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蛇𬶋 |
蛇𬶋为栖息于江河、湖泊中的中下层小型鱼类,喜生活于缓水沙底处体延长,略呈圆筒形,背部稍隆起,腹部略平坦,尾柄稍侧扁。头较长,大于体高。吻突出,在鼻孔前下凹。口下位,马蹄形。唇发达,具有显著的乳突,下唇后缘游离。
简介
体延长,略呈圆筒形,背部稍隆起,腹部略平坦,尾柄稍侧扁。头较长,大于体高。吻突出,在鼻孔前下凹。口下位,马蹄形。唇发达,具有显著的乳突,下唇后缘游离。上下唇沟相通,上唇沟较深。口角须1对,其长度小于眼径。眼较大。背鳍无硬刺。侧线完整且平直。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体侧中轴有一条浅黑色纵带,上有13-14个不明显的黑斑。背部中线隐约可见4-5个黑斑。胸鳍、腹鳍及鳃盖边缘为黄色;背鳍、臀鳍及尾鳍为灰白色。
评价
蛇𬶋为栖息于江河、湖泊中的中下层小型鱼类,喜生活于缓水沙底处。一般在夏季进入大湖肥育,主要摄食水生昆虫或桡足类,同时也吃少量水草或藻类。雌鱼一般体长10.6厘米即达性成熟,生殖季节为4-6月,在河流中产漂浮性小卵。
蛇𬶋每年3~4月产卵,产卵下限温度12℃。产卵环境特点:微流水,底质为卵石和沙质的浅水河滩。集群产卵,繁殖群体的性比为♀:♂=8:1。卵微粘性,卵径1.0~1.1mm,比重略大于水。在水温15.0一18.3℃条件下,观察了胚胎及胚后发育过程:受精后1h6min,胚盘形成;再过25h4min后,胚孔封闭。从受精到孵化历时81~82h,初孵仔鱼全长4.5mm。孵出后第10d,卵黄囊消失,全长6.4mm。
区域分布
分布极广,从黑龙江向南直至珠江各水系均产此鱼。在东亚还分布于俄罗斯、朝鲜和越南北部。
其他信息
个体不大,最大个体仅达24厘米,一般多为10厘米左右;但数量较多,体肥壮,味较美,有一定经济价值。蛇𬶋是一种小型鱼类,广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该鱼具有个体数量多,出肉率高等优点,系人们爱吃的食用鱼类。
重金属对蛇𬶋的急性毒性研究实验表明:铜、锌对蛇𬶋的24、48、72、96小时LC50分别为0.91mg/L、0.69mg/L、0.56mg/L、0.49mg/L和39.63mg/L、36.06mg/L、32.43mg/L、28.77m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12mg/L和8.96mg/L。铜对蛇𬶋为高毒物质,锌对蛇𬶋为低毒物质,蛇𬶋对铜的耐受性低于对锌的耐受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