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憲斗,號輝岳,遼東沈陽衛(今沈陽)人,出身於明朝官宦之家、少時喜好讀書,聰明沉穩,「年十八補生員」,十九歲為瀋陽中衛學生員。
生平簡介
《清史稿》有「宋觀文殿大學士高平公純仁十七世孫也」,為宋朝名臣范仲淹的十七世孫。他的六世祖范岳,明朝初期在湖北雲夢縣任縣丞,因獲罪全家被發配到遼東都司沈陽衛戍邊,范氏自此在沈陽得以生息繁衍,以後又遷到撫順居住。他是清朝開國宰輔、元勛、文臣領袖,被列為中國歷史上「十大謀士」之一。是順治和康熙兩個皇帝的老師。
投奔後金政權
少年好學,聰穎敏捷,18歲時,與兄範文寀同為瀋陽縣學生員。1618年,後金八旗軍下撫順,范文程與兄文寀主動求見努爾哈赤,投降後金。
《清史稿·范文程傳》說:「文程少好讀書,穎敏沉毅,與其兄文採並為沈陽縣學生員。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撫順,文採、文程共謁太祖。太祖偉文程,與語,器之,知為?曾孫,顧謂諸貝勒曰:『此名臣後也,善遇之!』」 這裡表明範文程是自願投奔後金政權的。[1]
18歲的范文程和老哥一起主動就去找努爾哈赤,投靠了後金,是為了出人頭地,施展才華抱負名垂青史。因為范文程以名人之後投誠,努爾哈赤缺乏人才,很快委以事做,雖然官職尚小,爾後憑藉著自己高大威猛和聰明智慧,入了鑲紅旗。
太極慧眼識才
此後八年的時間裡,他一直沒有得到清軍重用,直到皇太極慧眼識才,將這個年輕的漢朝官員調到了自己身邊。范文程早刀筆小吏汲汲營營多年後迎來了他人生的伯樂,皇太極即位後重用漢人,而且他敞開懷抱的招募明朝舊臣,舊將,他攻城掠地也很講究能談絕不打,希望更多的人才為自己服務。范文程雖是漢人,卻和皇太極成了知己,甚至成了皇太極身邊必不可少的智囊團之一。
懷柔政策
范文程的事業逐漸走上正軌,尤其是在清軍入關以後,他建議多爾袞採取的懷柔政策,逐步幫助清王朝鞏固了在中原的地位,成為了清朝的文臣之首,清朝的各種禮節,律法的製定都出自他的手裡,可以說為清朝政治的穩定作出了突出貢獻。
「元輔高風」
范文程歷經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五年(1666年)八月初二日,這位為大清建國奠基立下卓越功勛的大學士,一代謀臣范文程去世,卒年七十,謚「文肅」。他自稱「大明骨大清肉」,這句話反映了他內心深處一種難言的痛楚。 康熙親撰祭文,遣禮部侍郎黃機諭祭,賜其葬於河北懷柔縣紅螺山,立碑以紀其功。康熙五十二年,為其祠橫額又親筆書寫「元輔高風」四個字,作為對他的最高評價。 [2]
「漢奸」范文程:從奴隸到「滿清第一功臣」
康熙年間內閣學士朝炎說:「范文程佐命興朝,首倡入關,廓開大計,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者,厥後皆如公策,而我國大業以成,萬世之丕基以定。」清史專家戴逸著《范文程大傳》,稱其為「滿清開國功臣」。可以說,范文程是滿清的第一漢人,沒有他,便不可能有後來滿清二百九十多年的基業。
縱觀范文程所處的年代,他原是漢族名人後代,卻為滿人開創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以致人們對他的「漢奸」「叛逆」行徑長期責難,使其背負著諸多歷史罵名。但他是從被擄為奴做到開國元勛的,這與主動降清為主賣命有著本質的不同。這也是范文程一直被清朝尊為功勛,而洪承籌被打入貳臣的原因。
其實,在歷史滾滾向前的車輪面前,任何人也休想擋的住。范文程所能做到的,以一己之力竭力提倡民族合作,安定百姓,輕徭薄賦,讓百姓盡快從戰亂中走出,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不能憂國,那就憂民」,對范文程來說這已經難能可貴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