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茶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茶療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醫中藥是中華民族中的一座寶庫,食療是這座寶庫中的一頂皇冠,而茶療恰恰是這頂皇冠上那顆最耀眼的明珠,因此,希瑞海秉持者養生在乎茶療的理念,倡導健康當代中國人。茶療將藥與茶完美結合,能防疾病,能品茶趣,常飲能祛頑疾、強體魄、安心神、潤喉腸、降脂減肥、益壽延年。

基本內容

中文名:茶療

品種:烏龍茶鐵觀音

外文名:Treatment of tea

產地:安溪、長坑

茶療

茶療,指以茶作為單方或配伍其他中藥組成複方,用來內服或外用,以養生保健、防病療疾的一種治療方法。茶療一直是中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茶葉對人體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所以自從茶被發現和利用以來,茶與茶療一直是我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茶作為單方或與其他中藥組成複方,用來內服或外用,以此作為養生保健、防病療疾的一種治療方法,即稱為茶療。

概述

茶療,是關於用茶以及相關中草藥或食物進行養生保健和治療疾病的一種學問,既保持了茶的特色和作用,又有茶本身所不具備的功效,可謂中國茶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茶在中國最早是以藥物身份出現的,中國對茶的養生保健和醫療作用的研究與應用有着悠久的歷史。

幾千年來,通過各種實踐,人們逐步了解到茶具備的27種藥用功效:安神除煩、少寐、明目、清頭目、下氣、消食、醒酒、去膩、清熱解毒、止渴生津、祛痰、治痢、療瘡、利水、通便、祛風解表、益氣力、堅齒、療肌、減肥、降血脂、降血壓、強心、補血、抗衰老、抗癌、抗輻射。

含義

茶療的實施,有兩個層次的含義。

狹義的茶療,僅指應用茶葉,未加任何中西藥。當然,這是茶療的基石與主體。沒有這一基石與主體,茶療就不能成立。由於茶葉在傳統應用上其功效已有二十四項之多,所以光是茶葉一味也足以構成茶療體系。

茶療的第二個層次概念,就是廣義上的茶療,即可在茶葉外酌加適量的中、西藥物,構成一個複方來應用。當然,也包括某些方中無茶,但在煎服法中規定用「茶湯送下」的複方。這實際上是茶、藥並服。

在注重飲食保健的今天,飲茶更為風行。以茶入萊,以茶入食,不但豐富了飲食菜譜,而且發揮了茶的保健與養生功效。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茶療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和良好的療效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

歷史

古代茶療茶方劑被廣泛的運用,諸多典籍都有相關的記載。到了近代,特別是現代,茶療的應用幾乎隨處可見。如《中國藥學大辭典》、《中國醫學大辭典》、《藥材學》、《中藥大辭典》、《瀚海頤生十二茶》、《家用中成藥》、《食物療法精萃》、《養生壽老集》、《中國藥膳學》、《中國藥學》等諸多着作中,都錄有許多茶療方劑,其取材易、製法簡,應用方便,療效好的特點,備受人們的歡迎。

茶療的本草記述,以唐代蘇敬等撰的《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為最早,列於木部中品。其文甚簡,計正文45字,注文50字。

正文:「茗,苦荼。茗,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秋(據《證類本草》與《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應作春)采之。苦荼,主下氣,消宿食,作飲加茱萸、蔥、姜等良。」

注文:「《爾雅·釋木》云:,苦荼。註: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荼,生山南、漢中山谷。」

由於我國地大物廣、語言多歧、各家意見互異等原因,在茶的本草記述方面每多不同。

性味,是中藥的重要理論,一般又可稱之為「四氣五味」.四氣(或四性),即寒、涼、溫、熱,表明藥物的寒熱特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表明藥物的味道。這兩者,都與該藥的功效與主治有着很大的關係。

茶的性味,《新修本草》作「味甘、苦,微寒,無毒」,《本草綱目》改作「味苦、甘,微寒,無毒」基本相同,只更動了兩個字的位置。這是比較符合茶的實際味道的。中醫理論一般認為:甘者補而苦則瀉,可知茶葉是功兼補、瀉的良藥。微寒,即涼也。具寒涼之性的藥物可以清熱、解毒,這也與茶的實際功效相符。其他各家的論述,也大體類似。例如:《本草拾遺》作「寒,苦」,《湯液本草》作「氣寒,味苦」等。

