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荣季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荣季明,化纤工程设计专家,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参加和主持过中国的粘胶纤维、涤纶、聚酯纤维、腈纶、锦纶等各类化纤工程设计,多次担任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的规划、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设计金奖和科技进步奖,为中国化纤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文名 荣季明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江苏无锡 出生日期 1933年 目录 1 个人简历 2 人物经历 ▪ 幼年乱世 ▪ 求学生涯 ▪ 参加工作 ▪ 成就荣誉 3 科技成就 ▪ 棉浆研究 ▪ 第一家自建工厂 ▪ 设备改进 4 人物评价 5 主要论著 个人简历编辑 1933年 出生于江苏无锡 1953年 华东化工学院毕业 1953-1957年 华东钢铁公司组长、技术员 1957-1960年 上海安乐人造丝厂技术员 1960-1964年 上海纺织局设计室粘胶组组长、技术员 1964-1983年 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副主任、工程师 1983-1986年 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86-1990年 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副院长、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90-1995年 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5-1998年 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8-2002年 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 2002年10月 退休,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 人物经历编辑 幼年乱世 荣季明,1933年10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一个工商业者家庭。五岁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举家迁居上海。幼年目睹社会混乱,日本侵略军肆掠,痛感中国落后而饱受凌辱之苦,增强了读书救国、奋发图强的决心。 求学生涯 初中就读于上海育英中学,后转入上海大同大学附中,1950年高中毕业。同年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但就读仅一个半月时,已迁居苏州的父亲突患重症,家中无人照料,不得不临时转学到苏州东吴大学化工系继续学业。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转入华东化工学院就读,1953年大学毕业。 参加工作 大学毕业后,统一分配到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1953-1957 年,在华东钢铁公司任组长、技术员,从事钢铁生产技术工作。1955年,经组织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带职进修金属材料等课程,这为他以后在工程材料知识方面的扩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7年初调往上海安乐人造丝厂,参加老厂的复厂重建工作,从此走上了化学纤维生产技术岗位。 1960年,调上海纺织局设计室任粘胶化纤组组长、技术员,从事粘胶纤维制造工艺的工程设计工作,并完成了多个粘胶纤维厂项目的工程设计任务。 1964-1982年,在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任设计室副主任、工程师;1983年底-1986年,任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86-1995年任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5-1998年任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9 年3月任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 荣季明同志于198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成就荣誉 荣季明从事化纤工程设计工作已长达45年以上。他严谨踏实,待人诚恳,实事求是,敢于创新;专业业务知识面较广,涉及粘胶纤维、涤纶、锦纶、腈纶、聚酯纤维等多品种工程领域。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多次担任国家级和省市级重点工程的规划、工程设计项目总负责人等工作,包括上海石化总厂一期工程涤纶厂、上海石化总厂二期工程涤纶二厂、山东齐鲁化纤总公司等一批大型、特大型国家重点工程的工程设计总负责人。他立足国内现有技术,审视国际先进水平,敢于探索和创新,成果显著,在工程设计项目中曾六次获得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四次获得国家级优秀设计及优质工程金质奖,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1987年被评为上海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6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建设部授予他“中国工程设计大师”荣誉称号。1988年9月至今,历任上海市建设委员会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科技委委员;1993年5月起连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十九、第二十届理事会纺织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科技成就编辑 棉浆研究 1958年10月,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上海安乐人造丝厂复厂投产。