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假单胞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是一种环境污染菌。对于人类是一种罕见的机会致病菌。荧光假单胞菌属于假单胞菌属,是化能异养型的革兰氏阴性菌,呈杆状,有鞭毛。能分泌黄绿色荧光色素发出荧光,能产生抗生素、水解酶等代谢产物,在 4℃-37℃范围内,中性环境中生长,生理生化特性显著,是作为嗜冷菌是牛奶中危害最大的微生物。
生物学作用
以原核生物16S保守序列设计引物,用PCR方法,从荧光假单胞菌基因组中扩取其16S保守序列,连接到T-载体,以设计好的限制性内切酶,分别切割表达载体(pET32a、pMAL-c2、pGEX-6p-1 )和目的基因,然后将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连接,转化大肠杆菌表达宿主菌(BL21、Origami),并以酶切方法验证连接的正确性;诱导表达后即可得到LPL(脂蛋白脂肪酶)
荧光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分类学上属于细菌域、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假单胞菌目、假单胞菌科的假单胞菌属。细胞为直的杆菌,大小为0.7-0.8X2.3-2.8 微米,不产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有数根极生鞭毛,运动。需氧,进行严格的呼吸型代谢,以氧为最终电子受体。能以硝酸盐为替代的电子受体进行厌氧呼吸。化能营养异养,不需要有机生长因子。氧化酶阳性,接触酶阳性。能利用葡萄糖和果糖,有些菌株能从蔗糖合成果聚糖,明胶液化。生长温度范围 4-37℃,最适生长温度是25-30℃。 DNA中G+C 含量是60-61%。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土壤、水、植物及动物活动环境中。该菌生化能力活跃,可降解许多人工合成化合物,常被用于环境保护。
还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根际促生细菌,是已知植物根际有益微生物中种群数量较多的细菌种类之一。该菌营养需要相对简单,能够利用根系分泌物中大部分营养迅速在植物根围定殖。其中一些菌株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和防治病害的作用,因而可能用于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1]
临床意义
可从伤口、痰、胸水、尿和血液中分离出来,也可从血库存在中分离出。可在冰箱储存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中繁殖,而且自溶后释放内毒素。其内毒素的磷脂部分,可导致输血后不可逆的休克。
相关污染事例
【北京工商局称“发光猪肉”为细菌引起】北京市工商局13日回应称,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对送检“发光猪肉”样本进行了检测,送检样本均未检出荧光增白物质,但检出了荧光假单胞菌。专家表示,这种细菌并不可怕,对正常人群不具有致病性,只要猪肉本身没有腐败变质,煮熟即可杀灭该细菌。(新京报)
荧光假单胞菌的检测方法
我国对乳制品中嗜冷菌数量的检测采用国家标准NYT 1331-2007中平板计数的方法,对荧光假单胞菌没有专门的国标,但是国内外对荧光假单胞菌检测技术有丰富的研究。[2]
平板计数法 国际乳品联合会(IDF)采用 IDF Standard 101A 和 IDF Standard 132A检测标准,前者采用 6.5℃培养10天后平板计数,后者 21℃培养 25h后计数,132A培养时间短稳定性好,菌数较为准确。平板计数法将原料乳稀释后,采用涂布法,倾注法,3M细菌总数试纸等方法进行计数,倾注法由于温度较高导致精确度较低,3M 试纸精确度和效率较高。平板计数法是传统的检测方法,计数准确,但耗时太长,25h远达不到工业生产快速检测的要求。
