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菌陈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菌陈蒿

中文学名 菌陈蒿

拉丁学名 Artemisia capillaris

界 植物界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亚科中文名:管状花亚科

亚科拉丁名:CARDUOIDEAE KITAM.

菌陈蒿,菊科,蒿属。半灌木状草本,植株有浓烈的香气。主根明显木质,垂直或斜向下伸长;根茎直径5-8毫米,直立,稀少斜上层或横卧,常有细的营养枝。产辽宁、河北、陕西(东部、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东部、南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及四川等。

信息

种中文名:菌陈蒿

种拉丁名:Artemisia capillaris

种别名 :因尘、因陈、茵陈、茵藤蒿、绵茵陈(神农本萆经等), 白茵陈(中药志),日本茵陈(俗称),家茵陈(湖北),绒蒿(广西),臭蒿、安吕草(江 苏)

系中文名:柔毛蒿系

系拉丁名:Ser.5.Pubescentes Krasch. In Mat

组中文名:龙蒿组

组拉丁名:Sect.6.Dracunculus(Dracunculi)Bess·,sensu stricto

亚属中文名:龙蒿亚属

亚属拉丁名:Subgen. Dracunculus (Bess.)Peterm.

属中文名:蒿 属

属拉丁名:Artemisia Linn.Sensu stricto,excl.Sect. SeriPhidium Bess.

亚族中文名:菊亚族

亚族拉丁名:CHRYSANTHEMINAE O.Ttoffm.

族中文名:春黄菊族

族拉丁名:ANTHEMIDEAE Cass.[1]

形态特征

半灌木状草本,植株有浓烈的香气。主根明显木质,垂直或斜向下伸长;根茎直径5—8毫米,直立,稀少斜上层或横卧,常有细的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40—120厘米或更长,红褐色或褐色,有不明显的纵棱,基部木质,上部分枝多,向上斜伸展;茎、枝初时密生灰白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渐稀疏或脱落无毛。营养枝端有密集叶丛,基生叶密集着生,常成莲座状;基生叶、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两面均被棕黄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期茎下部叶被毛脱落,叶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4(一5)厘米,宽1.5—3.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3(一4)枚,每裂片再3—5全裂,小裂片狭线形或狭线状披针形,通常细直,不弧曲,长5—10毫米,宽0.5—1.5(一2)毫米,叶柄长3一7毫米,花期上述叶均萎谢;中部叶宽卵形、近圆形或卵圆形,长2—3厘米,宽1.5—2.5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狭线形或丝线形,通常细直、不弧曲,长8—12毫米,宽0.3—1毫米,近无毛,顶端微尖,基部裂片常半抱茎,近无叶柄;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5全裂或3全裂,基部裂片半抱茎。头状花序卵球形,稀近球形,多数,直径1.5—2毫米,有短梗及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的上端或小枝端偏向外侧生长,常排成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端组成大型、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草质,卵形或椭圆形,背面淡黄色,有绿色中肋,无毛,边膜质,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近膜质或膜质;花序托小,凸起;雌花6—10朵,花冠狭管状或狭圆锥状,檐部具2(一3)裂齿,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锐;两性花3一7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短,上端棒状,2裂,不叉开,退化子房极小。瘦果长圆形或长卵形。花果期7一10月。[2]

产地分布

产辽宁、河北、陕西(东部、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东部、南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及四川等;生于低海拔地区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苏联(远东地区)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日本。[3]

本种提示

本种植物根单一,垂直,有时成狭纺锤状,外形颇似一年生性状,苏联植物志(Poljak.F1.URSS26:550.1961.)曾记载为一年生草本,但根据野外观察及检查产我国及日本的标本,该种实系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其主根虽单一,垂直,但根及根状茎木质,生长北方的该种植物地上部分冬季虽全枯死,但翌年春季又从根状茎上萌发出新茎,其根与根状茎均系多年生,且木质化。由于该种植物冬季地上部分枯死,而春季又葫发出新苗,因而古人称之为“茵陈”。[4]

用 途

早春二、三月采摘的基生叶,嫩苗与幼叶人药,。中药称“因陈”、“茵陈”或“绵茵陈”,含氯原酸(chlorogenicacid),香豆精(scoparone),咖啡酸(caffeicacid)等,为治肝、胆疾患的主要成分。还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β—蒎烯、茵陈二烯酮(capillione)、茵陈烯(capillene)及茵陈素(capillarin)等。古本草书如《神农本草经》及《本草纲目》等记载: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等。但据作者考察与考证:药用“茵陈”除为本种外,还有其近缘种——猪毛蒿A.scopariaWaldst.eIKit·,其嫩苗与幼叶亦称“菌陈”,并入药。本种水提取液对多种杆菌、球菌有抑制作用,挥发油有抗霉菌的作用。本种还作青蒿(即黄花蒿久annuaLinn.)的代用品入药。幼嫩枝、叶可作蔬菜或酿制茵陈酒。鲜或干草作家畜饲料。[5]

蒿属介绍

属中文名:蒿属

属拼音名:haoshu

属拉丁名:Artemisia

中国植物志:76(2):1

描 述:Artemisia L. 蒿属,菊科,约350种以上广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欧、亚、北美,少数种分布到非洲、南亚及中美洲等热带地区,我国(不包括分出的绢篙属Seriphidium(Bess. )Poljak. 有170种以上,各地均产,其中如黄花蒿A.annua L,青蒿 A. apiacea Hance,茵陈蒿A. capillaris Thunb. 和艾A.argyi Levl. et Vant. 等均入药,尤以艾的用途最广,黄花蒿可治疟疾,还可制酒饼。草本、亚灌木或小灌木,揉之常有香味;叶互生,常分裂;头状花序小,异性,盘状,常弯垂,排成圆锥花序穗状花序或总状花序;花全部管状;缘花雌性,1列,纤细,2-3齿裂;盘花两性,结实或不孕;花序托裸露或有托毛;瘦果小,有沟纹,无冠毛。头状花序含同性花的种类已分出另立为绢蒿属。[6]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