食者或是猎物,伪装的能力都会影响这些动物的生存概率。动物主要的伪装方式包括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对于警戒色来说,警戒色是使本身显得更为显眼,由于许多具有鲜艳色彩的动物具有毒性或攻击性,如箭毒蛙、某些毒蛇和蜘蛛,因此鲜艳色彩对掠食者而占有警戒的效果。而这些对军事伪装技术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军事目标的伪装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措施和利用地形、地物,对人员、装备和各种军事设施等目标所实施的伪装。现代战场上的伪装是为隐蔽自己、欺骗和迷惑敌人所采取的各种隐真示假的措施,是军队战斗保障的重要内容,是反侦察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隐蔽我军态势和企图,造成敌方错觉,妨碍敌人侦察和攻击,为保存自己、减少损失,争取主动创造有利条件。

伪装技术在现代战争与和平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和发展伪装技术,将为夺取未来战场上的主动权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