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荠菜那些事儿(李法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荠菜那些事儿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荠菜那些事儿》中国当代作家李法会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荠菜那些事儿

有天下午妻子去挖荠菜了,挖回来一大袋子,还不错,看起来不老,多少有点黄叶。这可是深秋时节了啊。前几天她说可以挖荠菜,我就奇怪,宋人陆游讲“残雪初消荠满园”, 荠菜春天才有,今年春天就挖过一次,秋天哪来的荠菜?有也得跟老草差不多了吧。

网上有一篇文章说,秋天的荠菜才是最美的,味道最纯正,说荠菜经历了寒冷和风霜,变得坚韧、香甜,味道当更深沉。这是无病呻吟的散文的惯常写法,拿荠菜说事,想说的是人只有经历磨砺,才能感觉生命的美好。还有人说,吃荠菜最好的季节是阳历的十月至十二月三个月份,这时候的荠菜吃起来嫩、脆、鲜、香,四美具备,过完春节,天气渐暖,荠菜便和别的蔬菜一样渐入老境。怎么会这样呢?春天的荠菜应该是最早长出来的,鲜嫩啊?正如郑板桥的诗句“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啊。吃吃看吧,味道怎样,不管春天还是秋天了。妻子包了荠菜韭菜包子,据说荠菜里再加点韭菜味道更好,纯荠菜似乎没什么味道,各一半吧。好吃吗?得说好吃,要对得起包包子的人。其实无所谓多好吃,只是味道独特,也很鲜,比纯韭菜好吃,纯韭菜包子总有点辛辣味。

荠菜可以吃,在中国有极久远的历史,可以说是从《诗经》里走出来的野菜,“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是说荠菜有甜味,不苦不涩就能吃的。历来诗人们写到荠菜的很多,前边说到了陆游和郑板桥,自然少不了美食家苏轼,“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这是写给他弟弟子由的诗。苏轼在给友人的信中还说过“今日食荠极美,天然之珍”的话。民俗,江南有“三月三,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据说,可以消灾辟邪。甚至还有农历三月三为荠菜生日的说法。总的一个意思,荠菜鲜美,可以吃。

古人那些诗句也许只流传在读书人心中,现代人知道荠菜,或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知道荠菜,应该归功于作家张洁那篇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挖荠菜》,是忆苦思甜,现在的课本没有这一篇了,好像主题思想跟时代不吻合了。引用一点:“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温饱问题解决了,人民不再挖野菜度日了,自然要删除这一篇了。

现代科学发达,早已经研究出荠菜的营养价值,当然维生素ABCDEFG都含有的,最独特的是含有11种氨基酸,这是荠菜鲜美的原因。钙含量超过豆腐,胡萝卜素与胡萝卜相仿。荠菜可药用,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看这些研究成果,似乎不吃荠菜,大约人不能活了。反正不花钱,找没农药的野地挖就是了。

但话又说回来了,野菜毕竟是野菜,偶尔吃点没什么,个人观点,是不可以当做日常蔬菜来常吃的。道理非常简单,原始先民老祖宗经过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十几万或上百万年的选择,并没有把荠菜作为日常蔬菜来培育,进而食用,必然荠菜不同于常吃的萝卜白菜芹菜菠菜。如2003年,肆虐中国的非典据说是中国人吃果子狸吃出的事。果子狸作为野味,也许味道不同于日常吃的鸡鸭鹅,或也许真好吃,著名作家熊召政的小说《张居正》里就有吃野味果子狸的描述。但老祖宗经过选择,并没有把果子狸驯养为鸡鸭鹅之类日常动物类,很大的可能是漫长的历史选择中,老祖宗吃过果子狸,并为此付出过瘟疫等惨痛的教训,最终没有把果子狸作为日常食物。至于吃荠菜,并没见过吃出病来的记载,但老祖宗并未选择它,肯定会有其中的道理,后人还是要遵守的,食品安全还要看历史的。总的来说,当时、当地、常用,可以作为食品食用的三个原则,新奇的玩意儿尝尝新也就算了。

再回到荠菜,荠菜可吃,包饺子,包包子,做个荠菜汤,或如张洁,撒在玉米粥里,都是不错的,还是不要多吃。那挖荠菜到底为哪般呢?吃,算一般。二般呢,刚开春,大好春光,三五好友,或一家人,以挖荠菜为名到田野里吹吹春风,伸展伸展憋屈了一冬的身体,文雅的话是“天人合一”,与自然融为一体。春风和煦,鸟儿叽喳,寻找刚露出头来的荠菜,就算寻找感受春天了。秋天呢,萧瑟秋风中大地还留有一抹荠菜绿,抒点情感叹生命的坚强也可以的。再有一般,自己挖来的荠菜,有自己的劳动,吃着自然香甜新鲜啊。只谈吃,有些俗,如此想,是不是显得高雅一些啊?呵呵!

挖荠菜,想来是极好的。[1]

作者简介

李法会,山东省夏津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生写作,自己就得更喜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