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莱顿荷兰西部城市。在海牙东北16公里。人口11.7万。公元922年见于记载,十二世纪城市环绕城堡发展,1266年建市[1]。十四世纪纺织和印刷业发达。十九世纪末起工业迅速发展,现有印刷、纺织、食品、冶金和建筑材料等部门。荷兰最大的奶酪和牛市场之一。莱顿大学建于1575年。有民族博物馆、哥特式教堂和美术馆。附近有海滨疗养地。

中文名称:莱顿

外文名称:Leiden

行政区类别:市

所属地区:荷兰西部

人 口:11.7万

目录

城市介绍

莱顿(Leiden),荷兰西部城市。莱顿城坐落在荷兰西部靠海的地方,有117000居民。它的交通和设施十分现代化,同时又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美丽城市,市里有很多17世纪的建筑。市中心有运河穿过,河岸旁有红砖铺成的小道,风景十分秀丽。莱顿城是一座非常有活力的大学城,有15000名学生和5000名教职员工。城里有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图书店,咖啡馆,餐厅,有些还设置了户外的座位和遮阳伞。餐厅有西班牙式,泰式,意大利式,南美和中式食品出售。

莱顿城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城里有5个博物馆。居民们有很多机会看到经典的音乐剧,舞蹈和戏剧表演。学生可凭有效证件购买打折票。

莱顿城交通方便。它坐落在荷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离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城市只需不到40分钟的车程,离海牙坐车只需10分种。

城市周边的环境适合于做各种休闲活动,为爱好体育和健身的人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条件。北海(northsea)在城市西边,从城里到海滩有直达的公共汽车。城市的北边有湖,城市北边的大湖到了冬季是溜冰的好场所。

城市风采

优雅古老的大学建筑

到莱顿,不可不看大学的建筑,和许多欧洲大学一样,莱顿大学没有围墙,没有校门,130多座各种建筑设施分布在莱顿市的各个角落。法学院、图书馆、学生中心等许多建筑风格独特,甚至连国际处也位于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优雅建筑中。这些古老的建筑,和老城区一带几个普通的哥特式教堂和市政厅一样,古朴,精致,在结构和装饰上并不以华丽取胜,显得朴实无华,与街巷的鹅卵石路面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安静详和的感觉。同时密布全城的运河让这些建筑因而有了灵气,两岸的建筑在河面的倒映中显得格外清晰,偶尔有人划船经过,或者是悠闲的海鸟停在水面,打破了水面的宁静,水转波动,建筑的倒映便在弯曲的波浪中漾开了。到了晚上,华灯初上,看一艘艘小艇泊在小桥的旁边,河面倒映着河边人家窗口的灯光,一座座吊桥上的饰灯如星光闪闪,耳边响着点远处酒吧传来的爵士乐,容易让人联想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独特的风车和吊桥

莱顿人引以为豪的景物,还有风车和吊桥。这边的风车在小镇中算是保存得最好的,城内曾经有19座风车,荷兰实现工业化后,大部分风车的磨面功能逐渐被机械化工厂所取代,许多风车已经被拆除,莱顿的风车现在仅存三、四座,其中最著名的也是资格最老的是“DeValck”,建于1611年,高29米,现在已经被改建成一个风车博物馆,里面陈设着石磨等物品,站在风车顶部,看看仍在磨面粉的石磨,听听风车转动时不时发出的吱扭声,似乎在看在听它诉说一部记载着荷兰风车的兴衰史。

荷兰的运河桥梁普遍较低,为了不影响航运,大多数都设计成吊桥的式样,梵高曾经在多幅作品中描述过法国吊桥的形象,想必是和荷兰这种常见的风光有关。莱顿的吊桥式样各异,有类似于大吊车的弯勾形状的,有四方木架形状的,也有的特别简单,没有架子,由电动的绞车直接升降桥面。这些吊桥的支架,漆有不同的颜色和图案,和周围的建筑风格协调统一,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吊桥,装点着弯曲的运河,景深因此变得更丰满。

露天市场

运河两边热闹的人群和临时搭建的帐蓬,就是露天市场。在丹麦等北欧国家也有类似的市场,周末卖菜的摊主习惯拖长嗓子、相互攀比着高声叫卖各式果蔬,但这边摊主则是安静得多,无须吆喝,细声细语地打招呼,顾客也是不温不火地砍价。

这里的露天市场花草很多。荷兰是一个鲜花的国度,莱顿附近又是荷兰主要的花草生产基地,市场上售卖的鲜花品种繁多,价格便宜,除了郁金香,还有风信子、玫瑰等其他的花草,大盆小盆地摆在运河的旁边,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经过这些花摊,顿觉神清气爽。在这里可以买到从衣服鞋帽到鱼肉蔬菜等所有生活用品,游客们除了感受集市的热闹气氛,更可以考虑买点具有荷兰特色的手信馈赠亲友。

