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蓝马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蓝马鸡

中文名: 蓝马鸡

蓝马鸡(学名:Crossoptilon auritum)是珍稀名贵的禽类,羽毛美丽,可作装饰用,头侧绯红,耳羽簇白色、突出于颈部顶上,通体蓝灰色,中央尾羽特长而翘起。尾羽披散下垂如马尾,故名蓝马鸡。 [1]

喜欢生活在高山寒冷地区,栖息于海拔较高的2000-3000米的丛密云杉、橡树林内,山柳、腊梅灌木丛间,秋后随着雪线下移,而迁到有水的山谷或开阔的灌丛草原。喜欢10-30只成群地生活在一起,一般多在拂晓开始活动,到树林中间觅食,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边吃边叫,此起彼伏,其声粗而洪亮;中午便隐匿于灌木丛中,很少出来活动,直到傍晚才又活跃起来;夜间结群于枝叶茂盛的树上,它不飞而是跳,由低枝跳到更高的树枝,一直跳到接近顶端的树枝上为止。

蓝马鸡是重要的经济动物之一,两对原羽是珍贵的装饰品。其肉、蛋可食,营养价值很高。

形态特征

蓝马鸡搜狗图片

蓝马鸡雄鸟前额白色;头顶和枕部密布黑色绒羽,后面界以一道白色窄带;头侧裸露为绯红色;耳羽簇白色,长达50~60毫米,长而硬,突出于头颈之上;向斜后方突出,宛如围着雪白的围巾被微风轻轻掠起,长长的中央尾羽向上翘起,柔软细密的羽支披散下来,就像马尾巴一样。颏、喉白色;体羽大都蓝灰色,羽毛多披散如发状;尾羽24枚,中央尾羽特别延长,高翘于其它尾羽之上,羽支分散下垂,先端沾金属绿色和暗紫蓝色。虹膜金黄色;嘴淡红色;腿、脚珊瑚红色。

蓝马鸡通体蓝灰色,颈项和肩部颜色更深,闪烁着金属般的辉亮,尾羽由灰蓝色渐变为暗紫蓝色,并渲染着金属绿和金属紫蓝色。蓝马鸡有24枚尾羽,中央一对尾羽特别长,富有弹性,弯曲成一个美丽的弧形,高高地翘在其他尾羽之上,是4种马鸡中尾羽最专化的。

刚出壳的蓝马鸡羽毛松散如丝,嘴肉红色,虹膜黑褐色,额、脸淡棕色,耳羽前部淡棕、后部黑色,头顶棕白色,背部有二条不明显的淡色纵纹。胸、腹灰白色。脚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1735-2110g,♀1450-1880g;体长♂886-1030mm,♀744-936mm;嘴峰♂30-35mm,♀30-35mm;翅♂285-314mm,♀262-311mm;尾♂477-570mm,♀396-510mm;跗跖♂90-100mm,♀82-88mm。(注:♂雄性;♀雌性)

繁殖方式

每年2月以后,大群的马鸡逐渐分成小群由阳坡的阔叶林、林缘灌丛向阴坡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迁移。3月,小群的马鸡中再次分出成对的雌雄马鸡,进入繁殖的雌雄马鸡总是成双成对地单独活动,互唱情歌、交配、筑巢……,当雌马鸡产卵以后,开始坐巢孵卵,雄马鸡便不再与雌马鸡终日厮守了。

繁殖期为4~7月。3月末群体即开始分散成对,配对期间雄鸟常为争偶而发生殴斗,彼此猛啄对方头部。配对后雄鸟和雌鸟~起活动和觅食,通常雄鸟在前,雌鸟在后,相伴而行,晚上也栖于同一棵树上。4月末开始营巢。通常营巢于向阳坡具有林间草地的山柳烨树林和亚高山针叶林中,也有营巢于杜鹃灌丛和高山草甸。巢多置于灌木、苔草、树堆或倒木下,也有置巢于树根部洞穴中的。巢形状为碟状或浅碗状,甚为简陋,主要是利用地面凹坑,内再垫以细枝、草茎、草叶、树皮、树叶,苔草和羽毛构成。5月下旬到6月初产卵,每窝产卵5~12枚,卵的颜色为灰褐色或淡青绿色,微具棕褐色斑点。孵化期为26~28天。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2000-4000米之间的山地针叶林、混交林、高山森林、灌丛和苔原草地。

