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读音为là、zhà、chà,是动物、植物或矿物所产生的油质,常温下为固态,具有可塑性,易熔化,不溶于水,可溶于二硫化碳和苯。蜡是一种混合物,是几种高级烷烃的混合物,主要是正二十二烷(C22H46)和正二十八烷(C28H58),含碳元素约85%,含氢元素约14%


中文名:

外文名:wax

熔 点:在57C°~150C°不等


起源考证

东汉晚期中国已有蜡烛,只是使用不普及,而且形状和近现代的还有差别。再往上推,战国秦汉时期是否已使用蜡烛,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了。文献中提到蜡烛最早大约是在晋代。《晋书周颛传》写到有人“以所燃蜡烛投之”。《世说新语》有石崇“用蜡烛作炊”的故事。晋代以后文献提到蜡烛的就多了。至于晋以前,还缺乏可靠的文字记载,实际只有少量的考古资料,比如上面提到的考古资料;    <归田录>中,”寇准自少年富贵,不点油灯.尤好夜宴聚饮,虽寝室亦烧烛达旦.每罢官去后,人至官舍,见厕溷间烛泪在地,往往成堆.”可见至宋,仍是油*烛贵.    有篇文章说:《西京杂记》有“闽越王献高帝.....蜜烛二百支”之说,认为“蜜烛即蜡 烛”,但吾以为终属孤证,何况《西京杂记》的记载是只能作为参考的。    再看蜡烛的原料,有黄蜡、白蜡等多种。黄蜡是蜂蜡,白蜡是白蚁虫分泌的蜡。白蜡的利用一般认为起自唐代,也有人考证始于汉魏,上面提到的“汉墓偶有黄蜡饼发现”为物证,所以蜂蜡的利用要比白蜡为早。《神农本草经》、张华《博物志》、陶弘景《名医别录》中都有关于蜜蜡或蜂蜡的记载,当作药用。由此看来,东汉时期已使用的蜡是蜂蜡。不过大概数量还不多,使用也不普遍,所以灯烛仍用脂膏制作,要不就在脂烛外挂一层蜡以减少烛泪,或在脂膏中掺少许蜡。有资料表明以脂膏为烛,熔点是比较低的,因此当时的烛比较粗短。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汉画像石中的烛灯的烛都较粗短,而没有像唐李寿墓壁画中所描绘的那种细细长长的形状。

常用词语

蜡白、蜡版、蜡笔、蜡黄、蜡刻、蜡染、蜡蹋、蜡纸、蜡烛、蜡像,蜡油。 [1]


化学性质

高分子一元醇与长链脂肪酸形成的酯质。在化学结构上不同于脂肪,也不同于石蜡和人工合成的聚醚蜡。故亦称为酯蜡。蜡是不溶于水的固体,温度稍高时变软,温度下降时变硬。其生物功能是作为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保护层,存在于皮肤、毛皮、羽毛、植物叶片、果实以及许多昆虫的外骨骼的表面。

高分子一元醇的长链脂肪酸酯称为真蜡,如蜂蜡的主要组分是长链一元醇(C26~C36)的棕榈酸酯,羊毛蜡是很复杂的混合物,含有酯蜡、醇和脂肪酸。纯化后称为羊毛脂,是羊毛固醇的脂肪酸酯。巴西棕榈蜡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蜡,为酯蜡的混合物,化学式为CH3(CH2)n+1·COO(CH2)n+1CH3,n=22~32。

蜡的凝固点都比较高,约在38~90℃之间。碘值较低(1~15)说明不饱和度低于中性脂肪。蜡通常在狭义上是指脂肪酸、一价或二价的脂醇和熔点较高的油状物质;广义上通常是指具有某些类似性状的油脂等物质。在不同的场合下对于“蜡”的定义也有所区别。但在广义上,蜡通常是在指植物、动物或者矿物等所产生的某种常温下为固体、加热后容易液化或者气化、容易燃烧、不溶于水、具有一定的润滑作用的物质。

蜡的类别

通常意义上,蜡指的是蜡烛。蜡烛是一种植物或矿物蜡。


植物蜡

木蜡

杨梅蜡

小烛树蜡/堪地里蜡

日本精蜡

棕榈蜡

米糠蜡

荷荷芭油

蓖麻蜡动物蜡

蜂蜡

虫白蜡/中国蜡

羊毛蜡

鲸蜡

矿物蜡

褐煤蜡

地蜡/石蜡

石油蜡

微晶蜡来自石油的一种烷烃类的混合物,主要由C26以上的正构、异构和环烷烃组成,且碳原子的分布较宽,碳氢比在1.85左右。微晶蜡具有硬度小、柔韧性好,受力下倾向于塑性流动,延伸度大,挠性好。微晶蜡具有很好的亲油性,在油品中更容易分散,能有效增强油品凝胶强度。微晶蜡广泛用于食品、化工、军工、冶金等行业,发挥防潮、防腐、上光、绝缘、防锈等作用。微晶蜡在特种蜡行业能够很好的改善目的产品的性能。例如在石蜡中添加合适的微晶蜡能改变普通石蜡的晶型,改善石蜡的抗水性和渗透性,增加石蜡的抗弯强度,提高塑性和挠性,从而扩大石蜡的适用范围。

石油膏

合成蜡

费托蜡

聚乙烯蜡 (PE蜡)

聚丙烯蜡 (PP蜡)

乙烯一乙酸乙烯共聚蜡(EVA蜡)

氧化聚乙烯蜡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