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芦苇似你,炊烟如诗(杨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芦苇似你,炊烟如诗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芦苇似你,炊烟如诗》中国当代作家杨潇)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芦苇似你,炊烟如诗

(一)

风轻轻地吹过,如同一只温柔的手,抚摸着大地。在这个宁静的午后,我独自步在郊外的田野间,任思绪随风飘散。眼前,一片片芦苇摇曳着,犹如一群穿着白色裙子的少女,在风中尽情起舞。

那诗一般的惬意,油然而生。

记得小时候,家乡有一处叫大坑里的山窝四周,也有这样一大片芦苇丛。每当夕阳西下,金黄的余晖洒在芦苇上,它们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辉,显得格外美丽

那时候,乘着放牛的机会我总喜欢和一群小伙伴,跑到芦苇丛中玩起捉迷藏。尽管芦苇叶边有锯子般的齿儿,不小心也会伤到手脚,但我们依然乐在其中。末了还随便刨上几把脆脆甜甜嬾嬾新长的芦苇根,用垂手可得的山泉水稍微清洗干净,就一边津津有味地嚼着一边把牛往回赶。

芦苇丛里也疯长着许多许多的“莳田爆”(家乡一种可吃的野果子),尽管它枝叶上长满了扎人的小刺,但每到插早禾时节,收工归来途经那地儿,我们这些小跟班就会雀跃着像离弦的箭一般,一头扎进芦苇丛,尽兴地采摘开来。不饱不归。 那时,我们穿梭在芦苇之间,耳边传来阵阵鸟鸣和虫鸣,脚下是柔软的芦苇叶,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曾经,花开过后的芦苇还为我家创了一点点小收益。到时了收割的时节,母亲和姐姐们就会精挑细选些个长杆粗的将它们运回来,利用闲暇在忽闪忽闪的煤油灯下,她们娴熟地把一根根去绒的芦苇编织成一把把轻巧的扫帚,然后一大早挑到丁江或乌江的圩镇上卖给街上吃商品粮的或吃公家饭的人们,赚来的钱则换回些自家的日用油盐。

那时的我,无忧无虑,仿若芦苇般,生活在阳光和煦、微风拂面的世界里。那时的童趣,如同芦苇一般,简单而快乐。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前好些年,大坑里新修了一座小型水库,山窝窝已成了天然蓄水池,那片芦苇丛也早已消失在家乡的山水之间,但那份美好的片断却永远印在了我的心底。 一直以来,这些美好片断我把它装订成了对家乡眷恋的一份珍贵而深沉的情感。因为它不需要华丽辞藻的修饰,只需一份真挚的热爱,就会让我感受到无比的温暖。疲惫时,这份温暖如同当年的芦苇一般,给我带来怡悦;迷茫时,这份温暖如同那时的“莳田爆”,给我捎来慰藉。

(二)

远方,一缕轻柔的炊烟袅袅娜娜地升起,缭绕于湛蓝的天空之中。那番景象,无疑是令人沉醉、让人凝神。我暗自猜测,兴许是某个温馨的家庭此刻正在准备晚餐,那蒸腾的炊烟中蕴育着家人的期盼,徐徐向着远方飘散。 那炊烟,宛若一条无形却坚韧的纽带,将家人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不仅仅是我,古往今来,在诗人的眼里,遥远的故乡,炊烟最是构成了独特的风景。每当夜幕降临,那依山而建、畔水而居的一户户人家仿佛在比赛似的,炊烟接二连三地纷纷冒起,在天空中交织出一幅绚丽的画卷。

这幅画卷,融入了农民们辛勤耕作的汗水,也融入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一份憧憬。

那炊烟,承载着家人的牵挂,传递着故乡的呼唤,无论身在何方,都能深切感受到那份家的温暖。

母亲的爱,正如炊烟那般执著,即便她那深深地皱纹里,也时不时地泄露出一种无私奉献的慈性。她的付出,不求任何回报,只愿陪伴着儿女们成长。

这份爱无时无刻不在我的血液里流淌、在脑海中回旋。 每当我感到孤独时,那一声声亲切的呼唤,就如同炊烟一般,给我带来无限温暖;每当我感到无助时,那一番番细心的叮咛,就如同炊烟一般,给我带来无穷力量。

此时此刻,我似乎感觉那炊烟就是从乡下老家的烟囱缓缓飘来的。母亲在灶间,她那纤瘦的双手正麻利地添火、洗菜、切菜、炒菜……

我仿佛又闻到了久违的熟悉的“妈妈的味道”。

自打儿时,只要远远望见家中烟囱袅袅升起的炊烟,就知道母亲又开始在为咱一家人的膳食忙碌了,我的肚子也情不自禁地“咕噜咕噜”闹起了鼓。尽管那时一日三餐基本是些菜叶瓜片之类且沾不上几滴油的家常菜,但经过母亲灵巧的手觉得都是美美的。[1]

作者简介

杨潇,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学会、四川省散文诗学会、吉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作家,《中国乡村》杂志、中国作家联合出版社及《江西作家文坛》等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