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苕溪[1] ,秋时两岸多苕花,其白如雪,故称其为“苕溪”,也称为“苕水”。在浙江省北部,为著名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属于长江流域的一部分,是中国浙江省西北部一条河流,注入太湖。苕溪干流长158公里,流域面积4576平方公里,河道落差779米,平均坡降4.9‰。
地理范围
流域覆盖临安区东部、余杭区大部、德清县、安吉县、长兴县、湖州市。
流域概况
- 上游源出于天目山,由东苕溪、西苕溪两支组成,两溪在湖州市吴兴区城区汇合,合流后称苕溪,向北流15公里,分70多条港汊注入太湖。
- 苕溪,由东、西二苕溪组成,因两条溪大小相仿,又有姐妹溪之美名,为太湖主要水源之一。
- 东西苕溪远在湖州城东汇合,经大钱口入太湖,兴建东苕溪导流工程后,两溪在湖州城西杭长桥汇合经长兜港、机坊港入太湖,太湖流域治理工程实施后,两溪在湖州市白阙塘桥汇合经长兜港注入太湖。
- 东、西两苕水系在东部平原散作千港万湖,形成密集的河网湖群,天目山脉尾闾的青山翠峰在岸相映,构成这一地区特有的秀丽胜景,所谓"水逶迤而清深,山连属而秀拔",即所谓"山水清远"。
防洪工程
东苕溪
- 也是浙江洪害严重的河流之一。全长151公里,自南而北蜿蜒于杭嘉湖地区的西部,左依崇山峻岭,右接平原低地,居高临下,势如建瓴。控制洪水得宜则水利兴,失控则杭嘉湖并受其害。
- 杭嘉湖平原素称鱼米之乡,唐代就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 的说法,现在是浙江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而杭州更是全浙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东苕溪安澜与否,对杭嘉湖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关系重大。
- 自古及今,杭嘉湖水利均以治苕为急务,代不乏人,史不绝书,留下了南湖、北湖和西险大塘等著名的古水利工程。但历代治标者众,治本者鲜,加之围湖垦种,堤塘失修,每遇山洪暴发,往往湖溢塘决,洪水一泻数十百里,酿成巨灾。
- 建国以来,针对东苕溪河流特征,采取"上蓄、中分、下泄"的治理方针,统筹规划,标本兼治,上游兴建一批大、中、小型水库,中游改造南湖、北湖,全线加固西险大塘,下游兴办导流入湖(太湖)工程,同时改建增建沿溪涵闸,发展机电排灌,建设农田圩堤。而今东苕溪干支流已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拦、滞、御、导、排的防洪体系,为减轻杭嘉湖平原的洪涝,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西苕溪
- 发源于天目山北坡,上游崇山峻岭,溪行山谷间,为山溪性河流;安城至梅溪,河道坡势由陡转缓,属过渡性河段;梅溪以下为平原河流,白雀塘桥以下为东西苕溪会合后的尾闾。西苕溪干流长139公里,流域面积2268平方公里。
- 西苕溪中上游安吉县是著名的"竹乡",竹林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4,年产商品竹占全国商品竹总量的1/10,农田主要分布在西苕溪两岸;下游长兴县、湖州市郊区,平原广袤,河道密布,是杭嘉湖"鱼米之乡"的组成部分。
- 西苕溪除主源西溪外,较大的支流有南溪、递铺港、浑泥港、晓墅港、和平港。干流安城以下,山势逐渐展开,分布有断续河谷小平原,开始筑堤防洪。左岸梅溪至霅水桥间有小溪口、港口、午源渡、胥仓桥等四个口子,分流为泥桥港、姚家港、陈桥港、里塘港、深大港、午源渡港、胥仓港等7条水道(原有11条,已淤塞4条),分泄洪流,经长兴平原排入太湖。到1989年尚有泥桥港(小溪川)、胥仓港、霅水桥港存在,其馀均已淤塞。由于这些水道和纵横交叉的分割,形成了为数众多、环水筑堤的区,大的万馀亩,小的数十亩。
- 建国前,西苕溪防洪单一凭借堤,区规模小,堤线长,防洪负担重,防洪能力很低,历史上灾患频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流域治理,上拦下泄,联并,堤防整修加固,河道清障、浚拓,防洪能力有较大提高。到80年代末,沿西苕溪两岸大堤达到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沿支流及分洪河道两岸的内达到5~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整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水利为要务,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在东、西苕溪上游先后兴建青山、赋石、老石坎、对河口等15座大中型水库。中下游截弯取直,新增南、北湖分洪闸,兴建排涝机埠,加固围堤,开挖导流港;加固加高西险大塘,对苕溪进行全面整治,灾害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 ↑ 大家·栖溪|在苕溪,让生活诗意栖居,雪花新闻,2018-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