旅游指南

自莱顿火车站出来,右前方就有信息处,游览之前可以先在这里收集一些必需的资料。沿着车站路一直往前走上3分钟即到运河,沿着运河右侧是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左侧是一个美丽的公园,里面有一架作为博物馆开放的风车,游客还可以参观到风车内的工作和生活场景。

再往前走就到达两条运河的交汇点,桥边有运河旅游船的码头。过了桥,就进入哈勒姆街这条街是莱顿最大的商业街。沿着哈勒姆街走上500米左右,就到达一处十字路口,该路口左侧有个教堂,在此向右拐,就到了运河,这一带有很多咖啡馆,来光顾的多是学生。从这儿往西走,就会到大圣彼得教堂、莱顿大学本部和国立古代博物馆。也许有大学的缘故,这里有一种沉稳安静的气氛。

在莱顿,沿着古建筑夹岸而立的运河散步是最好的,特别是从国立古代博物馆门前流过的运河气氛极佳,河边的WEDDESTEEG胡同里就是伦勃朗的出生地,再往北就是白色吊桥和风车,是正宗的荷兰风景。

文化广角

在十八世纪的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实,发电装置的改善和大气电现象的研究,吸引了物理学家们的广泛兴趣,1745年,普鲁士的克莱斯特利用导线将摩擦所起的电引向装有铁钉的玻璃瓶。当他用手触及铁钉时,受到猛烈的一击。可能是在这个发现的启发下,莱顿大学的马森布罗克在1746年发明了收集电荷的“莱顿瓶”。因为他看到好不容易起得的电却很容易地在空气中逐渐消失,他想寻找一种保存电的方法。有一天,他用一支枪管悬在空中,用起电机与枪管连着,另用一根铜线从枪管中引出,浸入一个盛有水的玻璃瓶中,他让一个助手一只手握着玻璃瓶,马森布罗克在一旁使劲摇动起电机。这时他的助手不小心将中另一只手与枪管碰上,他猛然感到一次强烈的电击,喊了起来。马森布罗克于是与助手互换了一下,让助手摇起电机,他自己一手拿水瓶子,另一只手去碰枪管。

在一封信里他描述了这次实验结果:“我想告诉你一个新奇但是可怕的实验事实,但我警告你无论如何也不要再重复这个实验,把容器放在右手上,我试图用另一只手从充电的铁柱上引出火花。突然,我的手受到了一下力量很大的打击,使我的全身都震动了,手臂和身体产生了一种无法形容的恐怖感觉。一句话,我以为我命休矣。” 虽然马森布罗克不愿再做这个实验,但他由此得出结论:把带电体放在玻璃瓶内可以把电保存下来。只是当时搞不清楚起保存电作用的究竟是瓶子还是瓶子里的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蓄电的瓶子称作“莱顿瓶”,这个实验称为“莱顿瓶实验”。这种“电震”现象的发现,轰动一时,极大的增加了人们对莱顿瓶的关注。马森布罗克的警告起了相反的作用,人们在更大规模地重复进行着这种实验,有时这种实验简直成了一种娱乐游戏。人们用莱顿瓶作火花放电杀老鼠的表演,有人用它来点酒精和火药。其中规模最壮观的一次示范表演是法国人诺莱特在巴黎圣母院前作的。诺莱特邀请了法王路易十五的皇室成员临场观看表演。他调来了七百个修道士,让他们手拉手排民一行,全长达900英尺,约275米,队伍十分壮观。让排头的修道士用手拿住莱顿瓶,排尾的修道士手握莱顿瓶的引线,接着让莱顿瓶起电,结果七百个修道士因受电击几乎同时跳了起来,在场的人无不为之目瞪口呆。诺莱特以令人信服的语气向人们解释了电的巨大威力。后来人们很快又把电用于医学,将起电机产生的电通过病人身体,用于治疗半身不遂,神经痛等病症。这种治疗方法一直使用,直到人们弄明白电的作用后,才停止下来。

城市历史

公元922年见于记载,十二世纪城市环绕城堡发展,1266年建市。十四世纪纺织和印刷业发达。十九世纪末起工业迅速发展,现有印刷、纺织、食品、冶金和建筑材料等部门。全国最大的奶酪和牛市场之一。

整个莱顿约有10余万人口,莱顿大学的许多建筑也是莱顿非常重要和具有现代特色的建筑。在莱顿还有众多的博物馆,如国家古代风俗博物馆和人类文化学博物馆等。莱顿大学植物园是欧洲最古老的植物园之一。

