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黃湯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蟹黄汤包为江苏传统美食,明、清时期已经享有盛誉。其特色是皮薄如纸,以制作"绝"、形态"美"、吃法"奇"出名。蟹黄汤包的制作原料為螃蟹的蟹黄和蟹肉,汤为原味鸡汤。其中龙袍蟹黄汤包和靖江蟹黄汤包較爲出名,南京六合区常年举办龙袍蟹黄汤包节,此外靖江、扬州等地的汤包也非常有名。[1]
歷史由來
傳說,蟹黃湯包在三國時就有製作。三國後期,諸葛亮病重時,想到先主劉備在東吳招親以後不久,托故離開了東吳,孫尚香被孫權強行留住在娘家。後來,孫、劉各自稱帝,雙方交戰,劉備兵敗,病死於白帝城。孫夫人聞訊,思念夫妻情義,痛不欲生,登上北固山凌雲亭,望西遙祭,投江自盡。諸葛亮由於忙於出征,未能顧上祭靈,趁還在世,便派人去東吳祭奠,了卻心願。
諸葛亮就召喚跟隨劉備去東吳的尉役吳老頭,要其去東吳祭奠孫夫人,吳老頭問帶什麼物品去祭奠,諸葛亮說用肉饅頭祭奠。吳老頭一聽,知道這是昔日丞相在渡瀘水時,不殺生靈,而用麵團包肉代替人頭的祭品。 吳老頭聽了吩咐,告別丞相,乘船來到東吳京口,裹告地方官說是來祭奠孫夫人的。知府一聽,不敢怠慢,將吳老頭安排在驛館住下。
住下後,吳老頭就找來麵粉和和,用刀將豬肉斬斬碎與作料調好。又想到夫人在世時,最喜歡吃螃蟹,又弄了一些蟹煮熟,剝出蟹黃、蟹肉放在豬肉餡中攪拌做餡心。
第二天,一些地方官員和隨從跟吳老頭一起祭奠。到了北固山江邊後,吳老頭叫人擺好香案,點燃香、燭,棒上四十九隻肉饅頭,掏出丞相寫就的祭文宣讀。大家一看鼓鼓的道道花紋的肉饅頭,不知是什麼玩藝。只見吳老頭在讀罷祭文後,就將這些玩藝拋入江中。
祭奠完畢後,大家問吳老頭。剛才拋下江中去的是什麼?吳老頭笑笑,故弄玄虛地說,這是孫夫人在世時最喜愛吃的食物,是蟹黃燙包。吳老頭掉了幾顆牙,說話有點不關風,眾人把“燙”字聽成個“湯”字,也就隨聲附和說這是蟹黃湯包。
蟹黃湯包是南京六合龍袍的美食一絕,龍袍蟹黃湯包已有近兩百年曆史,相傳曾為朝廷貢品。其始源於清朝乾隆年間。相傳乾隆六下江南時逢經龍袍,品嚐了鄉民們特地為其製作的以蟹黃蟹肉等為餡的包子以後,龍顏大悅,連聲讚美“好吃、好吃”,鄉民們也受寵若驚,便稱此種包子為乾隆湯包。
清朝末年,南京六合的陶戟師傅創辦了太平春飯館,繼承了乾隆湯包傳統工藝並對包餡進行了再加工,佐以多種配料,使湯包味道更佳且更名為蟹黃湯包。開展經營,1930年代,陶戟將此藝傳至秦有發、易春炳、沈老二繼續經營,深得食客好評,譽滿鄉里。
1960年代,南京秦有發傳人周玉春接手“老鴻園”,將蟹黃湯包工藝傳承並發展起來。進入8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為我鎮湯包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和環境,“六八酒家”、“長江大酒店”等餐館應運而生,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2004年,在南京市餐飲商會的關心支持下,成立了由24家湯包店組成的“南京餐飲商會龍袍蟹黃湯包分會”,從而使得龍袍蟹黃湯包業做大做強,盛況空前,享譽海內外。
營養價值
螃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微量元素,對身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螃蟹還有抗結核作用,吃蟹對結核病的康復大有補益。螃蟹性寒、味鹹,歸肝、胃經;有清熱解毒、補骨添髓、養筋接骨、活血祛痰、利濕退黃、利肢節、滋肝陰、充胃液之功效;對於淤血、黃疸、腰腿酸痛和風濕性關節炎等有一定的食療效果。
雞肉蛋白質含量較高,且易被人體吸收入利用,有增強體力,強壯身體的作用。性平、溫、味甘,入脾、胃經; 可溫中益氣,補精添髓; 用於治療虛勞瘦弱、中虛食少、泄瀉頭暈心悸、月經不調、產後乳少、消渴、水腫、小便數頻、遺精、耳聾耳鳴等。
小麥麵粉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有養心益腎、健脾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小麥味甘,性涼,入心、脾、腎經;養心,益腎,除熱,止渴;主治臟躁、煩熱、消渴、洩痢、癰腫、外傷出血及燙傷等。
參考文獻
- ↑ 邢湘臣,扬州的“蟹黄汤包”传奇,烹调知识,201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