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奥古斯丁·阿洛伊修斯·乔伊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詹姆斯·奥古斯丁·阿洛伊修斯·乔伊斯( 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年2月2日-1941年1月13日)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爱尔兰诗人,现代主义作家,他以开创性的风格写作,以其复杂性和明确的内容而闻名。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获得都柏林大学现代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目录
生平
乔伊斯来自一个大家庭。
父亲约翰·斯坦尼斯劳斯·乔伊斯(John Stanislaus Joyce)母亲玛丽·穆雷·乔伊斯(Marry Murray Joyce)他是他们十个孩子中的长子。
他的父亲虽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歌手(据报导,他是全爱尔兰最好的男高音之一),却没有提供稳定的家庭。他喜欢喝酒,而他对家庭经济的关注不足意味著乔伊斯从来没有太多钱。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乔伊斯就不仅表现出超越智力的能力,而且还表现出对写作的天赋和对文学的热情。
他自学挪威语,因此可以阅读易卜生(Henrik Ibsen)的戏剧作品,并用闲暇时间消遣但丁,亚里斯多德和托马斯·阿奎那。
由于他的聪明才智,进入柏林大学,并获得了现代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1891年,乔伊斯为缅怀查尔斯·斯图亚特·帕内尔的死,创作了他的第一首诗。由于他的父亲对于罗马天主教对待帕内尔的态度非常恼火,于是将儿子的这首诗印刷出版,甚至给梵蒂冈图书馆也寄了一本。同年11月,约翰·乔伊斯就职于登记企业破产的官方机构《斯塔布斯公报》。
原型创作小说中的人物
以他的父亲为原型
1893年,老乔伊斯他拿著一份养老金离职。这一年也是乔伊斯家庭开始由富裕变贫穷的转折点,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乔伊斯父亲的酗酒问题以及对家庭财产的管理不善。反复出现在乔伊斯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以及《都柏林人》中的人物西蒙·德拉鲁斯就以他的父亲为原型。
乔伊斯转入贝尔维德中学。尽管乔伊斯一直就读于基督教会学校,在16岁那年他却和天主教决裂。然而,基督教哲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却对作家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大学时代的朋友为原型
1898年,乔伊斯进入都柏林大学学院读书,修习现代语言,主修英语、法语和义大利语。同时,乔伊斯还参加了大量和戏剧、文学相关的社会活动。
1900年,他发表一篇《亨利·易卜生的新戏剧》的文学评论。后来,易卜生本人读到这篇评论,还给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在大学期间,乔伊斯写了大量文章以及至少两个剧本(如今都已经散佚)。后来,乔伊斯经常以大学时代的朋友为原型创作小说中的人物。
1902年,乔伊斯第一次来到巴黎,目的是修习医学。
1903年,他因母亲病危而返回爱尔兰。而他的母亲于当年去世。
1904年,乔伊斯写了一篇关于美学的散文,题为《一位艺术家的画像》。
乔伊斯将此文向一直倡导思想自由的杂志《Dana》投稿,却被拒绝。于是乔伊斯决定在他22岁那年将之改写成一部小说,题目暂定为《英雄史蒂芬》。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小说原型
1904年,乔伊斯结识了年轻的旅馆女服务员诺拉·伯娜科。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中故事发生的日期1904年6月16日,就是乔伊斯和这位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人第一次约会的日期。
乔伊斯在爱尔兰的这段时间染上了酗酒的恶习,并和学医学的奥列佛·圣约翰·格加蒂过从甚密,此人后来成为《尤利西斯》中的人物巴克·穆利根的原型。乔伊斯在格加蒂的海滨城堡中住了六个晚上,之后两人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导致了乔伊斯的离去。那天晚上乔伊斯在一间妓院喝得酩酊大醉,并和别人寻衅打架。后来是他父亲的熟人,犹太人阿尔弗莱德·亨特收留了他。此人就是《尤利西斯》[1]中主人公利奥波德·布鲁姆的原型。
流亡海外的生涯
