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苏州市第三中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苏州市第三中学是1906年创办的一所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百年名校。前身是晏成中学与慧灵女中两所教会学校。2011年增名“江苏省苏州外国语高级中学校”,学校被中共江苏省委命名为江苏省重点中学,是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江苏省文明单位。于2015年第一年创办慧成实验部,招收初一学生80名。 中文名:苏州市第三中学 外文名:Suzhou No.3 Middle School 位 于:江苏省苏州市临顿路谢衙前14号 创办人:麦嘉祺先生 创办时间:1906年[1]

简 称:苏州三中 前 身:晏成中学与慧灵女中两所教会学校 校 区:南校区、东校区和西校区 管理模式:本部领导,校区办学、部办服务

校 训:学道爱人 校 风: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教育理念:关爱每个学生,服务每一个家庭

历史沿革

苏州市第三中学(南校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临顿路谢衙前14号,2011年增名“江苏省苏州外国语高级中学校”。 苏州市第三中学的前身是晏成中学与慧灵女中两所教会学校。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美国南浸信会西差会创办浸会小学,1909年(宣统元年)迁址临顿路谢衙前,增设中学部,1913年,改名为晏成中学。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美国南浸信会西差会创办慧灵小学,创办人为兰纱裴女士,1911年(宣统三年)迁址临顿路谢衙前,改名为慧灵女中。民国初年,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等名人曾到学校讲学;孙中山先生于1919年为晏成中学题写“其道大光”的匾额;在中西文化融合中,学校一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尤以外语与体育见长。1936年,程金冠代表中国参加柏林奥运会。但是,由于国民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两校几经变迁,教育教学不免受到影响。1953年1月,人民政府接办为公校,遂定名为“苏州市第三中学校”。1960年,学校被中共江苏省委命名为江苏省重点中学,并被确定为“五年一贯制”试点学校。 20世纪90年代,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1996年,苏州市第三中学与市三十九中合并办学;同年,经市政府批准,创建了苏州市第一所国有民办公助性质的全日制中学——平江中学。1998年,苏州市第三中学正式恢复“江苏省重点中学”称号。2000年,平江中学与母体苏州市第三中学分离,迁址西北街,并租赁光明丝织厂的部分厂房作为校舍。2003年,苏州市第三中学与市二十一中合并办学,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新模式,合并后的二十一中校区作为平江中学的一个分部。2004年,平江中学及其分部(原二十一中)两校区一起迁址学士街389号,形成“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同年,苏州市第三中学高中部通过了江苏省四星级高中评估组专家的验收,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2006年,苏州市第三中学又与市一初中合并办学,并将苏州市第三中学初中部(原三十九中校区)迁至原市一初中校区,作为苏州市第三中学的初中部,增设平江中学二部。2007年,苏州市第三中学又与通才中学实行紧密型合作办学。

学校校友

1906年建校以来,苏州市第三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有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吴学谦;中国神舟五号指挥部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院院士王礼恒教授;骨髓移植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育种专家戴恩松;中国科学院院士、岩石专家王德滋;中国工程院院士、舰船研究设计专家潘镜芙;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冶金专家殷瑞钰;中国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张祖勋等两院院士;有著名脑外科专家杜子威;著名桥梁专家任旭初;著名作家苏童;著名歌唱家顾欣和著名教育家于漪等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学校校区

苏州市第三中学有三个校区——南校区(高中部)、东校区(初中部)和西校区(民办性的平江中学)。其中,南校区毗邻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名园——狮子林,是一座园林式的校园,校园内耸立着弘道楼逸夫楼成林楼纵横楼而中山苑弘泽园麦兰园璞石成器等景观镶嵌其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结合,恬淡、典雅。东校区是一座古典园林式的校园,内有被誉为“小林屋洞”的小花园和明清时期的建筑——惠荫书院,环境优美典雅,文化气息浓郁。平江中学位于学士街389号,内有王鏊古居、慧成楼、学士楼]等。据有关资料显示,三个校区共计学生4600多人,在职教职 530多人。该校拥有140869册图书,每年订阅160多种期刊、60多种报纸;建有千兆校园网,是一所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学校。

办学宗旨

苏州市第三中学形成了“本部领导,校区办学、部办服务”的管理模式,形成行政、学术、督导三支队伍,努力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与此同时,该校提出了“学道爱人”的校训和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风。该校的办学目标与教育理念也与时俱进:1997年,该校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宗旨,2000年,提出了“让学生更聪颖、更健康、更有创新能力”的办学目标,2002年,提出了“关爱每个学生,服务每一个家庭”的教育理念,2005年底,提出了“弘扬百年优良办学传统,再创新百年育人伟绩”的办学追求。

师资力量

苏州市第三中学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2004年,该校明确提出“打造名师文化”的口号,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和干部研训基地、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选派优秀教师出国研修和聘请专家进校讲学等,多渠道、多途径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校有特级教师、名校师、学科带头人等近32人,出国研修教师10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的高学历教师65人。

科技特色

1976年,苏州市第三中学建立了地震测报站,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坚持了下来,并成为全国中学系统中的“独此一家”,1997年4月,钟连元同志任苏州三中校长,将逸夫楼建设成为科技中心,并建立了以地震科普教育为龙头的多学科结合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2005年,该校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十八届国际科联大会的分会场活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深情寄语苏州市第三中学:“希望学校把科技活动继续搞好,使青少年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风气推广开来。”为了认真落实温总理的批示,学校开展“科普知识进课程、科普专家进课堂”的“双进”活动,建立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苏州市第三中学科普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夏令营。2007年,苏州市第三中学开展电脑机器人援藏行动,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该校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屡屡获得大奖。

体育特色

2003年,苏州市第三中学进行“市队校办”体制改革,推动了该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教工男篮勇获苏州市教工篮球赛“三连冠”,学生女子篮球队参加国内外比赛屡获奖牌,一度出访台湾比赛。张晓一同学,2006年他获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跳远冠军,后入选国家田径集训队,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

学校荣誉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校取得了一系列办学成果。该校成功举办全国五省二区一市孙中山教育思想研究会;编号为5013的小行星被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命名为“苏州三中星”(2007年2月15日,苏州三中星首次冲日);学校是“全国中小学现代技术实验学校”、首批“国家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江苏省四星级学校”、“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五星级先进集体”、“苏州市双语实验学校”、“苏州市教科研先进学校”、“苏州市校务公开先进学校”、“中央教科所外国语实验学校”、“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牛津英语实验教材试验基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生源基地”、“江苏科技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和江苏大学生源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室和苏州大学外语教学实验基地”等荣誉称号。2006年12月,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参观苏州三中后欣然题写:“凝聚姑苏灵气,汇成全国骄傲”。

视频

苏州市第三中学赵颖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