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菌陳蒿

中文學名 菌陳蒿

拉丁學名 Artemisia capillaris

界 植物界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亞科中文名:管狀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 KITAM.

菌陳蒿,菊科,蒿屬。半灌木狀草本,植株有濃烈的香氣。主根明顯木質,垂直或斜向下伸長;根莖直徑5-8毫米,直立,稀少斜上層或橫臥,常有細的營養枝。產遼寧、河北、陝西(東部、南部)、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東部、南部)、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及四川等。

目錄

信息

種中文名:菌陳蒿

種拉丁名:Artemisia capillaris

種別名 :因塵、因陳、茵陳、茵藤蒿、綿茵陳(神農本萆經等), 白茵陳(中藥志),日本茵陳(俗稱),家茵陳(湖北),絨蒿(廣西),臭蒿、安呂草(江 蘇)

系中文名:柔毛蒿系

系拉丁名:Ser.5.Pubescentes Krasch. In Mat

組中文名:龍蒿組

組拉丁名:Sect.6.Dracunculus(Dracunculi)Bess·,sensu stricto

亞屬中文名:龍蒿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 Dracunculus (Bess.)Peterm.

屬中文名:蒿 屬

屬拉丁名:Artemisia Linn.Sensu stricto,excl.Sect. SeriPhidium Bess.

亞族中文名:菊亞族

亞族拉丁名:CHRYSANTHEMINAE O.Ttoffm.

族中文名:春黃菊族

族拉丁名:ANTHEMIDEAE Cass.[1]

形態特徵

半灌木狀草本,植株有濃烈的香氣。主根明顯木質,垂直或斜向下伸長;根莖直徑5—8毫米,直立,稀少斜上層或橫臥,常有細的營養枝。莖單生或少數,高40—120厘米或更長,紅褐色或褐色,有不明顯的縱棱,基部木質,上部分枝多,向上斜伸展;莖、枝初時密生灰白色或灰黃色絹質柔毛,後漸稀疏或脫落無毛。營養枝端有密集葉叢,基生葉密集着生,常成蓮座狀;基生葉、莖下部葉與營養枝葉兩面均被棕黃色或灰黃色絹質柔毛,後期莖下部葉被毛脫落,葉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4(一5)厘米,寬1.5—3.5厘米,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2—3(一4)枚,每裂片再3—5全裂,小裂片狹線形或狹線狀披針形,通常細直,不弧曲,長5—10毫米,寬0.5—1.5(一2)毫米,葉柄長3一7毫米,花期上述葉均萎謝;中部葉寬卵形、近圓形或卵圓形,長2—3厘米,寬1.5—2.5厘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小裂片狹線形或絲線形,通常細直、不弧曲,長8—12毫米,寬0.3—1毫米,近無毛,頂端微尖,基部裂片常半抱莖,近無葉柄;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5全裂或3全裂,基部裂片半抱莖。頭狀花序卵球形,稀近球形,多數,直徑1.5—2毫米,有短梗及線形的小苞葉,在分枝的上端或小枝端偏向外側生長,常排成復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端組成大型、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草質,卵形或橢圓形,背面淡黃色,有綠色中肋,無毛,邊膜質,中、內層總苞片橢圓形,近膜質或膜質;花序托小,凸起;雌花6—10朵,花冠狹管狀或狹圓錐狀,檐部具2(一3)裂齒,花柱細長,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銳;兩性花3一7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短,上端棒狀,2裂,不叉開,退化子房極小。瘦果長圓形或長卵形。花果期7一10月。[2]

產地分布

產遼寧、河北、陝西(東部、南部)、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東部、南部)、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及四川等;生於低海拔地區河岸、海岸附近的濕潤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區。朝鮮、日本、菲律賓、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蘇聯(遠東地區)也有。模式標本采自日本。[3]

本種提示

本種植物根單一,垂直,有時成狹紡錘狀,外形頗似一年生性狀,蘇聯植物志(Poljak.F1.URSS26:550.1961.)曾記載為一年生草本,但根據野外觀察及檢查產我國及日本的標本,該種實系多年生半灌木狀草本,其主根雖單一,垂直,但根及根狀莖木質,生長北方的該種植物地上部分冬季雖全枯死,但翌年春季又從根狀莖上萌發出新莖,其根與根狀莖均系多年生,且木質化。由於該種植物冬季地上部分枯死,而春季又葫發出新苗,因而古人稱之為「茵陳」。[4]

用 途

早春二、三月採摘的基生葉,嫩苗與幼葉人藥,。中藥稱「因陳」、「茵陳」或「綿茵陳」,含氯原酸(chlorogenicacid),香豆精(scoparone),咖啡酸(caffeicacid)等,為治肝、膽疾患的主要成分。還含揮髮油,主要成分有β—蒎烯、茵陳二烯酮(capillione)、茵陳烯(capillene)及茵陳素(capillarin)等。古本草書如《神農本草經》及《本草綱目》等記載: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膽等。但據作者考察與考證:藥用「茵陳」除為本種外,還有其近緣種——豬毛蒿A.scopariaWaldst.eIKit·,其嫩苗與幼葉亦稱「菌陳」,併入藥。本種水提取液對多種桿菌、球菌有抑制作用,揮髮油有抗黴菌的作用。本種還作青蒿(即黃花蒿久annuaLinn.)的代用品入藥。幼嫩枝、葉可作蔬菜或釀製茵陳酒。鮮或乾草作家畜飼料。[5]

蒿屬介紹

屬中文名:蒿屬

屬拼音名:haoshu

屬拉丁名:Artemisia

中國植物志:76(2):1

描 述:Artemisia L. 蒿屬,菊科,約350種以上廣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歐、亞、北美,少數種分布到非洲、南亞及中美洲等熱帶地區,我國(不包括分出的絹篙屬Seriphidium(Bess. )Poljak. 有170種以上,各地均產,其中如黃花蒿A.annua L,青蒿 A. apiacea Hance,茵陳蒿A. capillaris Thunb. 和艾A.argyi Levl. et Vant. 等均入藥,尤以艾的用途最廣,黃花蒿可治瘧疾,還可制酒餅。草本、亞灌木或小灌木,揉之常有香味;葉互生,常分裂;頭狀花序小,異性,盤狀,常彎垂,排成圓錐花序穗狀花序或總狀花序;花全部管狀;緣花雌性,1列,纖細,2-3齒裂;盤花兩性,結實或不孕;花序托裸露或有托毛;瘦果小,有溝紋,無冠毛。頭狀花序含同性花的種類已分出另立為絹蒿屬。[6]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