分布范围

蓝马鸡是中国特产,是高山寒冷地区的鸟类,只产在中国,终年留居于青海东北部和东部,甘肃西北部祁连山一带及南部,宁夏贺兰山及四川北部。

生活习性

蓝马鸡喜欢10-30只成群地生活在一起,一般多在拂晓开始活动,到树林中间觅食,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边吃边叫,此起彼伏,鸣叫时昂首引颈,姿态优美,其声粗而洪亮;中午便隐匿于灌木丛中,很少出来活动,直到傍晚才又活跃起来;夜间结群于枝叶茂盛的树上,它不飞而是跳,由低枝跳到更高的树枝,一直跳到接近顶端的树枝上为止。

喜欢集群,最多的超过100只以上。白天活动,夜晚栖息于树上,常由树的低枝,逐级跳到较高的树枝上,群体成员彼此相互紧挨着栖息于树冠层茂密的枝叶间。性情机警而胆小,稍稍受到惊扰便迅速向山坡下面奔跑,一般很少起飞,急迫情况时也鼓翼飞翔,但不能持久。鸣声似“格拉——格拉——格拉”,声音洪亮而粗励。主要以植物的芽、茎、叶、根、花蕾、果实和种子为食。觅食活动主要在上午和下午,尤以清晨和傍晚最为频繁。中午休息。常成松散的群体成群在林间草坪觅食或边走边用嘴扒地啄食。

雉类鸟多集群活动,而马鸡的集群尤其壮观庞大,常常是多个家族几十只结群活动于松树和杜鹃灌木林中。马鸡的庞大集群跟众多的雀类小鸟的庞大集群活动不同:它们不是时聚时散,也不是纷乱无首、闻风四散的乌合之众,它们的集群有首领统帅,行动相当规律,有固定的夜宿地和觅食、沙浴场所。

冬季如果没有干扰,马鸡群总是栖宿在固定的夜栖地。个体强壮的“哨鸡”栖宿于冷杉树最高处。当东方微微现出一缕曙光,“哨鸡”会发出响亮的叫声,紧接着一呼百应,群栖在树上的众马鸡开始了雄壮有力的“大合唱”。马鸡叫声响亮、高亢,像豪放粗犷的陕西秦腔和河北梆子,掷地有声,声传数里。马鸡雄壮的“合唱”迎来了东方火红的朝霞。迎着灿烂的阳光,“领唱”的哨鸡一级级盘旋着跳下树枝,昂然走在最前面,直向日间的觅食地前进。众马鸡相跟在后,一只紧跟一只,排成一列纵队鱼贯而行,地面的枯叶被踩得“哗哗”作响。哨鸡一边走一边警惕地环顾张望,众马鸡一边走一边啄食两旁的草叶。天长日久,马鸡夜宿地与觅食地之间踩踏出一条窄窄的路,人称为“马鸡路”。中午阳光灿烂时,众马鸡开始进行暖暖的日光浴和沙浴,如果没有干扰,宁静安详的沙浴可以持续2个多小时。如果出现敌情,哨鸡立刻发出警报,众马鸡立刻四散。如果是天空出现盘旋的猛禽,马鸡们俯下身子与地面的草木融为一体;如果是地面出现追杀的动物,马鸡们拔腿向山脊奔跑,迫不得已时,由高处向山谷滑翔。敌情解除之后,哨鸡站在林子的空旷地高声呼唤半个小时,众马鸡就能集结成群。

午休之后,阳光渐渐暗淡,气温不断下降。下午3点以后,依旧由哨鸡打前阵反方向由觅食地向夜宿地行进。队伍行进的速度与目的地远近有关,无论路程长短,马鸡群都必须在夜幕笼罩之前到达夜栖地。如果路程短,众马鸡走走停停,边走边寻觅食物;如若远,哨鸡快步走在最前,众马鸡目不斜视紧紧跟上。在夜栖地上树歇息之前,在哨鸡的带领下,群鸡开始晚“合唱”,一边高唱,一边找到自己的栖宿位置。众马鸡上树安顿下来以后,顿时鸦雀无声,直至破晓。

主要食物种类有云杉、山柳、苔草、紫罗兰、早熟禾、贝母等,甚至到耕地啄食玉米、小麦、荞麦以及豆类等农作物,偶尔也吃鳞翅目、膜翅目昆虫的幼虫、蝗虫、步行虾、象甲等动物性食物。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