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蚕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蚕病的发生原以中肠型脓病、空头性软化病为害为主,目前由于养蚕时间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引发的蚕病也不同,现以血液型脓病僵病农药中毒等蚕病对蚕桑生产的危害较为严重

简介

silkworm disease 蚕在密集群体饲养条件下极易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引起各种疾病。蚕病危及蚕茧产量和质量,一旦扩散蔓延,还会导致整个蚕业经营失败。19世纪中叶,欧洲蚕业因微粒子病而遭受毁灭性打击。法国L.巴斯德于年创立母蛾检验法,控制了该病的蔓延。此后,日本、中国等也相继开展蚕病的科学研究。蚕病可分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大类。

传染源 前者包括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原虫病等,病蚕的尸体、粪便、体液以及被病蚕污染的蚕室、蚕具、桑叶等均能成为再传染源;后者包括蝇蛆病、虱螨病、中毒症、昆虫螫伤、机械伤害、生理性疾病等。中国蚕区的主要蚕病如下述。:

病毒病   由病毒引起的蚕病,主要有:

  ①核型多角体病。又称血液型脓病。病原为桑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杆状病毒科。春蚕期较多发生,经口部或创伤侵入蚕体。病蚕表现不眠,体躯浮肿,环节隆起,行动狂躁,最后体壁破裂流脓而死(图 1)。从感染到发病约3~5日。

  ②质型多角体病。又称中肠型脓病。病原为桑蚕质型多角体病毒呼肠孤病毒科。夏秋蚕期发生较多,经口侵入中肠(图 2)。病蚕发育缓慢,体躯瘦小,呆滞,体色略带乳白,常排出带乳白色的软粪,而后陆续死亡。从感染到发病约 6~10日。

  ③病毒性软化病。又称空头病。病原为桑蚕病毒性软化病病毒,细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属。夏秋期常与质型多角体病混发。经口侵染中肠。病蚕初期食欲减退,发育不良,眠起不齐;后期消化管内空虚透明,呈“空头”(实是空胸)等症状。从感染到发病约5~8日,高温条件下发病较快。④浓核病。病原为浓核病病毒,细小病毒科,浓核病病毒属。经口侵入中肠。病蚕症状和传染源与病毒性软化病近似。

细菌病 由细菌引起的蚕病。主要有:①猝倒病。即细菌性中毒病。病原为苏芸金杆菌猝倒菌变种,简称猝倒杆菌,真细菌目,芽孢杆菌属。夏秋蚕期发病较多,病原体经口传染。病蚕食桑突然停止,有痉挛性颤动,体躯麻痹,侧倒死亡,尸体很快腐烂变色,并流出黑褐色异臭污液。从感染至死亡通常为几分钟到数小时。

②细菌性败血病。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灵菌败血病青头败血病黑胸败血病等。病原为芽孢杆菌属、沙雷铁氏菌属、气单孢杆菌属等多种细菌。幼虫、蛹和成虫均可发生。病菌通过体壁伤口侵入蚕体。血液变性混浊而死。幼虫发病初期呆滞,胸胀腹缩,排软粪或念珠状粪,最后痉挛侧倒而死;病蛹死后腐烂变黑,流臭液;病蛾鳞毛污浊,活动呆滞,腹部膨大,翅不振展,死于交配或产卵过程。病程较快,在25~28℃温度下一般为12~24小时。③细菌性胃肠病。病原属非特异性细菌,常见的为球菌和杆菌。蚕体多因体弱时食下带菌桑叶而得病,食欲减退,行动呆滞,生长缓慢;后期有下痢、空头、起缩等症状,排稀粪或连珠粪而死。

真菌病 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主要有: ①白僵病。病原为白僵菌,丛梗霉科,白僵菌属。多由接触传染。病孢子附着于蚕体后,遇多湿环境伸出芽管,透过体壁,在血液中增殖,形成营养菌丝和短菌丝,分泌白僵菌毒素,使血液变性致死。温度在24~28℃时发病较多。病蚕体表出现油渍状病斑。临死时排软粪,蚕体伸展,头胸部突出。死后营养菌丝穿出体壁,形成新的分生孢子,使体壁密布白粉,成为再污染病源。从感染到死亡约3~6日。

