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虎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葡萄虎蛾 学名:Seudyra subflava Moore 类属:鳞翅目虎蛾科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8-20毫米,翅展44-47毫米,头胸部紫棕色,腹部杏黄色,背面中央有1纵列棕色毛簇达第7腹节后缘。前翅灰黄色带紫棕色散点,前缘色稍浓,后缘及外线以外暗紫色,其上带有银灰色细纹、外线经内的后缘部分色浓;外缘有灰细线,中部至臀角有4个黑斑;内、外线灰至灰黄色;肾纹、环纹黑色,围有灰黑色边。后翅杏黄色、外缘有2紫黑色宽带,臀角处有1桔黄色斑,中室有1黑点,外缘有桔黄色细线。下唇须基部、体腹面及前、后翅反面均为橙黄色;前翅肾纹、环纹呈暗紫色点,外缘为淡暗紫色宽带。
幼虫 前端较细后端较粗,第8腹节稍有隆起。头部桔黄色,有黑色毛片形成的黑斑,体黄色散生不规则的褐斑,毛突褐色;前胸盾和臀板桔黄色,上有黑褐色毛突,臀板上的褐斑连成1横斑;背线黄色较明显;胸足外侧黑褐色;腹足俱全黄色,基部外侧具有黑褐色块,趾钩单序中带。气门椭圆形黑色,第8腹气门比第7节约大1倍。
蛹 长16-18毫米,暗红褐色。体背、腹面满布微刺;头部额较突出;下唇须细长,不与上唇相连;下颚末端达前翅末端稍前方;中足不与复眼相接,触末端长于中足末端与前翅平齐,达第4腹节后缘附近;后足在下颚末端及触角末端之间微露出一部分。腹部气门前缘较隆起,第2、3腹气门眼形,周围有黄色毛,5-7腹节腹面有腹足疤,但第3对不很显著;第7节背面有2对、第8节与9节背面各有1对黑色突起。腹末成方形,两侧有角状突起,其背面与腹面具有纵纹及不规则皱纹,着生较短的钩刺3对,腹面2对;背面 1对。[1]
发生规律
北方每年2代,以蛹在根部及架下土内越冬,5月羽化为成虫,傍晚和夜间交尾并产卵,卵散产于叶片及叶柄等处。6月份发生第一代幼虫,常将叶片吱成孔洞,老幼虫将叶片吃成大缺门或将叶片吃光。7—8月发生第二代成虫,8—9月发生第二代幼虫,9—10月以老幼虫入土作茧化蛹越冬。幼虫受惊时头翘起并吐黄色液体以自卫。
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湖北、江西、贵州、广东等地。幼虫食害葡萄、长春藤、爬山虎的叶成缺刻与孔洞、严重时仅残留叶柄和粗脉。
防治方法
消灭越冬蛹 在北方埋土防寒的地区,于秋末和早春结合葡萄的埋土和出土上架,拣拾越冬蛹进行消灭。[2]
杀幼虫的方法 结合田间管理,利用幼虫白天静伏叶背的习性,进行人工捕杀幼虫。
喷药防治方法 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树叶杀虫方法 冬剪下来的枝叶,集中烧毁。
参考文献
- ↑ 老师好丨不惧嘲讽 80后教师带学生夺600项大奖新湖南
- ↑ 葡萄皮生的小虫子哪来的搜狗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