乔伊斯和诺拉·伯娜科私奔,开始了流亡海外的生涯。他们先去了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普拉,然后又迁居奥匈帝国统治下的的里雅斯特,靠教授英文为生。1907年,在的里雅斯特乔伊斯结识了伊塔洛·斯韦沃(即埃托雷·施米茨),并成为好朋友。乔伊斯一生中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欧洲大陆度过的,而他一直坚持写作。
第一本书《都柏林人》
1914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都柏林人》。该书集有15个短篇小说,书中深入的剖析都柏林社会发展的迟缓和麻木。《都柏林人》的主题是“顿悟”,意指对灵魂或其他事物突然间的发现或自觉。[2]
乔伊斯想要把“都柏林人”拿来和大家熟知的“巴黎人”、“伦敦人”相提并论。他的写作就以都柏林城市为对象。乔伊斯出生在中产阶级的天主教家庭,成长时因家道中落,被迫不断迁徙,住过都柏林市许多的地方,因此对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地理人文景观及社会生活百态,有著第一手深入的体验。乔伊斯曾夸称:如果有一天都柏林毁了,只要根据我的作品就可以重建都柏林。[3]
《都柏林人》经典语录
我感觉到我的灵魂退缩到了某个又舒服又堕落的区域。
他觉得自己是生活盛宴的局外人。
我除了几句日常客气话,再没有对她说过什么,可是她的名字却像一声呼唤,会调动我全身血液喷发愚蠢的激情。
我几乎没有耐心来严肃地生活,既然这正儿八经的生活挡在我和我的愿望中间,那在我看来它就好像是儿戏,丑陋单调的儿戏。
他的灵魂已经接近了那个居住着大量死者的领域。他意识到他们扑朔迷离、忽隐忽现的存在,但却不能理解。他自己本身也在逐渐消失到一个灰色的无形世界:这个实在的世界本身,这些死者曾一度在这里养育生息的世界,正在渐渐消解和缩小。 [4]
1915年,乔伊斯移居苏黎世。
1916年,出了第二本小说《青年画家肖像》。是乔伊斯拟改写的《英雄史蒂芬》。这部小说具有强烈的自传性质,记述的是一个天才男人逐渐成熟并认清自我的过程。主要人物名叫史蒂芬·德拉鲁斯,影射作家本人。这部小说中乔伊斯的意识流创作技巧初露端倪,他运用大量心理独白,而且更多的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而非客观现实。
这本书虽然没有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但却引起了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注意,他赞扬乔伊斯的非常规风格和声音。
1920年,乔伊斯推再次来到巴黎,在此度过了接下来的20年的光阴。在这20年中,他曾两次回爱尔兰小住。晚年他又搬回苏黎世。
后来的职业和“芬尼根的守灵夜”
后来乔伊斯和他的家人在巴黎定居,开始了新生活,在巴黎期间,乔伊斯的文学创作得到了玛利亚·尤拉和尤金·尤拉夫妇的资助。在两人坚定不移的支持下,小说《芬尼根的守灵夜》才得以顺利出版。
1939年5月4日,乔伊斯(Joyce)出版了他期待已久的后续小说《芬尼根斯·韦克(Finnegans Wake)》,该小说以其无数的双关语和新词,彻底背离了传统的小说情节和人物构造的方式,语言也具有明显的含混和暧昧的风格。这都使得《芬尼根的守灵夜》显得比《尤利西斯》更加晦涩难懂。尽管如此,这本书还是立竿见影的成功,在首次亮相后不久就获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每周最佳图书”荣誉。
然而,成功无法使乔伊斯免受健康问题的困扰。他最麻烦的状况是他的眼睛。他患有持续不断的眼部疾病,接受过许多外科手术,多年以来几乎是盲目的。有时,乔伊斯被迫在大张纸上用红色蜡笔书写。
后来,尤拉夫妇曾经在文学杂志《转变》上,以“前进中的努力”为题连载乔伊斯的小说。
诗歌创作
1904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诗作具有讽刺风格的《神圣的办公室》。在这部作品中乔伊斯声称自己比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中的很多大师都要高明。乔伊斯的第一部大型诗集则是《室内乐》,里面收录了36首抒情诗。
乔伊斯因这部诗集的出版而被艾兹拉·庞德列入意象派诗人之列。而庞德本人在随之而来的十几年里也成了乔伊斯最忠诚的支持者之一。
1936年出版的《诗歌选集》收录了乔伊斯晚年的一些诗作。
辞世
1941年1月13日,乔伊斯经过肠道手术后,在Schwesternhause von Roten Kreuz医院去世,享年59岁。他去世时,他的妻子和儿子在床边。[5]
他被安葬在苏黎世的Fluntern公墓。
主要作品
《室内乐》(诗集,1907年)
《都柏林人》(短篇小说集,1914年)
《流亡》(剧本,1915年)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小说,1916年)
《尤利西斯》(小说,1922年)
《芬尼根的守灵夜》(小说,19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