②绿僵病。病原为绿僵菌,丛梗霉科,蛾霉属。发育阶段和侵染过程与白僵菌相似。秋蚕期发病较多。病蚕胸、腹部有黑褐色不整形轮状或云纹状病斑。尸体初呈白色,后密布绿色粉状孢子。感染潜育期较长,一般约7~10日。

③[[]]曲霉病。病原属丛梗霉科,曲霉属。已知有10多种曲霉菌,其中以黄曲霉和米曲霉对蚕危害普遍。也通过分生孢子发芽侵入蚕体。蚁蚕及1龄蚕在高温多湿环境易受侵染,病蚕表现呆滞,伏于蚕座下;大蚕在感染部位常呈黑色凹陷病斑。从感染到死亡约2~4日。

4.原虫病 由原虫寄生引起的蚕病,仅微粒子病1种。是蚕病中唯一能通过卵传给下一代的慢性传染病。病原为桑蚕微孢子虫(微粒子原虫),原生动物门,微孢子虫目,微孢子虫属。经口传染。病蚕瘦小,发育缓慢,迟眠或不眠,不蜕皮或不结茧,体壁呈现黑褐色小斑点,丝腺上有乳白色脓疱状病斑;病蛹体表无光泽,腹部松弛,反应迟钝;病蛾拳翅,鳞毛脱落;病卵畸形,排列紊乱,卵粒易脱落。传染源除病蚕本身外,某些桑园害虫也能感染,并通过桑叶将孢子带入蚕座。

5.寄生虫病 因受寄生虫侵害而引起的蚕病。常见的有:①蝇蛆病。病原为多化性蚕蛆蝇,双翅目寄生蝇科追寄蝇属。温带地区年发生5~7个世代,亚热带地区年发生12~14个世代。蝇卵通常产于大蚕环节多皱处,1雌蝇可产卵200~300粒,一蚕体上约产2~3粒,化后蝇蛆钻入蚕体寄生,受寄生部位出现黑斑。蚕的幼虫在蝇蛆成熟时死亡;茧受害后成蛆孔茧,不能缫丝。②虱螨病。又称壁虱病。以蚕为寄主的虱螨有10多种,其中以蒲螨科虱形螨属的虱状蒲螨为多。雌螨用吻刺伤蚕体吸食体液,同时注入毒素,使蚕中毒昏迷。被害蚕食欲减退或停食,头胸突出,吐液,排粪困难,体壁呈现黑斑,体躯弯曲而死。眠中多成半蜕皮蚕而死。小蚕和蛹期受害较重。

6.中毒症 一般由某些化学物质,通过食下或经过气门、皮肤进入蚕体而引起。常见的有:①农药中毒。多发生在农桑混作地区。一般症状为停食、乱爬、胸部膨大、痉挛、吐液、尾腹部紧缩,有的排软粪和脱肛,在几分钟内死亡。②氟化物中毒。多发生在近工厂蚕区。大量氟化物随烟尘降落污染桑叶,蚕食后中毒,表现为发育缓慢,行动呆滞,蚕体瘦小,环节间常呈黑色环斑,节间膜破裂流出体液而死。

