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莲峰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莲峰寺

图片来自sinica

大岗山莲峰寺,俗称莲花穴,是位于台湾高雄市阿莲区大岗山山腰的一座传统佛寺,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

日治明治42年(1909年),由超峰寺僧开吉师偕同母亲开山和尚尼永贵尼师及妹妹等共同兴建茅蓬静修。因寺基座落于岗山山脉的“莲花穴”上,居处岗山群峰之间,故取穴名“莲”字与“峰”字相合,命名为“莲峰寺”。

历史沿革

开山

日治明治42年(1909年),莲峰寺开山住持永贵尼师带著儿子梁牪(日后于超峰寺出家为开吉法师)与梁珠记(日后的开善尼师)、梁猛两名女儿,在阿莲庄大岗山山麓(莲峰寺现址山下约 100 公尺处),搭盖茅蓬数间静修。后于明治45年(1912年),永贵尼师、开吉师与超峰寺住持永定法师相谋,由超峰寺龙湖庵、福全堂等寺院信徒共同募集经费,于同年4月兴建莲峰寺,为超峰寺分寺。创建初期,因经济拮据,仅能筑木屋而居日治大正3年(1914年)永贵尼师为了扩大宣扬佛法,变卖全部财产,在善心居士的捐献下,动工兴建佛殿,工程于大正5年(1916年)完工。

兴办教育

昭和15年8月,莲峰寺兴办为期六个月的尼众讲习会,由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僧侣东海宜诚法师策画筹励,由各地选拔推荐具有公学校毕业以上,具日语能力的尼众斋姑二十名,施以尼众修道训练。学习修身(国民道德)、佛教教义(日语)、佛教史、法事诵经、裁缝等课程。除每日授课5小时外,还安排了佛门早晚课诵及禅坐修持等必修课程,与日本尼师教育相同。负责教学的日本尼僧东海昌道,后来也成为莲峰寺的驻寺尼师。

遭遇战事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岗山被日本政府列为军事重地,寺院被要求于昭和18年(1943年)9月前全面迁移[1],因此大岗山六大寺院因为迁移案于昭和17年(1942年)8月1日呈递请愿书,协议将超峰寺、莲峰寺、龙湖庵、净莲堂四所寺院合并为大超峰寺。美军轰炸台湾,岗山遭空袭轰炸,房舍毁坏无数,全寺僧众被迫撤离大岗山[2],分散至山下的新超峰寺和冈山警悟禅寺安住。直到战争结束,民国35年(1946年),开吉法师才得以重回大岗山,带导寺众重建莲峰寺,并担任住持。

重建

开吉法师接任住持后,重建之初百废待兴,加之经济困拮,靠著寺众及居士以苦力耕农,种植蔬果积累经费。从民国46年开始,由信徒发动募款,开始初期兴建工程,直到民国78年,历经四任住持的努力,工程大致完峻,建成新式水泥砖瓦三合式二层佛寺,建筑群有大雄宝殿、寝室、客厅、厨房、仓库等建筑物,数年后再增建地藏王殿及莲花宝塔,庙埕前广场,当年曾是蒋中正观看中美联合军演的观礼平台。民国81年(1992年)第五任住持圆音法师接任莲峰寺住持,于是年的12月22日,举行莲峰寺佛像开光暨开寺大典,同时举办住持晋山陞座典礼。

参考文献

  1. 自由时报-高雄市超峰寺老惜字亭 勾起一段客家史
  2. [1]内政部营建署、高雄师范大学 ,“寿山国家自然公园扩大范围资源调查及可行性评估成果报告”,中华民国 102 年 11 月,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