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蛊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ǔ huò,意思是可指迷惑诱惑、使人心意迷惑惑乱迷乱等 。出自汉·王符《潜夫论·潜叹》。 中文名 蛊惑 外文名 bewitch 拼音 gǔ huò 释义 迷惑;诱惑 出处 汉·王符《潜夫论·潜叹》 基本解释 使人心意迷惑.

解释

1. 迷乱;惑乱。2. 迷惑;诱惑。使人心意迷惑。 [1]

出处

①汉·王符潜夫论·潜叹》:“末世则不然,徒信贵人骄妒之议,独用苟媚蛊惑之言。”②唐·白居易《古冢狐》诗:“何况褒姒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③《东周列国志》第三回:“因卖桑木弓箕草袋的男子,舍取清水河边妖女,逃于褒国,此女即褒姒也,蛊惑君心,欺凌嫡母,害得幽王今日身亡国破。”④《明史·毛玉传》:“玉即抗疏历叙武宗 时事,劝帝戒嗜欲,杜请托,以破侥幸之门,塞蛊惑之隙。” ①南朝·梁·刘勰《灭惑论》:“糜费产业,蛊惑士女。运迍则蝎国,世平则蠹民。”②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三:“上散青苗钱于设厅,而置酒肆于谯门;民持钱而出者,诱之使饮,十费其二三矣。又恐其不顾也,则命娼女坐肆作乐以蛊惑之。” [2] ③清·李渔《玉搔头·情试》:“只因这两个小人在侧,终朝蛊惑宸聪,以致如此。”

典故

“蛊惑”是使人迷惑、迷乱的意思。但是,“惑”本身即具此意,它表示的是困惑、迷乱之意。那么,为什么要加一个 “蛊”字而说成 “蛊惑”呢? “蛊”,在这里指一种毒虫,传为人工培养而成。《本草纲目·虫部四》“蛊虫”李时珍集解引陈藏器云: “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即此名为蛊。”“蛊”是怎样的一种虫? 是怎样 “尽食诸虫”的? 这本身就使人感到迷惑不解,因此,“蛊惑”结合起来而成为 “蛊惑”一语,由单音节词而变为双音节词。《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蛊文夫人”即谓蛊惑文夫人,使文夫人感到迷惑。 从语法意义来说,“蛊惑”不是主谓结构,亦非并列结构,而是一个偏正结构,其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 像 “蛊”那样使人迷“惑”。常言 “蛊惑人心”,即言使人迷惑之意。

视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