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茂兰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茂兰镇位于云南省云县城东北部,是该县的一个乡镇,茂兰镇位于云县城东北部

乡村简介

茂兰镇位于云县城东北部,东与漫湾镇的嘎止、白莺山、酒房、慢光4个农村办事处山水相连,东南与忙怀彝族布朗族乡的忙贵、温速2个村委会为邻;南与晓街乡的月牙地、快乐、新联3个村委会凭罗扎河分界,西南与爱华镇的永胜办事处接壤,西邻凤庆县的腰街彝族乡,北和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南涧彝族自治县新民乡隔澜沧江相望。以镇政府驻地茂兰街为中心,东至丙令街28.5千米,至景云桥和温贤渡各40多千米,南至晓街30千米,西南距县城25千米,北至哨街26千米,至神洲渡36千米,西北至凤庆县的腰街30千米,全镇总面积378.88平方千米。居住最高的村寨为后山村委会的花树林村,海拔2240米,最低为哨街村委会的丙郎河村,海拔940米,云县最高峰大丙山(海拔2834米)位于后山村委会与漫湾镇白莺山农村办事处交界。镇政府驻地茂兰街,海拔1240米。全镇辖15个村民委员会,即茂兰、马四、多依、忙卓、牛圈箐、温平、净石、岭磨、安乐、拨还河、哨街、后山、旧村、转水河、丙令,235个村民小组。[1]

自然地理

镇政府驻地茂兰街,距县城25千米,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茂兰镇气候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候、西南季风和赤道辐射的影响,主要特点是干、雨季分明,主体气候明显,除高海拔地带霜期稍长,大部分地区霜期短。全年日照时数2100小时以上,海拔在1300米以下的茂兰、忙卓、牛厩箐和哨街的清水河、羊街一带,属低热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19℃左右,≥10℃积温为6700℃以上;海拔1300~1800米的马四、多依、安乐、温平、净石等地,属温暖半山区,年平均气温15.6℃~18.3℃,≥10℃积温为5250℃~4690℃;海拔在1800米以上的后山、岭茂、拨还河和哨街上半部,以及丙令、旧村、转水河上半部,属温凉山区,年平均气温15.6℃以下,≥积温5250℃以下。全年平均气温为17.2℃。年降雨量4.9372亿立方米,年地下水量0.58246亿立方米。茂兰温泉是茂兰镇唯一的温泉群,最大流量达8L/S,最小为4.86L/S,水温68℃左右,含有多种有益于人的微量元素,地下水深155毫米,出水量达0.08立方米/秒的茂兰温泉是茂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茂兰是一个拥有3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这个位于大丙山脚下的小镇,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茶马古道驿站,也是云县、临沧、双江、镇康、耿马、沧源等地北上大理、拉萨,东入内地各省的第一马站,300多年的文明传承,为茂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发展后劲不断增大。2006年累计投工9万个,挖土石方46万方,共完成农田水利建设778件,修坝头8座,新增防渗道0.02KM,加高加固堤防0.2KM,新建渡槽一个,清淤渠道389KM,修复水毁工程78件,新建烟水工程2件,新增蓄水786M3,新建人畜饮水工程9件,解决了1468人、824头牲畜饮水困难,新增灌溉面积61亩,改善灌溉面积13430亩。完成了投资15万元的哨拨公路建设,启动了罗哨县乡公路和投资65万元哨街至丙郎河的村组公路建设。漫湾库区二次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全面完成,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加强基础政权建设,投资20万元完成了牛厩箐、温平村党员活动场所建设,投资5.9万元新配计算机9台套,进一步改善了政府办公条件。

投资44.59万元的文化综合办公楼现正在施工当中,该楼占地533.4平方米,将为丰富茂兰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全镇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文化活动起到推动作用。

茂兰镇集贸市场建设项目总投资为121.55万元。规划建设一条长240米,宽18米的街道,其中建设商铺面积5576.92平方米,街道和通道面积4056.196平方米,农贸市场面积1084平方米。