直接荧光过滤法 直接荧光法DEFT(Direct Epifluorescent Filter Technique)是利用电离辐射对食品样品菌落计数的方法,操作简便,具有高通量性。将样品通过过滤器后,吖啶橙染色,在紫外显微镜下活细胞能观察到橘黄色,而死细胞染成绿色,可以统计出样品中所有菌落的总数。原料乳用滤膜过滤后染色,计数得荧光假单胞菌相关性系数为0.91,且在25min内完成检测。相对于传统的平板计数方法,DEFT 大大缩短检测时间,利用其原理,可以实现对多种食品中菌落数的快速检测。但是 DEFT 的灵敏度不高,只能用于检测一定范围内菌落数,当食品中菌数含量较少时没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实验仪器比较昂贵,在工业生产中不能很好的适用。
流式细胞法 流式细胞法FCM(Flow Cytometry Method)可以检测菌液中标记荧光信号的单细胞,对菌株实现逐一定量分析。流式细胞法检出的菌数是平板计数法的 3.8 倍,因为能统计到总体菌落数量。利用这个方法检测牛奶中假单胞菌,能在4 h内完成检测,且在菌落数含量较少时灵敏度有很大的提高。此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测原料乳中荧光假单胞菌含量,但流式细胞法操作过程较为复杂,且容易被多种因素影响检测到的结果。
PCR法 针对16S rRNA 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通过 PCR 扩增,可以将牛奶中嗜冷菌扩增出147bp的 DNA片段,标记后用 ELISA 检测,得到荧光假单胞菌AH-70 的OD450和菌浓度的方程,分析得此方法和平板计数法的相关系数达到 0.94,可以检测菌浓度范围是103-107CFU/mL。PCR 检测具有很高的灵敏度,特异性较强,有文献报道当原料奶中埃希肠杆菌的浓度达到 10CFU/mL 时能被检测出来。PCR 检测菌落数结果同样会受到死菌株数的影响,而且在现实生产中对食品提取可以PCR扩增的DNA难度很大,容易被食品体系中因素影响精确度。
氨肽酶法 氨肽酶法通过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上的氨肽酶与特定的化合物反应,检测氨肽酶的活性。吕元等人用氨肽酶法,对杭州地区原料奶中荧光假单胞菌,阪崎肠杆菌和鲁氏不动杆菌 3 种优势嗜冷菌进行快速检测。结果得出 3 种菌的浓度和氨肽酶活性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与传统的平板计数法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短检测的时间。在检测冷藏肉类中嗜冷菌报道,氨肽酶法的检测范围是104-108CFU/mL,检测时间为2.5 h,与平板计数法结果的相关性为0.88。显然氨肽酶法能达到快速检测的效果,氨肽酶法适用于定性检测,可以根据反应颜色用肉眼观察,但检测灵敏度较其他方法差,最大的问题是原料样品中的革兰氏阳性菌无法被检出,导致实验结果偏差。
ELISA法 ELISA 法通过抗体特异性反应检测菌落数,具有高灵敏性,也易于同其他方法结合。PicardC 等人通过测定酪蛋白糖多肽计算原料乳中嗜冷菌含量。利用单克隆抗体,检测出成品奶样中嗜冷菌,与平板计数法相关性达 0.96。从脱脂奶粉中检测6种沙门氏菌,检出线为10 CFU/mL,检测时间为3h。CrociL等人在对猪肉样品的检测中,将 ELISA 方法和 PCR 法、平板计数进行对比,得出前面两者都较为灵敏,最低检出线为1-10个/25g,检测结果符合 ISO 规定。
免疫磁珠法 免疫磁珠技术可以快速的富集乳制品中低浓度的菌,通过结合 PCR、ELISA等方法可以达到快速、准确的检测目的。吕琦等人通过对 4 中菌保守序列基因设计引物,建立多重 PCR 体系,在7-8h检测时间内,检测灵敏度达到 102CFU/mL,具有特异性。免疫磁珠技术检测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一定优势,改进得到嗜冷菌的保守序列能表现高通量性。对于免疫磁珠技术检测乳制品中菌浓度的研究报道较少,但是应用于检测有害化合物的研究都比较成熟,应用广泛。
参考文献
- ↑ 荧光假单胞菌分为哪几种?39问医生
- ↑ 荧光假单胞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什么区别?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