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榮季明,化纖工程設計專家,中國工程設計大師。參加和主持過中國的粘膠纖維、滌綸、聚酯纖維、腈綸、錦綸等各類化纖工程設計,多次擔任國家和省市重點工程的規劃、工程設計總負責人,多次榮獲國家級、省部級優秀設計金獎和科技進步獎,為中國化纖工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中文名 榮季明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蘇無錫 出生日期 1933年 目錄 1 個人簡歷 2 人物經歷 ▪ 幼年亂世 ▪ 求學生涯 ▪ 參加工作 ▪ 成就榮譽 3 科技成就 ▪ 棉漿研究 ▪ 第一家自建工廠 ▪ 設備改進 4 人物評價 5 主要論著 個人簡歷編輯 1933年 出生於江蘇無錫 1953年 華東化工學院畢業 1953-1957年 華東鋼鐵公司組長、技術員 1957-1960年 上海安樂人造絲廠技術員 1960-1964年 上海紡織局設計室粘膠組組長、技術員 1964-1983年 上海紡織工業設計院副主任、工程師 1983-1986年 上海紡織工業設計院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1986-1990年 上海紡織工業設計院副院長、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1990-1995年 上海紡織工業設計院副院長、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95-1998年 上海紡織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98-2002年 上海紡織建築設計研究院高級技術顧問 2002年10月 退休,上海紡織建築設計研究院顧問 人物經歷編輯 幼年亂世 榮季明,1933年10月31日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一個工商業者家庭。五歲時,正值抗日戰爭爆發,舉家遷居上海。幼年目睹社會混亂,日本侵略軍肆掠,痛感中國落後而飽受凌辱之苦,增強了讀書救國、奮發圖強的決心。 求學生涯 初中就讀於上海育英中學,後轉入上海大同大學附中,1950年高中畢業。同年考入浙江大學化學系,但就讀僅一個半月時,已遷居蘇州的父親突患重症,家中無人照料,不得不臨時轉學到蘇州東吳大學化工系繼續學業。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轉入華東化工學院就讀,1953年大學畢業。 參加工作 大學畢業後,統一分配到重工業部鋼鐵工業局。1953-1957 年,在華東鋼鐵公司任組長、技術員,從事鋼鐵生產技術工作。1955年,經組織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學帶職進修金屬材料等課程,這為他以後在工程材料知識方面的擴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57年初調往上海安樂人造絲廠,參加老廠的復廠重建工作,從此走上了化學纖維生產技術崗位。 1960年,調上海紡織局設計室任粘膠化纖組組長、技術員,從事粘膠纖維製造工藝的工程設計工作,並完成了多個粘膠纖維廠項目的工程設計任務。 1964-1982年,在上海紡織工業設計院任設計室副主任、工程師;1983年底-1986年,任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1986-1995年任副院長、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5-1998年任上海紡織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9 年3月任上海紡織建築設計研究院高級技術顧問。 榮季明同志於198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成就榮譽 榮季明從事化纖工程設計工作已長達45年以上。他嚴謹踏實,待人誠懇,實事求是,敢於創新;專業業務知識面較廣,涉及粘膠纖維、滌綸、錦綸、腈綸、聚酯纖維等多品種工程領域。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多次擔任國家級和省市級重點工程的規劃、工程設計項目總負責人等工作,包括上海石化總廠一期工程滌綸廠、上海石化總廠二期工程滌綸二廠、山東齊魯化纖總公司等一批大型、特大型國家重點工程的工程設計總負責人。他立足國內現有技術,審視國際先進水平,敢於探索和創新,成果顯著,在工程設計項目中曾六次獲得部級優秀設計一等獎,四次獲得國家級優秀設計及優質工程金質獎,並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1987年被評為上海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1年6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建設部授予他「中國工程設計大師」榮譽稱號。1988年9月至今,歷任上海市建設委員會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屆科技委委員;1993年5月起連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第十九、第二十屆理事會紡織設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科技成就編輯 棉漿研究 1958年10月,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上海安樂人造絲廠復廠投產。