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
|
作品名称: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创作年代:清朝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纳兰性德 别称:纳兰成德,纳兰容若 |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是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纳兰性德的诗词。
这首词至早当作于康熙十七年。词人目睹“春来梨花开,风去梨花落”的情景,联想到了亡妻卢氏,为了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作下此词。[1]
诗词正文
“ | <春情只到梨花薄,
片片催零落。 夕阳何事近黄昏, 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 密绾同心苣。 为伊判作梦中人, 索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 |
” |
—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古诗文网> |
译文
春天的景致又到了梨花零落的时候,夕阳西下,黄昏降临,却不知道人间尚有人相思惆怅,不能自已。[2]
曾经浓情蜜意,海誓山盟。为了她甘愿做梦中之人,于是整日对着她的画像呼唤,希望能以至诚打动她,让她像“真真”那样从画中走出来与我相会。
赏析
同心苣是织有相连的火炬形图案的同心结,和记载了誓言的素笺一样是爱情的信物。
这些现实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对容若证明着当初的恩爱欢娱。
面对这些几乎要仓皇而逃的容若,赶紧由实入虚,用“清夜唤真真”之典,写想象中的情景。
容若似乎幻想着像传奇故事中那样,只要长唤不歇,伊人就会从画图上走下来和自己重聚。传说中,书生迷上画屏中的女子,奈何其不能来到世上,只可痴痴长唤。后书生得高人指点,唤百日后,灌以百家彩灰酒,真真出现在眼前了。
幸福生活开始了,两人有了孩子,如此美满了也是很好的罢。纵使情深,书生还是受到了别人的影响,取了剑想除去来路不明的真真。真真心亦冷去,只携子离开,重入画屏,再不出来。清夜长唤,也仅是沉默的伤透了的画中人了。
赏析二
这首词叙述对亡妻的思念。
上片“春情”二句谓梨花开放时已近暮春,虽然漂亮,但是不久就零落殆尽。但“春情只到梨花薄”,并不单指梨花因为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稀薄,而意在梨花盛开于美好的春天,来不及欢喜就被风吹落了。以春光比喻相处的美好时光,用凋谢的梨花来指代心中的爱人,暗示妻子年纪尚轻,不幸亡故,语句略带怨意。“斜阳”二句责问斜阳为何匆匆下山,天色垂暮,而不管自己还在为妻子招魂,希望能复其精神,延其年寿。由怨生怒,语似无理,实为情深之故。
下片写思忆。当年与妻子的定情诗句,特地另外写在银笺上,还密密地打着同心结,以示对妻子的爱心永远不变。甘愿作梦中人,以便能和妻子一起在梦中生活;或者对着亡妻的遗像呼唤她的名字,希望她能像传说中的真真一样,从画图上走下来,复活重生。这种心情,在作者的悼亡词中经常流露,如《南歌子》词(暖护樱桃蕊):“索向绿窗寻梦寄余生。”《鹊桥仙》词:“今生钿合表余心,祝天上人间相见。”《金缕曲》词:“待结个他生知己”。说明词人对妻子情深意挚,妻子死后还念念不忘。
该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自然过渡到下片直抒胸臆,词意一气贯注,酣畅淋漓。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3]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干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4]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干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拜徐干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视频
参考资料
- ↑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古诗文网
- ↑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古诗文网
- ↑ 纳兰性德简介 古诗文网
- ↑ 纳兰性德最经典的相思词 开头两句便惊艳了世人 让人潸然泪下 快资讯,发布时间;2020-09-14 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