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奧古斯丁·阿洛伊修斯·喬伊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詹姆斯·奧古斯丁·阿洛伊修斯·喬伊斯( 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年2月2日-1941年1月13日)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愛爾蘭詩人,現代主義作家,他以開創性的風格寫作,以其複雜性和明確的內容而聞名。是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獲得都柏林大學現代語言文學學士學位。
目录
生平
喬伊斯來自一個大家庭。
父親約翰·斯坦尼斯勞斯·喬伊斯(John Stanislaus Joyce)母親瑪麗·穆雷·喬伊斯(Marry Murray Joyce)他是他們十個孩子中的長子。
他的父親雖然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歌手(據報導,他是全愛爾蘭最好的男高音之一),卻沒有提供穩定的家庭。他喜歡喝酒,而他對家庭經濟的關注不足意味著喬伊斯從來沒有太多錢。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喬伊斯就不僅表現出超越智力的能力,而且還表現出對寫作的天賦和對文學的熱情。
他自學挪威語,因此可以閱讀易卜生(Henrik Ibsen)的戲劇作品,並用閒暇時間消遣但丁,亞里斯多德和托馬斯·阿奎那。
由於他的聰明才智,進入柏林大學,並獲得了現代語言文學學士學位。
1891年,喬伊斯為緬懷查爾斯·斯圖亞特·帕內爾的死,創作了他的第一首詩。由於他的父親對於羅馬天主教對待帕內爾的態度非常惱火,於是將兒子的這首詩印刷出版,甚至給梵蒂岡圖書館也寄了一本。同年11月,約翰·喬伊斯就職於登記企業破產的官方機構《斯塔布斯公報》。
原型創作小說中的人物
以他的父親為原型
1893年,老喬伊斯他拿著一份養老金離職。這一年也是喬伊斯家庭開始由富裕變貧窮的轉折點,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喬伊斯父親的酗酒問題以及對家庭財產的管理不善。反覆出現在喬伊斯的小說《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尤利西斯》以及《都柏林人》中的人物西蒙·德拉魯斯就以他的父親為原型。
喬伊斯轉入貝爾維德中學。儘管喬伊斯一直就讀於基督教會學校,在16歲那年他卻和天主教決裂。然而,基督教哲學家聖托馬斯·阿奎那的思想卻對作家的一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以大學時代的朋友為原型
1898年,喬伊斯進入都柏林大學學院讀書,修習現代語言,主修英語、法語和義大利語。同時,喬伊斯還參加了大量和戲劇、文學相關的社會活動。
1900年,他發表一篇《亨利·易卜生的新戲劇》的文學評論。後來,易卜生本人讀到這篇評論,還給他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在大學期間,喬伊斯寫了大量文章以及至少兩個劇本(如今都已經散佚)。後來,喬伊斯經常以大學時代的朋友為原型創作小說中的人物。
1902年,喬伊斯第一次來到巴黎,目的是修習醫學。
1903年,他因母親病危而返回愛爾蘭。而他的母親於當年去世。
1904年,喬伊斯寫了一篇關於美學的散文,題為《一位藝術家的畫像》。
喬伊斯將此文向一直倡導思想自由的雜誌《Dana》投稿,卻被拒絕。於是喬伊斯決定在他22歲那年將之改寫成一部小說,題目暫定為《英雄史蒂芬》。
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小說原型
1904年,喬伊斯結識了年輕的旅館女服務員諾拉·伯娜科。喬伊斯的小說《尤利西斯》中故事發生的日期1904年6月16日,就是喬伊斯和這位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女人第一次約會的日期。
喬伊斯在愛爾蘭的這段時間染上了酗酒的惡習,並和學醫學的奧列佛·聖約翰·格加蒂過從甚密,此人後來成為《尤利西斯》中的人物巴克·穆利根的原型。喬伊斯在格加蒂的海濱城堡中住了六個晚上,之後兩人之間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吵,導致了喬伊斯的離去。那天晚上喬伊斯在一間妓院喝得酩酊大醉,並和別人尋釁打架。後來是他父親的熟人,猶太人阿爾弗萊德·亨特收留了他。此人就是《尤利西斯》[1]中主人公利奧波德·布魯姆的原型。
流亡海外的生涯