传播途径

上一蚕期残留在养蚕环境中的病原传染给本期蚕发病称为蚕病的 垂直传播或从无到有。本期蚕得病并产生的病原使蚕病迅速扩散曼延称为 水平传播或从少到多

传染途径

  (1)经口传染。

  (2)创伤传染。

  (3)接触传染。

  (4)胚种传染。

发生原因

  蚕病的发生受不良气候条件的制约,春期雨水多、小蚕易受低温高湿的影响而诱发僵病,五龄后期又容易遇到高温闷热天气而暴发血液型脓病,早晚秋蚕又容易受台风等恶劣气候的袭击,给蚕桑生产蚕病的发生带来许多隐患,如1999年,我市7~8月连续低温阴雨、湿度大,使野外昆虫暴发了 绿僵病,9月初发种的早晚秋蚕种,由于和桑园害虫的 交叉感染,小蚕2~3龄期就大面积暴发了绿僵病,发病率达100%,处理不及时和措施不得力的农户基本颗粒无收。全市6223.25张早晚秋蚕种平均张产31.1公斤,比全市前三年平均37.2公斤,减产6.1公斤,减16.4%,如2003年早晚秋蚕,由于秋季连续晴热,局部地区暴发了血液型脓病,特别是一些饲养条件差;房屋紧张地区发病更为严重,如 新登镇长兰方家自然村的17户农户,由于房屋紧张,许多农户利用 蘑菇房养蚕,蘑菇房门窗小,架子层数多,相对来讲房子里蚕头多,通风条件差,极易造成闷热的环境,而诱发血液型脓病,全村37.25张蚕种平均单产31.3公斤,比全市平均40.8公斤减少9.5公斤,减23.3%。随着大田使用“ 杀虫双”等漂浮性大的农药后,对蚕桑生产的威胁很大,农作物使用“杀虫双”农药后,通过日晒蒸发随风飘落粘附在桑叶上,使大片的桑园受“杀虫双”污染。蚕长期吃受污染的桑叶造成微量农药积累中毒,致使蚕体虚弱,抗病率差,有的五龄期爆发血液型脓病,有的上簇后发生大批 不结茧蚕,蚕农损失惨重。[1]

  == 预防 == 目前对传染性蚕病尚无有效药剂进行防治,因此在蚕病防止上仍需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止”的方针。 1.严格消毒防病,防范于未然

在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蚕农的防病意识的前提下,重点抓好养蚕前的彻底消毒,提倡二次消毒,前一次消毒根据自家发病的种类,采用针对性药剂消毒,如上一期蚕有僵病发生的农户,用抗菌剂“402”1500倍液消毒,如发生血液型脓病,则用5%新鲜石灰浆进行蚕室蚕具消毒,第二次消毒,在养蚕前一星期进行,大力推广以“消特灵”为主的优质新型广普性药剂,确保养蚕前消毒防病质量。蚕期中做好蚕儿易感期蚕体,蚕座的消毒防病,蚕期结束后,同样根据蚕病发生的种类,采取相应的药剂进行回山消毒。发生蚕病时,应在每天傍晚给桑时采用针对性药剂,如发生血液型脓病,在加强通风换气的基础上,采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发生僵病可选择药效较长的“灭僵灵”防僵粉和“优氯净”防僵粉或抗菌剂“402”进行蚕体、蚕座消毒,也可用“熏消净”进行熏蒸消毒,大蚕期也可用“消特灵”主剂200倍液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用于预防和治疗蚕病的蚕药有:氯霉素溶液、灭菌灵、硫氰酸红霉素溶液、诺氟沙星溶液、蜕皮激素溶液、灭蚕蝇乳油等。[2]


(1)氯霉素溶液:本品为淡黄色的灭菌澄明液体。常用规格为2毫升含氯霉素0.25克(25万单位)。为抗生素类药,对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效,用于防治家蚕的细菌性疾病。用法用量:每升水加本品4毫升混匀,喷于桑叶叶面,以湿润为度,连续喷3~4次。本品有效期一年半。

(2)灭菌灵:每1毫升含氯霉素30毫克和维生素(B2)5.5毫克。本品对细菌性蚕病有特效,亦有壮蚕、增丝、增茧作用。用于防病,每8毫升对冷开水0.5公斤,喷洒桑叶5公斤喂食。用于治病,药量增加一倍,喷洒喂食。

(3)硫氰酸红霉素溶液;本品为硫氯酸红霉素的灭菌醇溶液,为抗生素类药。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霉形体的感染有效。用于防治家蚕细菌病。用法用量:取本品12.5万~25万单位溶于清水1公斤中,拌5~10公斤桑叶喂食。本品有效期为3年。

(4)诺氟沙星溶液(氟哌酸溶液):本品为氟哌酸的酸性淡黄色澄明溶液,PH值为2.0~4.0,为抗生素类药。用于家蚕的细菌病。用法用量:添食时每支(2毫升含氟哌酸50毫克)加水200毫升,喷于桑叶叶面以均匀湿润为度,发现病蚕时,可连续添食给药3次。

