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辛庄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西辛庄镇是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地处孝义市西南部,东与柱濮镇毗邻,东南与晋中市驿马乡接壤,南与晋中市灵石县木瓜曲、孙义等村接壤,西与交口县桃红坡镇相连,北与阳泉县相邻,距孝义市区约35千米,区域总面积72.94平方千米。
1949年,西辛庄镇境域属孝义县第七区;1985年10月,由西泉镇改为西辛庄镇。截至2018年末,西辛庄镇户籍人口为19411人。截至2020年6月,西辛庄镇下辖29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西泉村。
2018年,西辛庄镇有工业企业36个,其中规模以上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个。[1]
古迹遗存
宋宣皇圣母陵
据明万历朝《汾州府志》和清乾隆朝《孝义县志》记:"宋·宣皇圣母陵,在孝义县西南乡60里的王才里",即今王才堡村。
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八月,册谥祖父赵敬谓"间恭睿太上皇",祖母刘氏册谥"简穆皇太后"。宣皇圣母即间穆皇太后。另外,赵匡胤还册谥父亲赵弘殷谓"宣祖",宣皇圣母即是宣祖的母亲。
宣皇圣母陵址,位于王才堡村内。墓高3.5米,直径7米,墓呈圆状型。村委为了保存古墓,投资5万余元,用石块和水泥砌成花纹壁面,古墓的表层得到了加固,使古墓更加古风韵致。1999年,赵族后裔从海外归来,专门去王才堡村祭祀先祖。
北汉刘宣王陵
清乾隆《孝义县志》记:"北汉刘宣王陵址在城西南乡60里下马宽村"。刘宣王墓址位于下马宽村北侧柏山,墓址呈圆型,高1.5米,直径5米。清光绪六年(1880年)《孝义县志》记:刘宣王陵"在县西乡六十里。相传有突厥祠墓,居民以其能致风雨,岁时祭祷,值冬雪情致倍佳"。前刘宣王墓地,柏树丛生,风景秀丽。抗日战争爆发后,柏树渐被砍光,墓址无人顾理。
清凉寺
清凉寺位于孝义市西辛庄镇下马宽村,距离市中心西南35公里。该寺始建于北宋,元、明、清各代都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扩建和维修。现保存基本完整,2004年8月孝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吕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凉寺南北长175米,东西长54米,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44平方米。寺院整体建筑布局严谨宏大,左右对称,中轴线排列有:山门(乐楼)、正殿、东西偏殿、送子观音殿、登板楼(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地藏王殿与十八罗汉殿、七佛殿与五王殿、禅堂院、藏经楼共五进庭院,计有殿堂房舍108间,全部殿堂均为砖券拱成的无梁殿。
山门面阔五间,长30米,进深10.7米,上筑有乐楼。庭院为正殿院,深29.3米。北为正殿,面阔五间,宽22.6米,重檐进深8.6米,其中出檐1.6米,内奉佛像五尊;正殿外前方有佛阁,宽5.6米,进深3.1米,内奉弥勒佛塑像,朱柱彩梁,上绘有山水画,佛阁立柱旁镶有双龙戏珠及松鹤等木刻;正殿下方有地洞入口高2.7米,宽1.61米,砖券拱成;地洞两侧各有行龙壁龛一个,绿边兰底镶金龙;正殿前方有东西偏殿各7间,每间偏殿宽3.5米,通高4.2米,进深7.9米,其中出檐1.6米,拱高3.4米。正殿与偏殿出檐上都铺有琉璃瓦及吻兽。
庭院为送子观音殿,面阔三间,宽15.3米,通高4.7米,拱高3.6米,进深8米;送子观音殿东西各有偏殿三间(15.3*8)平方米,地洞由正殿后钻上地面,再由送子观音殿中进入地下到达四大天王殿。
庭院为大雄宝殿院,进深36米,宽27米。北为大雄宝殿,面阔三间,宽12.1米,通高4.7米,进深7.6米,拱高3.6米;大雄宝殿西为地藏王殿,面阔三间,宽12.1米,进深7.5米,通高4.7米,拱高3.6米。大雄宝殿东为十八罗汉殿,面阔三间,宽12.1米,进深7.5米,通高4.7米,拱高3.6米。大雄宝殿院东侧为十八罗汉殿和五王殿共10间(7.2*36)平方米,大雄宝殿院西侧为七佛殿和送子观音殿共10间(7.2*36)平方米,南为登板楼即乐楼(24*6.7)平方米,乐楼东侧为钟楼(9*7.5)平方米,西侧为鼓楼(9*7.5)平方米。登板楼地面下为由地洞进入的四大天王殿,四大天王殿东西各有两间(6.5*8)平方米。
庭院为禅堂院,共有3所院子,分别8间、9间、11间,禅堂院之间有门洞相连。