喬伊斯和諾拉·伯娜科私奔,開始了流亡海外的生涯。他們先去了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普拉,然後又遷居奧匈帝國統治下的的里雅斯特,靠教授英文為生。1907年,在的里雅斯特喬伊斯結識了伊塔洛·斯韋沃(即埃托雷·施米茨),並成為好朋友。喬伊斯一生中大部分時光都是在歐洲大陸度過的,而他一直堅持寫作。
第一本書《都柏林人》
1914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都柏林人》。該書集有15個短篇小說,書中深入的剖析都柏林社會發展的遲緩和麻木。《都柏林人》的主題是「頓悟」,意指對靈魂或其他事物突然間的發現或自覺。[2]
喬伊斯想要把「都柏林人」拿來和大家熟知的「巴黎人」、「倫敦人」相提並論。他的寫作就以都柏林城市為對象。喬伊斯出生在中產階級的天主教家庭,成長時因家道中落,被迫不斷遷徙,住過都柏林市許多的地方,因此對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地理人文景觀及社會生活百態,有著第一手深入的體驗。喬伊斯曾誇稱:如果有一天都柏林毀了,只要根據我的作品就可以重建都柏林。[3]
《都柏林人》經典語錄
我感覺到我的靈魂退縮到了某個又舒服又墮落的區域。
他覺得自己是生活盛宴的局外人。
我除了幾句日常客氣話,再沒有對她說過什麼,可是她的名字卻像一聲呼喚,會調動我全身血液噴發愚蠢的激情。
我幾乎沒有耐心來嚴肅地生活,既然這正兒八經的生活擋在我和我的願望中間,那在我看來它就好像是兒戲,醜陋單調的兒戲。
他的靈魂已經接近了那個居住着大量死者的領域。他意識到他們撲朔迷離、忽隱忽現的存在,但卻不能理解。他自己本身也在逐漸消失到一個灰色的無形世界:這個實在的世界本身,這些死者曾一度在這裏養育生息的世界,正在漸漸消解和縮小。 [4]
1915年,喬伊斯移居蘇黎世。
1916年,出了第二本小說《青年畫家肖像》。是喬伊斯擬改寫的《英雄史蒂芬》。這部小說具有強烈的自傳性質,記述的是一個天才男人逐漸成熟並認清自我的過程。主要人物名叫史蒂芬·德拉魯斯,影射作家本人。這部小說中喬伊斯的意識流創作技巧初露端倪,他運用大量心理獨白,而且更多的關注人的內心世界而非客觀現實。
這本書雖然沒有取得巨大的商業成功,但卻引起了美國詩人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的注意,他讚揚喬伊斯的非常規風格和聲音。
1920年,喬伊斯推再次來到巴黎,在此度過了接下來的20年的光陰。在這20年中,他曾兩次回愛爾蘭小住。晚年他又搬回蘇黎世。
後來的職業和“芬尼根的守靈夜”
後來喬伊斯和他的家人在巴黎定居,開始了新生活,在巴黎期間,喬伊斯的文學創作得到了瑪利亞·尤拉和尤金·尤拉夫婦的資助。在兩人堅定不移的支持下,小說《芬尼根的守靈夜》才得以順利出版。
1939年5月4日,喬伊斯(Joyce)出版了他期待已久的後續小說《芬尼根斯·韋克(Finnegans Wake)》,該小說以其無數的雙關語和新詞,徹底背離了傳統的小說情節和人物構造的方式,語言也具有明顯的含混和曖昧的風格。這都使得《芬尼根的守靈夜》顯得比《尤利西斯》更加晦澀難懂。儘管如此,這本書還是立竿見影的成功,在首次亮相後不久就獲得了美國和英國的“每週最佳圖書”榮譽。
然而,成功無法使喬伊斯免受健康問題的困擾。他最麻煩的狀況是他的眼睛。他患有持續不斷的眼部疾病,接受過許多外科手術,多年以來幾乎是盲目的。有時,喬伊斯被迫在大張紙上用紅色蠟筆書寫。
後來,尤拉夫婦曾經在文學雜誌《轉變》上,以「前進中的努力」為題連載喬伊斯的小說。
詩歌創作
1904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詩作具有諷刺風格的《神聖的辦公室》。在這部作品中喬伊斯聲稱自己比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中的很多大師都要高明。喬伊斯的第一部大型詩集則是《室內樂》,裡面收錄了36首抒情詩。
喬伊斯因這部詩集的出版而被艾茲拉·龐德列入意象派詩人之列。而龐德本人在隨之而來的十幾年裡也成了喬伊斯最忠誠的支持者之一。
1936年出版的《詩歌選集》收錄了喬伊斯晚年的一些詩作。
辭世
1941年1月13日,喬伊斯經過腸道手術後,在Schwesternhause von Roten Kreuz醫院去世,享年59歲。他去世時,他的妻子和兒子在床邊。[5]
他被安葬在蘇黎世的Fluntern公墓。
主要作品
《室內樂》(詩集,1907年)
《都柏林人》(短篇小說集,1914年)
《流亡》(劇本,1915年)
《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小說,1916年)
《尤利西斯》(小說,1922年)
《芬尼根的守靈夜》(小說,19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