(5)蜕皮激素溶液:本品为β-蜕皮激素的乙醇溶液,为棕黄色澄明液体。为激素类药,每1毫升含蜕皮激素22.5克。能调节家蚕的生长发育,主要用于促使老熟一致,上簇整齐。用法用量:见5%熟蚕时,取本品2毫升加常水2000毫升喷桑叶供2万只蚕(一张种)一次食完。

(6)灭蚕蝇乳油:本品为灭蚕蝇配制成的淡黄色或淡棕色澄明液体,每10毫升含灭蚕蝇2.5克。为灭蛆药,用于防治家蚕蝇蛆病。用法用量:添食时本品和水按1:500稀释;体喷时按1:300稀释即可。

2.加强桑园培管,提高桑叶质量

桑叶质量直接影响蚕儿体质的强弱和抗病力,桑园施肥要做到N、P、K合理搭配,多施有机肥、复合肥提高桑叶碳水化合物含量,在施足春夏肥的基础上,增施秋冬肥,同时做好桑园除草、翻耕、整枝、剪梢等培育管理,为了改善早晚秋蚕桑叶生长期长、桑叶硬化、叶质差等矛盾,饲养量较大的重点养蚕户,可利用夏伐后的疏芽叶和枝条下部叶饲养夏蚕,不仅增加蚕茧收入,而且也延迟了晚秋蚕用叶的老化,同时利用养蚕空档进行桑园治虫,有效的控制虫害,防止交叉感染,对桑树害虫发生率高、密度大、危害严重的春秋季节可用40%辛硫磷1500倍药液杀幼虫,全年蚕期结束后用杀灭菊酯乳剂8000~10000倍药液封园治虫,以降低桑园害虫基数。

3.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抗病力 养蚕环境对蚕的体质和抗病性关系密切,小蚕宜高温多湿的气候环境,提倡小蚕共育,标准温湿度饲育。大蚕宜低温干燥,须经常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严防高温闷热并做好稀放饱食,养蚕大户建议推广使用塑料钢管大棚养蚕技术以解决养蚕房屋紧张的矛盾。同时做好眠起处理,分批提青淘汰迟眠蚕和病小蚕,根据蚕儿的生理需求采摘适熟叶。小蚕用叶可用“消特灵”试剂400倍液进行叶面消毒,减少病从口入的机会。

4.严防农药中毒 农药中毒目前生产上有三种类型:一是有机磷农药中毒。如“甲胺磷”、“敌敌畏辛硫磷”、“敌敌畏”等。中毒蚕表现为爬行、翻滚、摇头、吐水、头胸肿胀,蚕体缩小等症状。目前生产上一般采用阿托品添食解毒,每针阿托品2毫升加水5公斤,稀释后喷在桑叶上添食,有一定的解毒效果。二是有机氮农药中毒,主要是“杀虫双” “杀虫眯”等农药。中毒蚕体青白、软而有弹性,形状大小不变,不吃不动,呈麻痹状;有的蚕五龄后期轻微中毒,还会苏醒,给以无毒桑叶还会结茧,有机氮农药中毒后,可用盐酸肾上腺素每针1毫升加水0.5公斤喷蚕,经1-2小时蚕儿苏醒后用药液喷桑叶进行添食解毒。三是菊酯类农药中毒,主要是“杀灭菊酯”“杀灭速丁”“敌杀死”等,症状为:吐水翻滚、头胸向背面或腹面弯曲呈螺旋状。目前生产上尚无有效药剂进行解毒。

  蚕儿一旦发生中毒,除采取常规的开门窗、通风换气、使用隔离材料、加网除沙脱离毒源,大蚕用凉水浸漂,喂无毒桑叶等技术措施外,在蚕老熟后,应改进上簇方法,采用结茧位置多的簇具(不易上方格簇)簇中蚕头应偏稀,加强簇中的环境气流调节,防止不结茧蚕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