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蛤 |
蛤(há gé)(形声。从虫,合声。本义:蛤蜊) 同本义。产于浅海泥沙中,也可以人工养殖。肉可食。 例:“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韩非子·五蠹》
又如:蛤子(小蛤蜊),蛤蟹(蛤蜊与螃蟹),蛤灰(以蚌蛤壳烧成的灰),蛤像(蛤蛎的佛像),蛤蛎(即蛤蜊)。
蛤蜊是一种对于可食用双瞉贝类的泛称。在中国古代,蛤、或蚌泛称具两片相等的壳的软体动物,有时特指文蛤。蛤蜊则是指生长在东南沿海中的软体动物。在山东胶东半岛部分地区以及大连部分地区将蛤字读成(ga),这是地方方言而并不是多音字。在福建地区,蛤蜊通常指泥蚶。在台湾,可食用的双瞉贝类都被泛称为蛤蜊,如文蛤、花蛤、粉蛤、竹蛤,相当于古代的蚶、车螯和花蛤。居住在海水中的,台湾闽南语称蚶仔(hamma),主要是指文蛤。居住在淡水中的,台湾闽南语称蜊仔(lâ-á),或蚬,通常是指河蚬。双壳类通常栖于浅海、淡水或河海交界的砂质或泥质的水底。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另一个读音为“há”,用于“蛤蟆”一词。近来也兴起了用“蛤”来表示“哈”的意象。
基本信息
中文名;蛤
外文名;clam
本 义;蛤蜊
读 音;há gé门软体动物门纲双壳纲分布区域浅海沙中
出 自;《韩非子·五蠹》
解释
蛤又叫蛤蜊,有花蛤、文蛤、西施舌等诸多品种。其肉质鲜美无比,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百味之冠,江苏民间还有“吃了蛤蜊肉,百味都失灵”之说。蛤蜊的营养特点是高蛋白、高微量元素、高铁、高钙、少脂肪。许多贝类也具有上述特点。
蛤há【释义】[蛤蟆](há ma)癞蛤蟆的统称。
蛤gé【释义】蛤蜊,文蛤等瓣腮类软体动物。
古籍
康熙字典 《唐韵》《正韵》古沓切《韵会》葛合切,𠀤音鸽。《玉篇》蚌蛤也。《礼·月令》雀入大水为蛤。《国语注》小曰蛤,大曰蜃。《前汉·地理志》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注》似蚌而圆。《大戴礼》蚌蛤龟珠,与月盈亏。
又魁蛤。《韵会》一名复累,老服翼所化。 又文蛤。《梦溪笔谈》文蛤卽吴人所食花蛤也。 又灵蛤。《酉阳杂俎》仙药有白水灵蛤。 又万年蛤。《飞燕外传》眞腊夷献万年蛤。 又山蛤。《本草》在山石中藏蛰,似虾蟇而大,黄色,能吞气飮风露。 又虾蛤,兽名。《司马相如·上林赋》格虾蛤,鋋猛氏。 又蛤鱼,蛙名。《本草》蛙小其声曰蛤,俗名石鸭,所谓蛤子也。《韩愈诗》蛤卽是虾蟇,同实浪异名。 又蛤解。《扬子·方言》桂林之中,守宫大而能鸣,谓之蛤解。详蚧字注。 又蛤蜊,见蜊字注。 《韵会》作𧊧,从虫合声。
方言音韵
◎赣语:haa2 蛤蚣子 ◎客家话:[梅县腔] kap7 gap7 gop7 [陆丰腔] ham1 [海陆腔] gap7 kap7 ha2 [台湾四县腔] gap7 kap7 ha2 [客英字典] kap7 gap7 [宝安腔] gap7 kap7 | ha2 [东莞腔] gap7 [客语拼音字汇] ha1 kab6 ◎粤语:gaap3 gap3 haa4 ◎韩语:HAP 합
种类
蛤类的体型大小差异极大,小者如骨节心蛤属(Condylocardia),长仅0.1毫米;大者如产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大砗磲(Tridacna gigas),宽1.2米。
许多蛤类,包括圆蛤、严蛤、女神蛤和海螂可食。帘蛤科(Veneridae)的可食种类有北圆蛤 (Mercenaria mercenaria,又称樱桃核蛤、小颈蛤、硬壳蛤)和南圆蛤(M. campechiensis),北圆蛤长约7.5~12.5厘米;壳白色,无光泽,厚实,圆形,具明显的同心圆纹;分布于圣罗伦斯湾至墨西哥湾一带的潮间带,是大西洋沿岸最重要的食用蛤。南圆蛤长约7.5~15厘米;壳白色,重而厚实,分布于乞沙比克湾至西印度群岛一带的潮间带。 太平洋女神蛤(Panopea generosa)分布于从阿拉斯加至下加利福尼亚沿岸,钻入潮滩60~90厘米深的泥中;壳白色,椭圆形,长15~20厘米;重量可达3.6公斤。大西洋女神蛤(P. bitruncata)与之相似,分布于从北卡罗来纳至墨西哥湾一带沿岸海域。
海螂(Mya arenaria)俗称软壳蛤、长颈蛤、蒸蛤,为汤和杂烩的常用材料。分布于所有海洋,钻入深10~30厘米的泥中;壳呈灰白色,卵圆形,长7.5~15厘米。
斧蛤属(Donax)的种类也常用于肉汤和杂烩,南斧蛤(Donax variabilis)长1~2.5厘米;粉红色、黄色、蓝色、白色或淡紫色,分布于从维吉尼亚至墨西哥湾多沙的海滩。北斧蛤(D. fossor)长1~12毫米;黄白色,有淡蓝色辐射线纹;栖于长岛至新泽西州开普梅(Cape May)一带的浅水水域。
通常不作为食品的蛤类包括血蛤科(Sanguinolariidae),中韧蛤科(Mesodesmatidae),篮蛤科(Corbulidae),帮斗蛤科(Pandoridae)、色雷斯蛤科(Thraciidae)和海笋(piddock)。肌朿蛤属(Myalina)已灭绝,在地层对比方面十分重要。
功效
蛤蜊肉以及贝类软体动物中,含一种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的代尔太7—胆固醇和24—亚甲基胆固醇,它们兼有抑制胆固醇在肝脏合成和加速排泄胆固醇的独特作用,从而使体内胆固醇下降。它们的功效比常用的降胆固醇的药物谷固醇更强。人们在食用蛤蜊和贝类食物后,常有一种清爽宜人的感觉,这对解除一些烦恼症状无疑是有益的。中医认为,蛤蜊肉有滋阴明目、软坚、化痰之功效,有的贝类还有益精润脏的作用。
适合人群
所有人都可以吃。高胆固醇、高血脂体质的人以及患有甲状腺肿大、支气管炎、胃病等疾病的人尤为适合。 每次3~10个(约50克左右)。
温馨提示
蛤蜊等贝类本身极富鲜味,烹制时千万不要再加味精,也不宜多放盐,以免鲜味反失,贝类中的泥肠不宜食用。不要食用未熟透的贝类,以免传染上肝炎等疾病。许多贝类是发物,有宿疾者应慎食。蛤蜊等贝类性多寒凉,故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