御方茶療排毒「歸經」理論,是比較晚出現的中藥理論,到金元之際才盛行起來,所以在《新修本草》中尚未述及。所謂歸經,是指藥物的主要功效所屬的「經絡」與臟腑。例如:治咳喘者,歸於肺(手太陰)經;治排尿疾病者,歸於腎(足少陰)經或膀脫(足太陽)經。茶的歸經,據《湯液本草》是「入手、足厥陰經」(手厥陰屬「心包」,足厥明屬肝);據《雷公炮製藥性解》是「入心、肝、脾、肺、腎五經」。五臟,是中醫臟腑學說(一般稱為「髒象」)的核心。茶能兼入五臟,說明功效是十分廣泛的。

功效與主治,是中藥的最主要內容。沒有功效與主治,就不成其為藥物。「茶為萬病之藥」,可知茶是有很多功效與主治的。功效,亦可稱之為功能、功用或效能,系指藥物防治疾病的作用,是一種抽象名詞,如《新修本草》正文中的「利小便」、「去痰」等。主治,是指所能治療的主要病症,如同書正文中的「瘺瘡」、「熱渴」等。關於茶的功效,大致可以歸納為二十四項。

茶葉能有這些功效與主治,一般系從氣味厚薄、天人合一、升降、歸經等理論加以闡述。如《本草綱目》解釋茶的藥理作用說:「機曰:頭目不清,熱熏上也。以苦泄其熱,則上清矣。且茶體輕浮,採摘之時,芽櫱初萌,正得春升之氣。味雖苦而氣則薄,乃明中之陽,可升可降。

公元992年,由宋代朝廷組織有關名家編着的大型方書《太平聖惠方》正式刊行,其書97卷中就有藥茶諸方一節,收藥茶方劑8首,公元1078年,由宋代太醫局編成的《和濟局方》中也有藥茶的專篇介紹,其中的「川芎茶調散」一方可稱得上是較早出現的成品藥茶。宋政和年間撰成的大型方書《聖濟總錄》中載有大量的民間經驗方,也有應用藥茶的經驗。

公元1307年,元代鄒鉉增編的《壽老養親新書》中載有防治老年病的藥茶方2首,一是槐茶方,二是蒼耳茶。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較為集中地記載了各地多種藥茶的製作、功效和主治等。元代紗圖穆蘇撰着的《瑞竹堂經驗方》一書中載有治痰喘病的藥茶方。

至明清時期,茶療之風盛行,藥茶的內容、應用範圍和製作方法等不斷被更新和充實。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便誕生了「古方茶療」第一人石潭秋。其在家鄉羊樓洞創立「芝元堂」做起茶療生意,在當時久負盛名。而今,經過四百多年的沉澱,芝元堂已將古方茶療推向了全世界。從近年編撰出版的《慈禧光緒醫方選議》中可以看出,藥茶已成為清代宮廷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清宮御醫為慈禧和光緒所擬藥茶體現了當時的較高水平。

原則

茶療溶保健與治療於一身,包括「防」與「治」兩個方面。

「防」就是喝茶養生保健;「治」就是用茶(含藥茶)治療疾病,這也具體體現了茶療的原則:第一,以預防為主,特別要重視自我保健,學會科學喝茶並養成習慣是對疾病最好的預防。第二,兼用多種保健治療措施,比如經常喝茶、晨練,不吃過甜或過鹹的食物,綜合起來做保健效果會更好。第三,注意身體防治與心理調節相結合,這也是茶療最重要的原則。

因為人體生理的變化往往會引起心理的變化,如果人們能夠自覺地將喝茶、物理療法、藥物療法與心理療法等結合起來,就會很容易保持身心健康了。

應用方式

從實踐情況來看,茶療的應用通常有三種方式:

用茶養生保健治病;以茶入藥保健治病;沿用飲茶方式,以某種或數種營養品、藥物代替茶葉養生保健治病。 茶療中的茶方可以是單方,也可以是複方;但用茶葉實施茶療是基本的,也是茶療普及與發展的重點,因為這體現了預防為主的精神,也比較經濟。同時,在一般情況下,複方型藥茶作用比較全面,療效也較好。[1]

參考文獻

  1. 茶療是什麼綠茶說網,2021-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