攻略

自莱顿火车站出来,右前方就有信息处,游览之前可以先在这里收集一些必需的资料。沿着车站路一直往前走上3分钟即到运河,沿着运河右侧是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左侧是一个美丽的公园,里面有一架作为博物馆开放的风车,游客还可以参观到风车内的工作和生活场景。

再往前走就到达两条运河的交汇点,桥边有运河旅游船的码头。过了桥,就进入哈勒姆街这条街是莱顿最大的商业街。沿着哈勒姆街走上500米左右,就到达一处十字路口,该路口左侧有个教堂,在此向右拐,就到了运河,这一带有很多咖啡馆,来光顾的多是学生。从这儿往西走,就会到大圣彼得教堂、莱顿大学本部和国立古代博物馆。也许有大学的缘故,这里有一种沉稳安静的气氛。

在莱顿,沿着古建筑夹岸而立的运河散步是最好的,特别是从国立古代博物馆门前流过的运河气氛极佳,河边的WEDDESTEEG胡同里就是伦勃朗的出生地,再往北就是白色吊桥和风车,是正宗的荷兰风景。

咖啡馆

出岛咖啡馆(CAFE DECIMA):1829年SIEBOLD被日本驱逐出境,于1845年在莱顿仿照日本的建筑风格建了一座别墅,起名就叫日本。其附近的街道,也分别被称作日本街、SIEBOLD和出岛(是日本长崎市一街区名,江户时代曾是荷兰人居住区)。别墅不久即遭破坏,日本街之名也湮灭了,惟有后两者至尽犹存,它们长不足200米,是小镇上典型的小街道。

出岛街上有一座出岛咖啡馆,它其实是个典型的荷兰咖啡馆,跟日本没有任何关系,但也不妨在此来一杯咖啡或啤酒。去时可乘15或16路公车,向东行10分钟即到。

名人故乡

伦勃朗(Rembrandt1606~1669)1606年7月15日生于莱顿,1669年10月4日卒于阿姆斯特丹。其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自画像莱顿时期(约1625~1631)作品采取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

伦勃朗在绘画史——不独是荷兰的而是全欧的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他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造成伦勃朗的伟大的面目的,是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光暗。这名辞,一经用来谈到这位画家时,便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换言之,伦勃朗的光暗和文艺复兴期意大利作家的光暗是含着绝然不同的作用的。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Fromentin)目他为“夜光虫”。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

卢浮宫中藏有两幅被认为代表作的画《木匠家庭》、《以马忤斯的晚餐》,我们正可以把它们用来了解伦式氏的“光暗”的真际。作品《圣斯蒂芬被石块击毙》、(藏里昂美术馆),通过捕捉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了塑造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他毕生研究相学,其探索的成果是他绘画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姆斯特丹时期(1632~1648)从1632年定居阿姆斯特丹到1640年,是其创作的成熟阶段。成名作《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藏海牙莫里斯皇家绘画陈列馆),突破团体肖像画呆板的程式,在构图和人物神情上处理得逼真而又生动。这时期的大量宗教画,均表现世俗内容,具有巴洛克画风。1636年所作《参孙被弄瞎眼睛》,因表情刻画细腻而复杂,被评论家形容为相当于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类似的杰作还有《画家和他的妻子》、《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藏德累斯顿画廊)等。1640~1648年,个人生活的不幸和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创作也进入一个深化的阶段。1642年儿子去世使他悲痛万分,而《夜巡》、(藏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问世,一开始又不被人理解,这幅带有风俗画和历史画性质,可以使人回忆起往昔荷兰人民反抗异族统治斗争的史诗性杰作,因其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画法,开始不被订画者接收,一度形成僵局。此时期他的其他作品,也像《夜巡》一样采用更加接近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含蓄地描绘画面上的主要人物,因而不像30年代那样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欢迎,以致生活越来越困难。《夜巡》晚年(1648~1669)伦勃朗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油画作品买主不多,只有宗教题材的蚀刻版画还有人订制。其中一幅取名《100荷币版画》的作品,就是依其售价而定名的。这时期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描绘荷兰古代英雄C.西菲利斯反抗罗马暴政的《西菲利斯的密谋》和《呢商同业公会理事》、(藏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团体肖像。前一幅具有纪念碑式气魄,可惜现只存一块残片,藏于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后一幅因表现了因人而异的外貌性格特征,成为他的不朽之作。家庭的不幸和一系列折磨并未摧毁这位倔强的老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直至逝世前还画出了《浪子回头》、《扫罗与大卫》等名画。据20世纪60年代统计,他一生留存的作品有油画600幅,蚀刻版画350幅,素描1500幅,70年代以后还陆续有新的发现。

视频

荷兰城市---莱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