不久,由於生產人造絲的原料木漿粕供應困難,準備以當時國內資源較豐富的棉短絨來替代,上級擬改建一個棉漿生產車間。為了改善棉漿粕的反應性能,榮季明參與了反覆探索和潛心研究,並於1959年夏在安樂廠大生產上全面試用,取得成效。這是當時國內第一家採用棉漿為原料進行工業生產的粘膠纖維廠,這項成果為國內粘膠纖維生產的後續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 第一家自建工廠 1960年前後,中國連續三年遭受自然災害,紡織纖維原料匱乏。上海紡織局決定建設一個年產3400噸粘膠短纖維的安達化纖廠,並抽調三名工藝技術人員負責全廠工藝設計任務。榮季明作為其中之一,擔任了工藝主設計工作。他們以自己的實踐經驗為依託,敢於創新,對仿蘇式的生產流程進行了大膽改革。在原料輸送流程中,把鹼纖維素二次氣送改為一次提升重力輸送,減少了鹼纖維素反覆上下的輸送過程;在後處理流程中,把蘇式長絲束連續處理改為絲束切斷後散狀處理;重新設計了黃化、後溶解機等主機設備及酸浴蒸發器等全套回收設備。該廠於1961年順利投產。這是中國第一家全部依靠自己力量建設起來的粘膠短纖維工廠,受到國務院和國家計委的表揚。 1962年,中國正處於三年自然災害後期,紡織纖維原料依然十分緊缺。上海一些紡織企業參照蘇聯「五合機」法生產粘膠纖維的原理,以簡陋的設備土法上馬生產小化纖,雖然質量並不很好,但是可以利用硬雜木等下腳料為原料生產化纖。中央希望上海能集中力量搞一個利用硬雜木下腳料為原料生產粘膠短纖維的樣板廠,以利於取得經驗,統一推廣。1962年,上海市的樣板廠正式啟動,定名為上海第二人造纖維廠。榮季明被任命為工藝設計負責人。他從總結經驗、組織調查、測定數據和確定工藝流程着手,組織協作,進行全部主機設備的設計,並確定了工程設計方案。1963年3月,由國家計委、經委、建委和紡織、一機、林業、冶金、輕工部等「三委」、「五部」進行聯合審查獲得通過。經過一年拼搏,一個日產5噸木漿粕和粘膠纖維的小型聯合企業順利投產。隨後,整套工程設計和設備又供四川省成都市、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兩地建廠所用。由於該工程投資較省,以後又陸續推廣到浙江、江西、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對緩解當時全國纖維原料緊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64年,上海市科委下達在上纖四廠擴建「二超」級粘膠超強力帘子線試驗車間任務,他擔任該工程設計總負責人,並直接參與了超強帘子線紡絲機的設備設計工作;1965年又為上纖三廠改造生產高濕模量纖維,組織設計了連續脫泡設備、紡絲機等關鍵設備以及工程設計,獲得成功。 設備改進 1969年下半年,他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48工程(現岳陽石化總廠)滌綸、錦綸兩個分廠的工程設計技術負責人,主持年產5000噸規模的錦綸長絲和滌綸短纖維的工程設計。這是當時國內錦綸行業中一個特大型工程。在該項設計中,他對工藝生產中的關鍵設備逐台研究攻關,如錦綸聚合釜生產能力的擴大,紡絲單體回收工藝的調研決策,萃取塔能力的擴大改進,紡絲機組合形式和單機生產力的確定,以及滌綸切片採用沸騰乾燥設備的擴大和短纖維紡絲採用大棉條桶卷繞方式等等,作了一次全面的總結和革新。並且在設備製造的同時,全面開展了工程設計和建設。經過一年半的奮戰,該項目於1971年5月順利投產,受到國家有關領導部門的讚揚。這個工程的投產,標誌着中國合成纖維工業開始向大型化起步,而且工藝技術均由國內自主解決。該工程的工程技術和新設計製造的設備,一年後就推廣應用到山西榆次和江蘇清江兩個錦綸廠的建設中。後來,這些主機設備經紡織部機械局組織改進定型,成為中國錦綸6纖維(長絲、短纖維)生產的第一批國產定型設備,在國內推廣應用延續了十餘年。 人物評價編輯 榮季明謙虛好學,積極進取。雖已年逾花甲,仍然保持着旺盛的事業心和極強的責任心。2000年,上海石化股份公司滌綸事業部準備將20世紀80年代自力更生建設的年產1.5萬噸的滌綸短纖維生產線改造為具有國際水平的年產3萬噸的現代化生產線。榮季明不顧年邁,擔任該科研課題的協作單位工作組組長,全身心地投入到協作攻關的工作中去。通過小試,在2002年成功地改造了一條大生產線。該課題榮獲中國石化科技成果二等獎;大生產線改造工程獲中國紡織協會2002年度優秀設計一等獎。 在工程設計領域不斷取得新成就,技術業務精益求精的同時,榮季明依舊保持着平易近人、熱心培養青年後備人才的好品德。在單位里,凡青年技術人員在業務上遇到困難求教於他時,他總是盡其所能,毫無保留地給予指導。1981年,華東紡織工學院為82屆畢業班開設了《化纖工廠設計》課程,邀請榮季明前往授課。那正是設計工作非常繁忙的時期,但他把培養人才視為己任,硬是擠出時間自編教材,不辭辛勞,每周趕赴學校,為學生系統講授工程設計方面的基礎知識和自己的經驗。 榮季明年逾七旬,但他依然活躍在上海紡織建築設計研究院高級顧問的崗位上,繼續為中國化纖工程設計事業辛勤耕耘着。 主要論著編輯 1.榮季明.國產一萬五千噸滌綸短纖維工藝路線探討和分析.金山油化纖專輯,1986(12) 2.榮季明,胡軒民,錢金篩等.日產50噸滌綸短纖維設備安裝質量檢驗標準FJJ216-86.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86 3.榮季明.HV401熔體輸送配管試生產報告.中國科學技術文庫(文庫論文編號:TG1319),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