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苏幕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苏幕遮词牌名。亦称《鬓云松令》。前后阕无异,四仄韵。名字来自一种少数民族服饰。

词牌沿革

唐玄宗时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幕,一作“莫”或“摩”。这个曲调源于龟兹乐,本为唐高昌国(高昌故城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东)民间于盛暑以水交泼乞寒之歌舞戏。中唐高僧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亦同‘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指中国,慧琳为疏勒国人。)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或持罗缩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这个曲调一般认为在唐以前的北周时已传人中原,初唐时浑脱舞曾盛行一时,《旧唐书·张说传》:“自则天末年,季冬为泼寒胡戏,中宗尝御楼以观之。[1]”那时不在七月举行,而是在寒冷的腊月。《旧唐书》中宗本纪云:“(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十二月丁未,作泼寒胡戏。”《新唐书·宋务光传》载并州清源尉吕元泰上中宗书日:“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日‘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胡服相欢,非雅乐也;‘浑脱’为号,非美名也。安可以礼义之朝,法胡虏之俗?……《书》曰:‘谋,时寒若。’何必赢形体,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焉?”说明这个舞乐是“胡虏之俗”,人们在路上灌水相泼,鼓舞跳跃而索寒。据学者考证,“浑脱”是“囊袋”的意思,原指用牛羊皮制成的革囊,可作渡河的浮囊,也是西域游牧民族用以盛水或奶的工具。跳舞时舞者用油囊装水,互相泼洒,故称之为“泼寒胡戏”,而表演者为了不使冷水浇到头上,就戴上一种涂了油的帽子,高昌语叫“苏幕遮”。宋·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四载“高昌”之风俗云:“俗多骑射,妇人带油帽,谓之苏幕遮。”近人俞平伯《唐宋词选释》考证,苏幕遮是波斯语的译音,原义为披在肩上的头巾。《苏幕遮》的曲名正是源于歌舞者的这种服饰,因而得名。唐玄宗时,由于这种“泼寒胡戏”被朝臣视为胡虏之俗而有伤风化,玄宗于开元元年(713)十二月七日,曾颁诏书《禁断腊月乞寒敕》,使此俗一度“禁断”,但在上面慧琳的表述中,“苏幕遮”在民间仍得以保存,只是由以前的十一月变为七月初,“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且由泼寒的胡戏变成了驱鬼消灾的民俗。

词牌格式

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例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2]

柳飞绵,花实少。镂板音清,浅发江南调。斜日两竿留碧草。足重重,又近东门道。

去尘浓,人散了。回首旗亭,渐渐红裳小。莫讶安仁头白早。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

视频

苏幕遮 相关视频

“宋词三百首”《苏幕遮 怀旧》范仲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