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蒲城有约(庞宇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蒲城有约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蒲城有约》中国当代作家庞宇真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蒲城有约

七月初,接到刘莉老师信息,蒲城“新丝路散文”颁奖大会,参加吗?获奖五十位作家的名单里没有我。颁奖大会,参加理由?

写作中断多年,再次拾起,与时代几近脱节。语言、结构、感悟,都是“飞机上拄拐杖——天上插(差)到地上了”。参赛,只是凑个热闹,自知才疏学浅孤陋寡闻

如云的高手群!群里待的时间愈长,读过越多的作品,感觉愈加强烈。

文章的质量之高,是可以和名家、大家的文章相提并论了。很多文友都是飞机上挂暖瓶——高水瓶(平)啊!我孜孜不倦地读,每日几小时的细读。在群里默默地混,大家对于文章的交流一字不落地入眼入心,但很少参与讨论。一些文友从文章下的留言中认识了我——胖胖。学习语言、技法的同时,却也结识了不少民间高手——堪称专业的作家。

王友明老师自然当仁不让,他写文感情投入的深度令我敬佩不已。随着交往的深入,已经完全成为了我的偶像、男神、师傅!时间的推移,又结识了天津的李锡文老师,李老师语言的睿智深深吸引了我;山东的王道君老师、吕延梅老师,他们描述语言的精准令我叹服;宁夏的王淑萍老师,文章内容的博古通今、大气磅礴,震撼着我的心灵;还有袁明秀老师、若汀老师、赵庆梅老师······他们的文章中,我学到了很多,语言、技法、做文、做人······

获奖名单上,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这是蒲城之行的一个重要原因:见识心仪的偶像,与崇拜的男神、女神交流!心思已定,加上刘莉老师“有作家的讲座,有编辑的交流”等等诱饵,深深吸引了我这条水洼中游泳的鱼儿。

叨扰女儿订票。高昂的高铁一等座的票价扯得肝疼,但和神相约的高利冲淡了、缓解了,渴盼亲耳聆听的念头引擎高歌。

关于写作。15日上午的颁奖仪式后,柏峰老师做了关于散文写作的专场报告。看过不少陕西方言的小品《卖大米》等,正在观看陕西作家陈忠实的电视剧《白鹿原》,自诩对陕西话比较内行。“额”更是我逗弄孩童的常用词。但听着柏峰老师地地道道的满口陕西话,我还是有些傻眼。本来耳鸣削弱了我的听力,这样的讲座更是如同云里雾里,茫然定然写在脸上。问问身旁的山西作家淮战科老师,地域的原因,他清楚好多。不断打搅别人是无礼的举动,干脆坐直不懂装懂。幸而后来有记者对发言稿及时整理,让同我一样茫茫然的听课者一饱眼福。这发言振聋发聩,催人奋进:与生活结合,跟上脚步,摸准时代的脉搏。这些提纲挈领的要义,很大程度上引导着类似于我等的写作者,从小我的圈子跳出来,走进生活,贴近时代,歌颂美好,鞭挞黑恶。写身边事物,写人情练达,都无可厚非,但写出隐匿于背后的时代气息,以及个人的体悟,便是深层次的超越自我了。醍醐灌顶的讲座,为我指明了写作上应该努力的方向。姚逸仙老师似乎听到了我的心声,亦或外出讲座,与读者、作者交流的机会较多,他一口纯粹、标准的普通话,为我散文的汲取打开了心门。

关于女神。走进餐厅,已是最后入场的。最里边一桌尚有空位,走着,一眼便看到了认识最早的绿叶子吕延梅老师。神交已久,都在第一眼认出了对方,拉手,说话,毗邻而坐,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袒露情怀,弥补山东到河北的距离。第二天合影,第三天肩并肩,聊《长恨歌》,聊李隆基,聊我的服装色彩。两天的相处毫无缝隙,似乎相识已是久远。

因为信仰不同,饮食习惯不同。袁明秀老师、王淑萍老师,和当时认不清楚的郭乔老师单列一桌,远离喧嚣。饭桌上的交流缺失,看她们孤独、落寂的眼神,心疼,却也无能为力。简单的交流,彼此熟悉了些许。看她们上台领奖,我不自禁举起手机为她们留下影像。传给她们的同时,心里也颇为甜蜜。一袭旗袍,款款而来一股民国风。亮眼的袁老师一曲陕西信天游,让我惊讶万分:柔弱的女子蕴含着高亢的力量。引吭高歌,换来阵阵掌声。除了欣赏,更多的是感动,袁老师重度感冒,忍着呼吸不畅一展歌喉,为你、为我、为参会的老师们,带来音乐的盛宴,增添华美的乐章。

第三天采风,才有机会与王淑萍老师有更多的交谈。一年多以来,读过王老师的所写的每一篇文章,每每被王老师渊博的知识、磅礴的语言、大气的抒情所震撼、吸引。常常感叹这不是一般的女子,她的文章,没有小我的情怀,历史的时空总会在读文时铺展开来。我感叹于学不来,王老师娓娓相劝“每个人要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语言特色。别人的学不来,还容易丢失自我。”想来也是,邯郸学步的例子已够惨痛,纷繁的模式前,万不可迷失了自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豁然开朗,心底里阳光一片。回去继续读书,在语言上锤炼,在方法技巧上修炼,走稳自己的步子。王老师拨云见日,为蒲城的不虚此行定下了基调。

刘莉老师,几乎没有多少交谈。看她忙乎的身影,疲倦的眼神,不忍不愿多加叨扰。虽然老乡有合影,但终究没和年轻的“姥姥”合个影,虽在一个省,但见面的机会并不是太多。这遗憾,只能下次机会来临再加以弥补了。我从来不喊“姥姥”,她这么年轻,不敢造次,喊老了。

最先相逢的姐姐,是许清清老师。同一趟车,同一车厢,一路同行。从邢台到渭南,从渭南到蒲城。初相识,始于姐姐的那篇描写花轿的文章。随着那顶巧手姐姐亲自设计、亲手缝制的花轿,也让姐姐的名字深深地嵌入脑海。几次欲寻机会结识,皆因时机未到不能遂了心愿。后来,偶然发现同进了另一个群,但已失了相识的勇气。不想此次蒲城之行,天上掉下个许姐姐来!一路有机会就交流,我们相见恨晚、相谈甚欢。许姐姐心细如发,处处照顾我这个小妹,初逢已似至交。

饭桌上,认识了“赵大牙”,一位看起来很年轻却当上爷爷的风趣幽默的赵阳老师;老乡敬酒时,熟知了来自秦皇岛的才学深厚的肖萌萌老师;豪爽饮尽杯中酒的活泼可爱、才华横溢的周岑岑老师······

[1]

作者简介

庞宇真,河北邢台市小学语文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