历史文化

茂兰系傣语“勐朗”的谐音,意为有水的地方。这是一个古老而闻名的集镇,在历史上曾是云县旅昆的第一马站,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长安桥:长安石拱桥是杨勇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倡议募捐修建的,桥高9.9米,跨度9米,宽3.3米,百多年来饱受洪水冲刷仍安然无恙,“长安桥”名副其实。

兰亭:民国开元地方乡绅、寺院僧徒着意陪衬茂兰风光修建一亭,取名“水阁凉亭”,1984年重建并改名为“兰亭”,茂兰中学老师李芬为亭书联云:“建高阁集亭台合为一式,游文园览书刊借用三千”。

神舟飞渡:神舟飞渡在茂兰正北36公里的澜沧江边,其石壁上有杨玉科撰写的《神舟渡石壁铭并序》;庚辰科进士杨国翰曾有《题神舟渡》诗:“王师昔日渡江水,冯夷震惊天吴起。鼋鳖难驾蛟龙愁,风涛努骇泣鬼神。直流如线舟如梭,飞将军已凌空过,天降神兵解贼围,沧江一代无惊波。”

人口卫生

茂兰镇有镇级卫生院1个,镇级计划生育服务站1个,已基本形成了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卫生服务体系。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推进,全镇出生人数为412人,人口出生率10.38‰,死亡人数210人,死亡率为5.3‰,避孕及时率达80.54%,计划生育率达99%,三术节育率达88.1%,综合节育率达88.7%;完成办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104户,全镇累计办证达632户,占一孩户的42.7%;在校享受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学生188人,独生子女夫妇年满60周岁享受养老补助达70人。禁毒和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稳步推进,人民群众的防治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文化教育

(包括茂兰、哨街、丙令三个校区),中学1所,镇文化站1个,有老年活动中心1所,基本能满足村民对教育、文化娱乐的需求。现已完成了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和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两基”攻坚工作顺利通过了年检复查。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年辍学率为0 ,初中阶段入学率96.9 %,初中年辍学率为0.28%;教师队伍逐步充实壮大,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2.7%,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1.25%;小学生均建筑面积6.72平方米,初中4.12平方米。

茂兰中学:

茂兰中学位于茂兰街东面,与茂兰完小相邻,服务区为茂兰、忙卓、牛圈箐、温平、净石、马泗、多依、安乐、丙令、旧村、转水河共计11个村委会。服务人口22598人,服务半径10千米。学校有学生877人,17个教学班,有教师49人,占地22266平方米,建筑4770平方米。预计发展到2010年将有在校生1483人,住校生达1366人。根据有关指标,总建筑面积达113843平方米,除去现有的土木结构578平方米,还需新增9763平方米,从而使茂兰中学迈上新的台阶。

茂兰完小:

茂兰完小坐落在茂兰镇茂兰街东面的玉皇阁,建于1909年学校占地面积3667平方米,建筑面积2263平方米。现有在校生542人,住校生213人,15个教学班,在职教师39人。学校配置了电化教学仪器、科学实验室、图书室、远程教育接收设备等,但是学校学生、教师宿舍拥挤、狭窄,学生无活动场所。预计到2010年在校生将达603人,12个教学班以上,建筑面积达3538平方米。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茂兰镇正努力改善学校各种条件,使之成为全镇学校发展的典范。

茂兰镇文体服务中心:

茂兰镇文体服务中心现有职工1人,办公室设在茂兰镇人民政府办公楼二楼,占地533.4平方米的文化综合办公楼正在建设之中。

茂兰镇老年活动协会:

茂兰镇老年活动协会始建于1997年,发展到会员432人(其中:茂兰村349人,忙卓村36人,多依村13人,净石村3人,马泗村26人,安乐村5人)。茂兰镇老年协会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制度,坚持每晚开展活动,从未间断。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象棋、麻将、夺状和跳集体舞、健身等活动。茂兰村老年协会,近几年发展较快,主要原因是镇政府提供一间大会议室作临时活动场所,加之新增小茂兰活动室,老年人娱乐有去处,学习有人教。[2]

民风民俗

彝族、布朗族是茂兰镇的土著民族,他们和其他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创造了茂兰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俗。

