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角山板栗山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角山板栗山遗址位于中国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童家镇角山徐家村旁一一角山之西北坡及河旁台地板栗山上,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角山和板栗山南北相望,童家港原在板栗山一侧,后河流改道,移至角山脚下,将角山和板栗山遗址分割开来。当代将童家港渠化改造,移至角山南侧。角山板栗山遗址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被发现,后经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多次调查和试掘而确认。遗址陶片堆积和灰坑分布的总面积达一万余平方米。1983年10月首次发掘清理,发掘面积150平方米。1986年在板栗山清理残灰坑一座,面积25平方米。2000年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首次较大规模的科学发掘,揭露面积400余平方米,揭露了商代窑群和少量建筑遗迹,包括龙窑l座,半倒焰马蹄窑4座,尚有6座已露端倪,烧成坑2座以及面积较大的红烧土块与陶片的混合堆积,出土了大批文化遗物。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石器,获得印纹陶片数十万片,目前已出土完整和复原器157件,其中既有生产、生活用具,还有非实用器,可能为祭器。发掘探明该遗址为商代中晚期江南地区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窑炉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的窑场,它将中国原始青瓷的烧造年代向前推进了1000余年。

全国规模最大的窑场

角山窑址是商代(公元前17-11世纪)中早至晚期的窑址,距今约3500-3100年。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农业是当时社会生产的主体,手工业农业的附从,一般都难以形成规模,角山先民却例外地建设起了规模化的陶瓷生产基地。经过考古工作者钻探勘测,角山窑场的面积超过七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夏商时期全国最大的窑场。这么大的窑场不要说是科技不发达的商代,就是在今天也是不能小视的。窑场之内陶瓷窑炉成群,在小范围发掘中已发现了烧成坑、马蹄形圆窑、龙窑近20座。出土文物十分丰富,已取得完整和可复原陶瓷器3000余件,陶瓷碎片几十万片,陶片成堆堆积,虽历经几千年风雨侵蚀和人为改变,仍留存有高达四五米的陶片堆积。窑场中大量的文物遗存表明,角山窑场规模宏大,生产鼎盛,而且连续生产三四百年,是商代独一无二的最大窑场[2]

最早的专业性生产窑场

全国已经发现不少夏商时期的制陶作坊,但多系单个窑炉,由农业生产者兼而作之。角山窑场则不同,这里的生产者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手工业工匠,他们劳作在窑场,吃住在窑区,专门以制陶为业。角山窑址出土了几千件文物,却没有一件农业生产工具,只见陶拍、陶垫、陶支座等制陶工具。陶拍十分考究,用于拍打器身的是正反两面刻着几何花纹、带柄长方形陶拍;用于器物肩部推滚压饰花纹的是圆锥形伞状陶拍;陶垫的形状则与半开蕾的蘑菇相似。因为窑场制陶工匠人数众多,为了使自己的用具不与他人互相混淆,陶拍陶垫的把手上都刻有专用标识符号。陶工们运用这些工具,采用泥条盘筑和快轮制作的方法,巧妙、熟练地制作出各种形状的陶器坯件,并在陶坯的不同部位刻划着属于自己所作的标识符号和计算产品数量的记数符号。这些坯件经过窑炉的烧制,件件端庄朴实,美观实用,充分展现了角山专业陶工手艺的精湛和技术的高超。

视频

角山板栗山遗址 相关视频

鹰潭市月湖区童家镇 --孔家村民自拍形象片
江西发现万年前洞穴遗址,出土文物令人不敢相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