不久,由于生产人造丝的原料木浆粕供应困难,准备以当时国内资源较丰富的棉短绒来替代,上级拟改建一个棉浆生产车间。为了改善棉浆粕的反应性能,荣季明参与了反复探索和潜心研究,并于1959年夏在安乐厂大生产上全面试用,取得成效。这是当时国内第一家采用棉浆为原料进行工业生产的粘胶纤维厂,这项成果为国内粘胶纤维生产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第一家自建工厂 1960年前后,中国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纺织纤维原料匮乏。上海纺织局决定建设一个年产3400吨粘胶短纤维的安达化纤厂,并抽调三名工艺技术人员负责全厂工艺设计任务。荣季明作为其中之一,担任了工艺主设计工作。他们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依托,敢于创新,对仿苏式的生产流程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原料输送流程中,把碱纤维素二次气送改为一次提升重力输送,减少了碱纤维素反复上下的输送过程;在后处理流程中,把苏式长丝束连续处理改为丝束切断后散状处理;重新设计了黄化、后溶解机等主机设备及酸浴蒸发器等全套回收设备。该厂于1961年顺利投产。这是中国第一家全部依靠自己力量建设起来的粘胶短纤维工厂,受到国务院和国家计委的表扬。 1962年,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后期,纺织纤维原料依然十分紧缺。上海一些纺织企业参照苏联“五合机”法生产粘胶纤维的原理,以简陋的设备土法上马生产小化纤,虽然质量并不很好,但是可以利用硬杂木等下脚料为原料生产化纤。中央希望上海能集中力量搞一个利用硬杂木下脚料为原料生产粘胶短纤维的样板厂,以利于取得经验,统一推广。1962年,上海市的样板厂正式启动,定名为上海第二人造纤维厂。荣季明被任命为工艺设计负责人。他从总结经验、组织调查、测定数据和确定工艺流程着手,组织协作,进行全部主机设备的设计,并确定了工程设计方案。1963年3月,由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和纺织、一机、林业、冶金、轻工部等“三委”、“五部”进行联合审查获得通过。经过一年拼搏,一个日产5吨木浆粕和粘胶纤维的小型联合企业顺利投产。随后,整套工程设计和设备又供四川省成都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两地建厂所用。由于该工程投资较省,以后又陆续推广到浙江、江西、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对缓解当时全国纤维原料紧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64年,上海市科委下达在上纤四厂扩建“二超”级粘胶超强力帘子线试验车间任务,他担任该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并直接参与了超强帘子线纺丝机的设备设计工作;1965年又为上纤三厂改造生产高湿模量纤维,组织设计了连续脱泡设备、纺丝机等关键设备以及工程设计,获得成功。 设备改进 1969年下半年,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48工程(现岳阳石化总厂)涤纶、锦纶两个分厂的工程设计技术负责人,主持年产5000吨规模的锦纶长丝和涤纶短纤维的工程设计。这是当时国内锦纶行业中一个特大型工程。在该项设计中,他对工艺生产中的关键设备逐台研究攻关,如锦纶聚合釜生产能力的扩大,纺丝单体回收工艺的调研决策,萃取塔能力的扩大改进,纺丝机组合形式和单机生产力的确定,以及涤纶切片采用沸腾干燥设备的扩大和短纤维纺丝采用大棉条桶卷绕方式等等,作了一次全面的总结和革新。并且在设备制造的同时,全面开展了工程设计和建设。经过一年半的奋战,该项目于1971年5月顺利投产,受到国家有关领导部门的赞扬。这个工程的投产,标志着中国合成纤维工业开始向大型化起步,而且工艺技术均由国内自主解决。该工程的工程技术和新设计制造的设备,一年后就推广应用到山西榆次和江苏清江两个锦纶厂的建设中。后来,这些主机设备经纺织部机械局组织改进定型,成为中国锦纶6纤维(长丝、短纤维)生产的第一批国产定型设备,在国内推广应用延续了十余年。 人物评价编辑 荣季明谦虚好学,积极进取。虽已年逾花甲,仍然保持着旺盛的事业心和极强的责任心。2000年,上海石化股份公司涤纶事业部准备将20世纪80年代自力更生建设的年产1.5万吨的涤纶短纤维生产线改造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年产3万吨的现代化生产线。荣季明不顾年迈,担任该科研课题的协作单位工作组组长,全身心地投入到协作攻关的工作中去。通过小试,在2002年成功地改造了一条大生产线。该课题荣获中国石化科技成果二等奖;大生产线改造工程获中国纺织协会2002年度优秀设计一等奖。 在工程设计领域不断取得新成就,技术业务精益求精的同时,荣季明依旧保持着平易近人、热心培养青年后备人才的好品德。在单位里,凡青年技术人员在业务上遇到困难求教于他时,他总是尽其所能,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1981年,华东纺织工学院为82届毕业班开设了《化纤工厂设计》课程,邀请荣季明前往授课。那正是设计工作非常繁忙的时期,但他把培养人才视为己任,硬是挤出时间自编教材,不辞辛劳,每周赶赴学校,为学生系统讲授工程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自己的经验。 荣季明年逾七旬,但他依然活跃在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顾问的岗位上,继续为中国化纤工程设计事业辛勤耕耘着。 主要论著编辑 1.荣季明.国产一万五千吨涤纶短纤维工艺路线探讨和分析.金山油化纤专辑,1986(12) 2.荣季明,胡轩民,钱金筛等.日产50吨涤纶短纤维设备安装质量检验标准FJJ216-86.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6 3.荣季明.HV401熔体输送配管试生产报告.中国科学技术文库(文库论文编号:TG1319),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