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茄子叶霉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茄子叶霉病

茄子叶霉病
原图链接

主要为害茄子的叶和果实。叶片染病初现边缘不明显的褪绿斑点,病斑背面长有榄绿色绒毛状霉,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致病叶早期脱落。果实染病,病部呈黑色,革质,多从果柄蔓延下来,致果实现白色斑块,成熟果实病斑黄色下陷,后渐变黑色,最后成为僵果。

基本信息

中文名:茄子叶霉病

外文名:Eggplant Fulvia leaf mold

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 :茄子

茄子叶霉病
原图链接

病害症状

茄子叶霉病主要危害茄子叶片,且多在保护地中发生。一般先在植株中下部发病,然后逐渐向上蔓延。叶片发病,初时叶片正面产生圆形或不规则淡黄色边缘不明显的退绿斑点,病斑背面密生绒状霉层,初为白色,后渐变为紫灰色或灰褐色,当环境条件合适时,叶片正面的病斑上也可长出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也危害叶柄和嫩茎,病斑也出现褐色或棕褐色霉层。病斑大小不一,一般直径4-8 mm,近圆形或不整齐。叶片满布病斑后,致使病叶黄枯、脱落。偶尔也可危害果实,病部黄色下陷,后转黑褐色,革质僵硬。叶柄和茎部发病时症状与叶部相同。

病原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褐枝孢属真菌,与番茄叶霉病病原菌相同。分生孢子梗成束从气孔伸出,稍有分枝,初无色,后呈褐色,有1~10个隔膜,节部稍膨大。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初无色,单胞,后变褐色,中间长出1个隔膜,成为2个细胞。分生孢子大小为14~38 μm~5~9 μm。

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遗留在地面越冬,翌年气候条件适宜时,病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分生孢子在寄主表面萌发后从伤口或直接侵入,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植株栽植过密,株间生长郁闭,田间湿度大或有白粉虱为害易诱发此病。[1]

发生规律

该病菌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病残体内或以菌丝潜伏在种子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于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于种皮越冬。第2年如遇适宜的环境条件,从田间病残体上越冬后的菌丝体中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或其他农事操作传播,引起初次侵染。另一方面,播种带病菌的种子也可引起田间初次侵染发病。田间发病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造成再侵染。病菌孢子萌发后,从寄主叶背的气孔侵入,以后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在成株期病害蔓延最迅速。菌丝在细胞间隙蔓延,产生吸器吸取养料。病菌也可以从萼片、花梗的气孔侵入,并能进入子房,潜伏在种皮上。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0~25℃,最低9℃,最高34℃。温度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相对湿度在80%以下不利于孢子形成,也不利于病菌侵染及病斑的发展。该病多发生于早春茬各类保护地种植的中后期,由于气温升高后浇水过多、管理粗放所致。该病可持续至7月上旬酷暑来临前。连续阴雨天气保护地内光线过弱,也有利于该病的扩展和为害。在高温、高湿(95%以上)的条件下,从开始发病到普遍发生只需要15天左右。保护地光照过弱,空气流通不良、湿度过大,有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染,常常导致病害严重发生;而光照充足,温室内短期增温至30—36℃,对病害有很大的抑制作用。[2]

防治方法

选育抗病品种,实行与非茄科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定植前1周选晴天的中午密闭棚室,用硫磺粉熏蒸,每立方米用3g硫磺粉加7g锯末混匀后点燃熏1天(保护地内注意不能有明火避免引起火灾)。

生态防治

重点是控制温、湿度,增加光照,预防高湿低温。加强水分管理,浇水改在上午,苗期浇小水,定植时灌透,开花前不浇,开花时轻浇,结果后重浇,浇水后立即排湿,尽量使叶面不结露或缩短结露时间。露地栽培时,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及时追肥,并进行叶面喷肥。定植密度不要过高,及时整枝打杈、绑蔓。植株坐果后适度摘除下部老叶。

保护地茄子应加强温湿度管理,适时通风散湿,一般上午浇水,同时应注意放风排湿。茄子结果后及时整枝打杈,增加通透性,增施钾肥、硼肥、钙肥等,提高抗病力。收获后及时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栽植密度应适宜。

种子处理

播种前将种子在阳光下晒2—3天(注意不能直接放在水泥地上,以免降低种子发芽率),然后用55℃温水浸25分钟,晾干后播种。播种前,种子还可用2%武夷菌素水剂浸种,或用种子重量0.4%的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ml加水150—200ml,混匀后可拌种3—5kg,包衣后播种。或100倍2%嘧啶核苷类水剂浸种5—12小时。

药物防治

发病初期,可采用以下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30%醚菌酯悬浮剂2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啶菌恶唑乳油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丙硫·多菌灵悬浮剂2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异菌脲悬浮剂1500倍液:25%多·福·锌可湿性粉剂1200—22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天1次。在喷药时,要注意喷布均匀,重点是叶背和地面。

露地栽培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25%戊唑醇水乳剂3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4000—6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咪鲜胺锰络化合物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800倍液;对水茎叶喷雾,视病情隔5—7天1次。保护地可用45%百菌清烟雾剂,每亩用药250—300g熏1夜,或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次日清晨通风。[3]


相关视频

专家讲解茄子病害的防治

茄叶霉病症状识别及防治方法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