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營氣篇第十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營氣篇第十六

【題釋】

文中主要介紹了營氣的生成過程和運行特點,故名"營氣"。

【原文】

黃帝日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1]。

【注釋】

[1]紀道理,綱紀。

【釋義】

黃帝說營氣能在人體發揮重要的作用,人們攝入的食物是其關鍵。食物人胃,經過脾胃運化之後,其中的水谷精微之氣傳到肺,通過肺的輸布作用流動並充溢在體內,營養臟腑。同時,還分散的充溢在四肢百骸及皮膚肌表。而水谷精微中精純的精華物質則運行於人體的經脈通路之中,流動不息。人體攝人的水谷滋養周身的過程就這樣終而復始的循環,就像天地日月的規律一樣。

【原文】

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顓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1]。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注釋】

[1]畜門畜,同嗅,畜門指鼻的外孔道。

【釋義】

[1] 營氣的運行,起始於手太陰經,流注到手陽明經,沿手陽明經上行到面部,在面部進入足陽明經,沿着足陽明經下行,到達足背,行至足大趾間後,與起始於這裡的足太陰經相合。沿足太陰脾經向上行,到達脾臟。從脾注入心中,沿着手少陰心經從腋下循小臂注入小指尖,合於手太陽經,然後沿着手太陽經上行,越過腋窩,向上出顴骨的內側,經過眼睛的內眼角,上行至頭頂,再向下行至頸項部,在此與足太陽經相合。沿着脊柱向下經過尻部,向下一直到達足小指尖,行至足注入足少陰經,並沿着足少陰經到達腎臟。經過腎臟注入心包絡中,並向外散布於胸中,沿着心包經的主脈從腋下出,循臂下行,從小臂內側的兩條大筋之間注入掌中,達到中指的指端和無名指的指端,並在此合於手少陽經,上行注入兩乳正中的膻中穴,並散布於三焦,從三焦注入膽,出脅部,注入足少陽經,向下行至足背上,又從足背注入足大趾間,合於足厥陰經,上行至肝,從肝再上行注入肺中,向上沿着喉嚨,進入鼻的內竅,終止於鼻的外孔道。而其循行的支別,再向上沿着額部上行至巔頂,向下沿頸項部下行,循脊柱兩側繼續下行,進入骶骨,這正是督脈的循行路線,繼而環繞陰器,再向前向上經過陰阜部的毛際之中,上行進入臍中,再向上進入腹中,上行進入缺盆之中,再向下注人肺中,再次進入手太陰經,也就是下一個循環的開始。這就是營氣的循行路線,是氣血循行的常規。

【按語】

[2] 營氣的循行路線雖然與十二經的循行順序基本相同,但是十二經的循行是始於手太陰肺經,最終由足厥陰肝經注人手太陰;而營氣是從手太陰出,循行一周,到達肝經後,經任、督二脈再進入手太陰的。因此營氣的循行不僅沿循十二正經,還有任、督二脈,總括了人身的陰陽之氣,體現了營氣在人體內全面的濡養作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