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获奖感言(许卫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获奖感言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获奖感言》中国当代作家许卫国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获奖感言

在一次戏曲创作颁奖座谈会上,在一片欢欣鼓舞的大好形势下,来自全国各地获奖代表满怀喜悦心情,逐一发表高论,轮到许某发言,许某却大煞风景说道:看到这里轰轰烈烈,社会上反响却是冷冷清清,获奖虽然欣慰,但也感到悲哀。

我不是不识抬举,也不是故意破坏文艺创作繁荣兴旺的大好形势,我对一些文艺现象确实有点杞人忧天。或许人家都知道,只是不说,你好我好大家好,又吃又喝又拿钱,有什么不好呢?你许某简直就是破坏和谐稳定。

就我本人平心而论,平日里舞文弄墨难道就没有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吗?选择的题材难道就没有投机取巧,顺势吃好酒的嫌疑吗?回望自己的“作品”,内容浅薄,思想苍白是可以掩盖的吗?想编精彩故事却忽视了人物塑造,大道理一套又一套,却忽视了心灵的感觉,没有厚积薄发的生命体验,试想自己都没感动,又哪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我越来越习惯写“命题作文”,围绕社论、报告找主题,跟风赶潮流寻亮点,思维模式越来越概念化,艺术手法越来越程式化。人类社会纷繁复杂的生活和心灵深处的情感世界在我的“作品”鲜有体现。但,若这样,也可能“费力不讨好。”

我开始羡慕那些得到政府资助的文艺圈人,没有政治风险,只有政治荣耀,可以旱涝保收地去大会堂拿奖,去大剧院演出,作者有利,单位有利,有关领导不仅有利,还可顺便挂个导演、编剧、策划等头衔得名。名再生利。良性循环。

我曾经看不起从主观概念出发,图解政治,为宣传教育而创作(拼凑)的作品,总认为人家作品形式上多是重复模仿,思想内容多是苍白老套,人物多是孪生兄弟姐妹,但看到人家拿到大奖,在灯火辉煌处成为“典型人物”,笑脸万紫千红,赞歌不绝于耳,才感觉到自己那点良好的感觉,只不过是孤芳自赏,只能顾影自怜。

我还曾经笑话人家的戏,只能政府买单、单位包场,实在不行就花钱买观众去看,还给吃给喝给车坐,哪怕只演一场,图个媒体上盛况空前就行,领导即使不看戏,媒体报道还是感兴趣的,邀功请赏就凭这个。我还说很多戏获奖之日就是该戏的忌日,何其恶毒啊。反观自己,若不是贸然闯进某个圈子,若不是人家开明向全社会公开、自由、直接征稿,这些待遇你一样也不会没有。

我曾想别出心裁,独辟蹊径,在剧本里试图改变贴标签,淡化标语口号,消解假大空的政治术语,结果也无非还是新瓶装老酒,就算写一些日常生活,罗列的一些生活现象,人物的外形还是生硬的,内心还是苍白的,比如写英雄总是一往无前、无所畏惧;写劳模总是在奋斗在做好事,比如来了一个新支书,马上就山乡巨变,比如一番大道理,就能使一个人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喋喋不休写爱,却没有生活的美学意义和诗性内蕴……

汪曾祺先生说他的写作是“两栖类”,写小说,也写戏。比别的我与汪老先生相差万里,但比我的“类”却是不少,几乎各种体裁都写,报告文学我也写过,但我生怕像某些人把剧本写成报告文学。或许它也反映了生活,或许获奖,或许有也一二笑声或掌声,也仅此而已。

我以前年幼无知,对社会、人生、人性不良现象还不时有点批判精神,这对自己也时有一定鞭策警醒的,但后来看到一些有身份的人,人家给他们一个友好的提醒都会火冒三丈,我就很不理解。现在研读地方戏曲历史才有所觉悟,当年那些靠乞讨为生的泗州戏先人,走村串户要饭,只要给主人唱几句赞美讨好的顺口溜,总能得到赏赐。我曾经还嫉妒一些人靠此升官发财。有一位名人说,嫉妒别人,只能说明自己无能。

我虽然认为自己还算贴近生活,密切百姓,但思想的庸俗化,把一个所谓“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启蒙责任和独立品格都快“化”没了。庆幸的是还没走到胡编乱造,玩小情调,耍小聪明,走“弯道超车”的邪路,还没有陶醉于自娱自乐,麻木不仁,还能看到“室内轰轰烈烈,室外冷冷清清”的景象。[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