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芦笋茎腐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芦笋茎腐病

芦笋茎腐病
原图链接

茎腐病多发于幼笋上面,时间多集中于雨季,诱发的原因多由于湿度过大引起的。初期会慢慢以水渍痕迹的形式出现在幼笋上面,这时候其刚出土的部分其实已经有腐烂的倾向了,出土的部位慢慢会出现白色的丝状霉斑,没处理好会大规模的传染疾病。建议使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且种植初期一定要做好土壤消毒工作。

基本信息

中文名:石刁柏茎枯病

芦笋茎腐病4
原图链接

外文名:Asparagus stem blight

别 名:芦笋茎枯病、石刁柏茎腐病、芦笋茎腐病

病 原:天门冬拟茎点菌

为害作物:石刁柏

为害部位:茎杆、枝条

病原特征

石刁柏茎枯病病原为天门冬拟茎点菌(学名:Phomopsis asparagi (Sacc.) Bubak),属半知菌亚门、球科孢目、茎点菌属真菌。分生孢子器形成于子座中,单生或2-3个聚生,扁球形至近球形,黑色,孔口突出,靠近孔口处壁厚,直径75-225微米。潮湿条件下,大量的分生孢子从孔口溢出形成乳白色孢子角,干后呈黄白色或污白色。该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出现三种类型的分生孢子:口型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单胞,内有明显的油球2-3个,多数为2个,分布在孢子的两端,大小为(5.0-12.5)微米×(1.75-3.75)微米,平均为7.5微米×2.5微米;β型孢子线状至披针状,偶有钩形或波浪形,无色,无分隔,孢子内无脂肪球,大小(17.5-26.0)微米×(1.0-2.0)微米;中间型的孢子,大小(12-16)微米×(2.5-4.5)微米。

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初为白色絮状或绒状,边缘齐整,后转为灰绿色或淡黄绿色,菌落下面的培养基淡褐色至黑褐色,形成黑色子座并溢出乳白色孢子堆。菌丝生长适温为24-26℃,低于15℃或高于33℃停止生长,pH值5-10范围内可生长,最适pH为6-7。

为害症状

石刁柏茎枯病主要为害茎秆、嫩笋以及侧枝和拟叶。幼茎出土后5-7天即可显症,出现褪绿的水渍状斑,生长受阻或引起嫩茎腐烂。茎秆受侵染后,在气温低或高温干燥条件下出现扩展惶的褐色小斑,在中温高湿条件下表现扩展速度快的急性型病斑。定型的慢性型病斑长椭圆形或梭形,病斑小,边缘清晰,褐至黑褐色,中间凹陷,不出现或偶有稀疏几个黑色小粒点。急性型病斑扩展快,边缘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长度从几厘米至十几厘米不等,中间黄褐色至灰白色,微凹,其上密生灰黑色至黑色小粒点,散生或呈轮纹状排列,潮湿条件下,病斑边缘处有灰白色绒状菌丝。病菌很快侵入木质部及茎秆髓部,导致茎秆中空易折,上部枯死。侧枝及拟叶受侵染,病斑淡褐色,很快环割侧枝,病斑及拟叶枯死,散生黑色小粒点。

病原及发病特点

芦笋茎腐病由半知菌亚门的腐霉属侵染所致。病菌亦是一种土壤习居的真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存活越冬,并在土中营腐生生活,存活力较强。越冬的卵孢子翌年可直接萌发芽管侵染致病,也可萌发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作为初侵接种体侵染致病。灌溉水、雨水是病菌主要传播途径,其次病菌可借助施用土杂肥传播。连绵阴雨多的年份或季节有利于发病。低洼潮湿地,土质粘重地多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情况尚缺调查。[1]

防治方法

1.在本病常发生的地区注意整治植地排灌系统,有条件可采用滴灌,严防大水浸灌,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土质粘重地应掺沙或增施有机肥等逐步改土,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根系活力。低洼潮湿地采用高畦深沟栽培,并挖环田沟、十字沟等措施以降低地下水位。

2.幼笋抽生期加强喷药保护。按无病早防、见病早治的要求,采取喷淋结合的办法,喷淋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可杀得悬浮剂(8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粉(600~800倍液),或65.5%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粉(500倍液),3~4次,隔5~1O天1次,前密后疏,交替施用,喷透淋足,对初发少量轻病株,还可采用幼茎涂药浆(上述药剂的50倍液),或混面粉配成药浆涂茎,或加灌药的办法控制病害蔓延。 [2]

相关视频

依靠可以避雨调温的大棚,可以避免芦笋感染茎枯病! 推荐

种芦笋学会育苗是关键,什么季节开始,作为北方人你能说清楚吗?

参考来源