彝族人性格开朗、爽直,待人诚恳热情,是一个能吃苦耐劳且勇敢顽强的民族。彝家大多都有火塘,当地叫“火笼”,火塘边一般放有床铺,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建房讲究风水房向,竖柱喜挑日子,乔迁之日“打歌”以示庆祝;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彝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朝山”;彝人结婚手续繁杂,吃“火笼酒”、“献大酒”皆属定亲,结婚仪式前后需5天,即“冲粑粑”、“相帮”、“正客”、“会门”、“谢总理、媒人”,正客当天晚上要“打歌”,新娘要给至亲长辈打洗脚水、献鞋。

茂兰镇内的布朗族多居住在亚热河谷的半山地区,肤色古铜色,耐热耐寒,勤劳朴实,喜烟好酒,热情好客,旧时男女老少皆喜吸食旱烟和水烟筒,也好喝茶,自家酿制的“包谷砂酒”味道醇正刚烈,男女都喜欢。布朗族人禁忌较多:男子外出,妇女不留客住宿;新婚新丧不满7日者不得进别人家门;孕妇生孩子后不满月不得串门;不能坐门坎,不能用脚踏火塘和锅脚。

经济情况

全镇2006年末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965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1683元;粮食总产量达1624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口粮418公斤;总人口达39681人。全镇甘蔗种植面积达22901.8亩,经济总收入达2000万元;茶园种植面积抵达17916.7亩,其中高优生态茶园2667亩,茶叶产值达1395万元;畜牧业经济收入达1586.62万元,发展养殖大户达114户;核桃种植面积达48287.1亩,核桃产量达12138担,经济收入达1456 万元;种植烤烟达1688亩,经济收入达211万元;紫胶寄主树种植面积达9800亩,经济收入达9.3万元;木瓜种植面积达10242亩,产量3476公斤。

农业经济

茂兰镇一个以粮食、甘蔗、茶叶、核桃、烤烟为支柱产业的农业大镇。全镇耕地面积10.13万亩,粮食总产量1624万公斤,农民人均口粮418公斤。茶园面积17916.7亩,茶叶产值1395万元。甘蔗种植面积22901.8亩,经济总收入2000万元。核桃种植面积48287.1亩,核桃产量12138担,经济收入1456 万元。烤烟种植面积1688亩,产量210800公斤,烤烟经济收入211万元。木瓜种植面积10242亩,产量3476公斤。紫胶寄主树种植5000亩,使全镇紫胶寄主树种植面积增至9800亩,放养 4860亩,经济收入9.3万元。2006年农民纯收入达6518万元,人均1683元。

茂兰镇-特色产业 茂兰镇位于云县城东北部,距县城25公里,祥临二级公路横穿境内27.48公里。全镇大部分属山区和半山区,最高海拔2834米,最低海拔940米,属典型的立体型气候;大部分地区适合泡核桃生长,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个目标,加快我镇林业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茂兰镇结合实际,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茂兰镇大力发展泡核桃产业,以引导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2006年核桃种植面积48287.1亩,核桃产量12138担,经济收入1456万元,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

新农村建设

为切实搞好茂兰镇的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十四个一”的建设目标,统一规划,综合设计,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规划

“十一五”发展目标

全镇到2010年经济总收入达13195万元以上,年均递增10%,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年均递增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93元以上,年均递增10%;粮食总产量达1651万公斤以上,人均生产粮食年均递增1%以上,农民人均口粮年均递增2%以上,到2010年达449公斤;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有新的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时期降低15%以上,支柱产业得到加强巩固,后续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以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扶贫攻坚取得新成果,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新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十一五”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突出一个主题(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围绕一条主线(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强化一个基础(农业基础);发挥两个优势(资源和区位优势);实施两大战略(科技兴镇、对外开放);提升三大支柱产业(甘蔗、茶叶、畜牧业);主攻四个重点(交通、水利、城建、生态);培育四个产业(经济林果、烤烟、旅游、商贸服务);推进四大工程(“三村”建设、扶贫攻坚、招商引资、人力资源开发);展现四大特色(绿色经济之镇、名优商品粮基地、畜牧业产品大镇、茶马茶马古道旅游之地);实现三大目标(农民增收、经济增长、后劲增强);构建和谐社会。

相关视频

茂兰镇拨还河村草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