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袁嘉穀(1872年-1937年)字樹五,號澍圃,雲南石屏縣人, 1891年離石屏至昆明就學於陳子潘、張竹軒,22歲入經正書院研習。歷任清政府學部編譯圖書局局長、浙江提學使,以及東陸大學教授等職,在歷史、文學、教育、文化等方面建樹甚多。
生平簡介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殿試位列二甲第六十二名,同年閏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在隨後的經濟特科考試中,獲一等第一名,因其在雲南歷史上是唯一的國家最高級選賢考試第一名,雲南人視其為「狀元」,故有「袁狀元」之稱。 在清朝政府主要擔任教育職務,光緒三十年(公元一九○四年)奉派到日本考察教育兼任雲南留日學生監督,受到啓發,回國調入學部籌建編譯圖書局,宣統元年(1909年)任該局首任局長。主事期間編輯、翻譯各類書籍。研究編寫官定各種教材,統一規範教科書中的名詞術語。如把傳統的「曜日」更改「星期」,就是在其主持下制定的. 辛亥革命後,當過國會議員,後成為雲南省政府顧問、省圖書館副館長任職雲南圖書館時,主持編撰《雲南圖書館圖書目錄》、《雲南叢書》、《滇文叢錄》等,並先後長期執教於東陸大學與雲南大學。於1937年12月23日與世長辭,終年66歲。主要著述有《滇繹》、《雲南大事記》、《滇南金石萃編》、《臥雪堂文集》等[1]。
袁嘉穀故居
袁嘉穀故居位於石屏縣城異龍鎮南正街22號,坐西朝東,佔地面積695.8平方米,建築面積875.9平方米,是一幢清代典型的木結構四合院民居樓房。故居內的陳設、展覽是了解石屏文化歷史的一個重要窗口。
袁嘉穀故居大門雕樑畫棟,一塊紅底金字-「經濟特元」的直匾懸掛門頂。二重門頂一塊黑底金字的「太史第」橫匾映人眼簾,進入三重門是一幢四合院樓房。院子中央一棵枝繁葉茂的橙樹長年翠綠,每到秋天金黃的果實掛滿枝頭。上排堂屋牆壁正中掛著袁嘉穀任浙江提學史時的半身巨照,樓上陳列著袁嘉穀的生平事蹟、著作及書法作品,下排樓上展覽著石屏的歷史文物,兩邊耳房為袁嘉穀生前的書房,珍藏著他曾用過的文房四寶。
袁嘉穀故居面積不大,但內涵豐富,可謂石屏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縮影,是石屏人了解本地文化歷史,教育和激勵後人刻苦學習、勤奮攻讀、拼搏進取的好地方,1993年,袁嘉穀故居被列為雲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
袁嘉穀經濟特科"狀元"試卷驚現昆明
由袁嘉穀長孫、原雲南省政府參事室參事、水利廳總工程師袁績康先生保存的這一試卷,以及袁嘉穀先生的“鄉試”(考舉人)和“殿試”(考進士)試卷等三件罕見珍品,是在雲南省文史館籌備紀念袁嘉穀先生一百三十週年誕辰之際呈現給世人的。
這三本試卷均為楷體小字,渾厚凝重,字字珠璣,功力非凡,且無錯漏,無破體,內容亦多有真知灼見。其中,“經濟特科一等第一名”試卷共九十行,每行二十二字,共一千九百七十八字。有幸一睹其真蹟者,無不對這位前輩先賢油然而生敬意。
遺憾的是,這三次考試的試卷都只是部分留存,其餘均已在“文革”中遭到劫難。袁績康先生介紹說,尤其是考中“經濟特科一等第一名”的試卷,原試卷共三十二開(本),目前僅存其一。
談到試卷留存在其手中的經過時,袁績康先生向本社記者介紹說,袁嘉穀考中“經濟特科一等第一名”之後,清政府授予“翰林院編修”。不久,恰逢慈禧七十壽辰,各地大小官僚為討其歡心紛紛上貢巨金。袁嘉穀當即上書《擬請節點景之費以賑黎疏》,疏中指出,當今中國,災情遍布,“與其虛糜於近臣,不如分潤於小民”。此後,袁嘉穀便被外放到浙江做提學使。緊接著,攝政王載灃來到浙江,將三種考卷作為禮物歸還給袁嘉穀。後來,袁嘉穀又將其作為紀念品分發給子孫後人。現有的三本試卷,在“文革”中流落到了雲南省博物館,“文革”後才又重新歸還到袁績康手中。
經濟特科是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特設的一種科舉考試科目,目的是破格選拔治國安邦人才,不考八股文,而代之以策論,參與考試者均為歷屆狀元和進士,其難度遠遠高於八股考試,而且中國歷史上僅此一次。該次經濟特科考試分初試和復試,閱卷大臣為張之洞等人。
由雲南省文史館、浙江省文史館,以及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府和石屏縣政府等單位聯合舉辦的“袁嘉穀先生誕辰一百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暨書畫紀念展”將於本月十二日至十六日在昆明舉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