庭院为藏经殿,共两层。下面一层面阔五间,宽21.3米,进深6米,拱高3.4米,由西侧台阶经门洞到上面一层,面阔三间,宽12米,立柱6根,斗拱出檐,进深9.5米,其中出檐2.7米,通高4.6米,拱高3.4米。
寺内曾藏有石碑三十多枚,但在"破四旧"及"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村民捣碎,现仅余碑的bixi底座一对,现保存完整,石龟长1.5米,宽0.87米,高0.45米,做工精巧,神态生动,为石刻中精品。
张四姐庙
崔家庄村建有张四姐圣母庙。张四姐个人详情无证稽考,据民间流传的《张四姐大闹温阳县》捣官府杀恶富济百姓的行为推断,张四姐是位农民起义军中的巾帼英雄。《张四姐大闹温阳县》的故事在吕梁山区几乎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张四姐庙为四合院庙院,占地约2500平方米。正殿坐北面南,为无梁砖灰结构。整殿内有张四姐圣母塑像,殿东侧有马王爷塑像,传说是四姐的坐骑。庙院东西梁厢各建厦窑洞四孔,中间为戏场,庙院坐南面北有乐楼(戏台)。山门口外东侧有拴马桩,传说为张四姐坐骑使用。拴马桩用石材锲成,桩头与桩颈部分雕刻售像,桩柱呈四方型,高约三米。历经年累月分吹雨淋,已满柱疤痕,但它仍屹然而立,保存于今,成为崔家庄村乡土文化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正殿两旁设有走廊通往后院。后院居中坐窑洞3孔,供奉财神等俗神。
旧时,四姐圣母庙逢年三月十七日(农历),有娘娘庙会三日。"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庙内各尊神像均被毁损,戏台改建成小学教室,殿堂成了"公社"社员的磨面坊。
张四姐庙,现金存有几面石碑,其中有断截成两块的碑文记载:圣母庙曾在宋、元、明时期有过修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集邻村四社和商贾殷富的捐银200余两,动工大修,焕然一新。依次残碑推究,四姐圣母庙在北宋前已建。那么,本庙是五代十国建的,还是盛唐时期建的,有待进一步考证。
顺义楼
据《 》记,明朝前,西泉村设有望胜楼,清时改称顺义楼,因楼上立有真武帝君尊像,因此群众习称真武十字楼。鉴于真武君居楼上,庶民居楼下,村名顺然称楼底村。
宋时,温泉县辖西泉村,驻有重兵,筑高台便于将军远眺温泉战事,称望胜楼(台)。到了明嘉靖七年(1528年),在原望胜楼(台)的基础上,推倒进行改建扩建。顺义楼三层结构,高15米。一层为砖砌拱礅十字窑孔口,通穿四大街;根据石砖相衔,呈正方形,长、宽约6米、十字窑孔洞宽3.5米;十字洞口上方的廊檐,砌嵌石刻字匾:东洞口"齐翼",南洞口"宾月",西洞口"拱乾",北洞口"朝阳"。二、三层木质构筑,四柱托顶,四角斗拱,中向四侧拔高,翼角荤飞,顶部覆盖五彩琉璃瓦,檐斗拱排脊兽,垂钩铜铃,流金溢彩。整体建筑,风格独特,气势轩昂,呈现出古迹的光华,顺义楼朝东向,建有乐楼,并建有道士讲经的到场。
明嘉靖八年(1529年), 州知州为顺义楼撰文碑记。清雍正二年(1724年),修葺。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初期,在破"四旧"风潮中,"革命造反派"将顺义楼二、三层摧毁殆尽。现金的顺义楼,只留底层残礅,让人看后万分痛惜。
普济寺
普济寺座于康家沿村金斗山上。旧时,金斗山寺院金碧射日,山间松柏绕密,整个寺院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构思巧妙。
1936年(民25年)1月,以毛泽东为总政委,彭德怀为总司令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时,在孝义西部山区与阎锡山军队激战,是年3月10日,毛泽东带领指挥部人员登上金斗山普济寺,指挥兑九峪镇(今名兑镇村)战斗。
普济寺建于北汉时期,五层殿堂组成,本寺院由梁家沿、康家沿、高塘坂等18村共建。一层院有如来佛殿,10眼窑孔连成无梁殿堂,其中8眼窑口有洞檐、圆栏、吻兽等,山门面东。二三层院有阎王、地王殿,10孔窑无梁殿堂两侧,建有钟、鼓楼,山门面西。四层院有二郎神殿,八角楼阁,乐楼(戏台),台口北向,面对殿堂。逢年三月十日庙会三日,写戏闹社火,山门朝南。五层院有窑洞9孔,存放祭祀仪仗和祭器等物。民国初期,寺院有僧人20余人,主持张清泉(53岁入寺院,古城铁匠巷村人),弟子法号净升(交口县人)。抗日战争期间,寺院渐毁。现金已成了光秃秃的黄土山丘。
古代,境内各村社建寺庙甚多。明成化年间,西辛庄村建观音堂;明万历期间,杜西沟村建王马庙;清康熙九年(1670年),贺岭村建龙王庙、文昌楼等。其余村社普遍建有玉皇庙、龙王庙、马王庙、河神庙、送子娘娘寺等。上述古庙古迹,今已无存,多数改为学校校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