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夜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苎麻夜蛾 |
中文学名:苎麻夜蛾 拉丁学名:Arcte coerula (Guenee)(Cocytodes) 别 称:红脑壳虫、摇头虫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昆虫纲(Isecta) 目:鳞翅目 科:夜蛾科 分布区域:中国各地。 |
苎麻夜蛾,别 称:红脑壳虫、摇头虫,为鳞翅目,夜蛾科。分布在中国各地。寄主于麻、荨麻、蓖麻、亚麻、大豆等植物上。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的仅留叶脉。致受害株生长缓慢或停滞,植株矮小,麻皮薄,纤维质量低。 [1]
苎麻夜蛾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0一30mm,翅展50—70mm,体、 薛进泽于贵州省水城县(7张) 翅茶褐色。前翅顶角具近三角形褐色斑;基线、外横线、内横线波状或锯齿状,黑色;环状纹黑色,小点状;肾状纹棕褐色,外具断续黑边;外缘具8个黑点。后翅生青蓝色略带紫光的3条横带。卵长约1mm,扁圆形,米黄色,卵壳上有放射状纵纹,纵纹间具横纹。
幼虫
体长60一65mm。3龄前浅黄绿色,3龄后变为黄白或黑色两型:黄白型,头黄褐色,布有细小颗粒。体黄白色,前胸盾片、臀板橙黄色;气门线、气门上线黑色,腹气门四周桃红色,各体节背面具黑横纹5—6条,胸足黄褐色,腹足外侧黑色。黑色型,体黑色,头部、前胸盾片、臀板黄褐色;气门线、气门上线黄色,各体节背面具黄色短横纹5—6条。
老熟幼 苎麻夜蛾幼虫 虫体长约60毫木。3龄前幼虫淡黄色,3龄后体色变化较大,一般可分为黄色和黑色两型。
①黄色型。体黄白色,头部及胸足黄色,前胸背板、腹部臀板和腹足橙黄色。气汀线和气门上线黑褐色,第四节以下气门四周桃红色,上下各有l黑点。每节背面有5~6条黑色横线(色淡者仅现黑点),并有白色条纹。
②黑色型。体黑色,头部、前胸背板及腹部臀板褐色(有少数为黑色),每节背面有6条黄色横纹(色深者横线是椭圆形点)。气门上线、气门下线黄色。其他与黄色型同。
卵
扁圆形,长约1毫米,乳白色。卵面有若干放射状纵纹,纵纹之间又有横纹。
蛹
长24~33毫米,体粗壮,初为棕色,后转为黑 褐色。翅芽达第四腹节后缘。胸腹背面光滑;仅有少数刻点及短横线。腹部气门大,呈新月形,后胸气门则极小。腹端圆形,有两根粗壮的臀棘,先端钩状。
苎麻夜蛾生活习性
长江流域年生3代,以成虫在麻田、草丛、土缝或灌木丛中越冬。湖南5月上中旬一代幼虫盛发,二代7月上、中旬盛发,三代8月下旬盛发,成虫白天多隐蔽在麻荚中或麻田附近灌木丛中,黄昏和黎明前活动旺盛,多把卵产在麻株叶片背面,有集中产卵习性和趋光性。卵经6天左右孵化,幼虫共6龄。
初孵幼虫群集顶部叶背为害,把叶肉食成筛状小孔,幼虫活跃,受惊后吐丝下垂或以腹足、尾足紧孢叶片左右摆头,口吐黄绿色汁液。3龄后分散为害,5龄后食量剧增,每天食3—5片叶。幼虫期16—26天,老熟后爬至附近枯枝、落叶或表土中化蛹。气温高、湿度大的年份或时晴时雨利其发生。
苎麻夜蛾防治方法
(1)清除卵块和群集幼虫:从5月下旬至8月下旬及时查田,注意摘除着卵叶片和幼虫群聚的叶片,集中处理,深埋或烧毁。
(2)中耕灭蛹、诱集杀虫:6月上旬头麻收获后,第一代幼虫入土化蛹时,及时中耕可消灭虫蛹,也可在头麻收割时,留下几棵麻株,诱集幼虫,集中杀灭。[2]
(3)在3龄幼虫群集为害时,于清晨露水未干前检查虫情,并用草木灰或2.5%敌百虫粉撤施在叶背面,把低龄幼虫杀灭在分散之前。[3]
(4)药剂防治:必要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每667㎡喷洒对好的药液50—75L。在三龄前幼虫群集危害时期,趁早晨露水未干前检查虫情,及时用草木灰或2.5%敌百虫粉撒施叶背,将害虫消灭于分散危害之前。[4]
参考来源
- ↑ 苎麻夜蛾, 植物智, 2020-01-18
- ↑ 苎麻夜蛾幼虫_孙锴-拉步甲_新浪博客 2007年11月5日 苎麻夜蛾幼虫 苎麻夜蛾 Cocytodescoerulea Guenee 鳞翅目,夜蛾科 广布全国各地。 寄主至麻、荨麻、蓖麻、亚麻、大豆等。
- ↑ 苎麻夜蛾 - 农业百科 2020年4月5日 苎麻夜蛾 简介 Cocytodes coerulea Gue-née,昆虫纲,鳞翅目,夜蛾科。分布于北起黑龙江,南迄广东、广西,西达四川、云南,东至包括台湾的沿海各省;东亚其...
- ↑ 苎麻夜蛾的危害及防治方法_病虫害_世纪农药网 2015年4月16日 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的仅留叶脉。致受害株生长缓慢或停滞,植株矮小,麻皮薄,纤维质量低。苎麻夜蛾的危害及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